大话医疗: 治未病,唯“新”不破

 

点击"跬步叁人行"免费订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谓之治未病。在血液病防治领域,胡豫团队的研究项目“血栓性疾病的...




点击"跬步叁人行"免费订阅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谓之治未病。在血液病防治领域,胡豫团队的研究项目“血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荣膺2015年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便是对这一理念的极佳褒奖。



作为该项目组的负责人,胡豫已深耕血液病医疗工作30余年。忆起从医之路,他说自己从小就和医学结缘,因为父亲是心脏科大夫,而且大学读书时选择的是血液病研究所,师从我国著名内科血液专家沈迪教授。儿时的见闻和导师的教导无疑对现在的研究影响重大。

整个采访过程中,胡豫语速平缓,十分亲切。而且健康界注意到尽管现在已经被业界公认为权威,他提及频度最高的一个词依旧是“探索”。“不管临床研究还是基础研究,一定要解决机制问题或者临床诊疗问题,去做一些新的探索。”

在胡豫心里,血液病研究所作为一个研究机构,作为一个“有实力、有影响力”的单位,一定要做一些创新的、高水平的研究,“墨守成规”不行。

然而,平台越高,创新越难。身兼武汉协和医院副院长、血液病研究所所长及血液科主任的胡豫,日常政务工作已经十分繁忙,又如何花时间和精力去解答这一学术研究的难题?合上采访本,健康界发现其实他已然寻得一把“金钥匙”:唯“新”不破。新发现、新思路、新格局,一切都是“新”的。

新发现:锐取他山之石

项目的立题研究源于一篇关于欧洲人血栓形成原因的文献报道。“文献中说,因为一个蛋白的缺陷,导致病人容易发生血栓,结果显示欧洲人的血栓形成有75%的比例可以归结到这一基因的改变。”胡豫回忆,这一研究给了自己很大的启发。“当时我就想,这一基因改变中国人有没有发生呢?或者说文献中提及的这种基因是不是中国人的基因呢?”

研究学者的好奇心强烈驱使他一探究竟。“做了大量的标本,结果这个蛋白在中国患者身上一个也没有发现,说明国外发现的这个结果不适合中国人。”

这个结果并没有让他停下研究的脚步。“那中国人发生血栓是怎么回事呢?应该有我们中国人自己的遗传规律。”顺延思考之后,胡豫决定从基础做起。

考虑到做这个基因研究需要大量的标本,他开始和医院所有与血栓形成相关的科室合作,搜集标本,建立血栓病例标本库。截至目前,已经搜集4000例标本,“全国大概有20个中心和我们合作,他们把标本送过来由我们检测,这样样本又扩大了很多。”

为了强调这一数据的可观性,胡豫进一步强调,“4000例是什么概念呢?国外做研究因为病人少,一般100~200例就算很多,如果做1000例就很厉害了。我们现在是4000例,未来还会上万。”

病例标本库的建立加速研究进展。胡豫说,通过研究发现,中国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在于抗凝蛋白缺陷,包括蛋白C、蛋白S及抗凝血酶的基因改变。“这三个凝血蛋白的基因改变,导致中国人发生血栓的因素占了70%以上。这是一个很大的发现。”



这些研究成果很快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不仅大量演讲邀请随之而来,国际上各大著名医学杂志也纷纷抛来“橄榄枝”。胡豫举例说,比如德国的《血栓止血杂志》(影响因子6.8分)邀请发表一篇题为《不同种族之间的血栓遗传差异》的REVIEW;国际《血栓研究》杂志主动邀请他当副主编;团队中的唐亮博士在柳叶刀血液学杂志Lancethematology上发表《静脉血栓与心力衰竭之间的关系》文章等。

新思路: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并重

“都在讲大医治未病,为什么要等到疾病发生以后再去治疗呢?”胡豫说这句话时透着一股子坚韧的劲儿。在他看来,传统的血栓诊断和治疗都是基于血栓形成之后的举措,这时血栓已经对病人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该项目的研究恰是希望在血栓形成以前,通过高技术的监测手段,找到血栓形成的可以诊断或者可以预测的因素,实现提前预防。

按照胡豫的思路,无论是早期诊断还是靶向治疗,均以患者的基因改变为搜寻目标,即以基因改变为诊断线路,以定向的分子靶点作为打击的精确目标。“现在称之为精准医学,其实20年来我们一直在做这件事情。”

胡豫认为,现在的临床手段无论溶栓还是抗凝,其靶向性都不是很强。血栓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局部事件,而药物进入人体后是广泛分布的,药量有时很难精确把握。“如果有一个办法,像定向导弹一样能把药物直接送到血栓形成局部,那这个问题是不是就能得到解决呢?”血栓的靶向治疗方法至此引出。



找准靶点很重要。胡豫介绍说,他们找到了一个组织因子。“这个组织因子会暴露在血栓形成的局部,如果把药物送到组织因子形成的位置,理论上就能在局部防止血栓的形成和放大。”

找到组织因子的靶点以后,“像导弹一样还有一个载体,导弹前面是一个核弹头,运载工具是火箭。这里的火箭或载体是什么呢?我们当时用的是纳米技术。”胡豫形象地向健康界比喻靶向治疗的系统形成过程。纳米里面包裹的是能将组织因子活性切断的药,表面则用肽进行装饰。“我们发现这个系统能够在局部以组织因子为靶点,将抑制组织因子表达的药物运到局部,控制组织因子的表达,控制血栓的形成。”

新格局:创新驱动,均衡发展

成果的取得并非一蹴而就。“20余年来,我们这个团队在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尤其是早期诊断,以及血栓的靶向治疗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探索。”

按照胡豫的规划,这种创新性探索依旧会继续。血液病研究所除了保持现有优势外,同样十分注重均衡发展,“现在血研所分为6个亚专科,除出凝血和骨髓瘤外,其他几个亚专科暂时并没有形成明显优势。亚专科在十三五期间是一个重点的发展方向。”

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团队的搭建,“发挥团队每个人的长处,才能发展得更好。”胡豫说,由于医院规定自己须拿出70%的时间来处理政务,所以平时更加注重培养人才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鼓励和支持人才进行多方面锻炼,比如外出参加会议、演讲交流、发表文章等。“在人才培养上,接下来肯定要做人才引进。引进那些在国外有相关经历的人才,将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进行贯通。”胡豫如是说道。





胡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副院长,血液病学研究所所长,血液科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二级教授、国务院政务特殊津贴获得者。
文章素材均来自网络,如无意间冒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本公众号将尽快删除。

关注跬步叁人行,点滴中学习技术知识,细节中感悟人生哲理。


    关注 跬步叁人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