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阳三题|高高山上一树槐、杜康·杜康、龙争

 

《汝阳三题》发表于《百花园》原创版2010年4月上半月...



《汝阳三题》发表于《百花园》原创版2010年4月上半月







     高高山上一树槐  

非花非雾

西泰山情侣谷中鸟声欢鸣,映着绿意的溪水淙淙流下月亮湖,镜子般的湖面上左边倒映情侣峰,右边倒映炎黄峰。山坡上一片槐林,槐花正开,远远望去似一笼春雪覆在树冠。

一阵歌声传来,唱歌的是一个不足三十的少妇。高挑的身材,方正的脸庞,浑身上下结实浑圆,流溢着健康美。她穿着旅游局统一配发的汉族传统服装:蓝地白花的上衣,同料的头巾、同料的围裙,站在坡上一方平坦处,身后是干干净净的农家院落,土墙罩白粉,青瓦木格窗。

少妇把从槐树上折下来的枝条拿到院门口,坐在那里捋一串串的槐花。她的身旁蹲着两三岁大的小娃儿,拿着一枝槐花随意摆动着。

三个人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从林间小路走来。瘦高的强子远远叫道:“槐花,来客人了。”哑嗓子的矮个儿“师兄”笑起来:“强子一见美女就上劲了。”

少妇笑着站起来,拍拍手上的花屑,招呼他们住进屋里。

三个人进屋坐定,便问:“槐花,你家几口人?”

那少妇正儿八经地站在屋当央:“我叫小粉,不叫槐花。俺老公出门打工了,我在这里照应客人。”山中的少妇竟然一口地道的东北话。

小粉忙着到厨下为客人做饭,三个人坐下来洗把手,落落汗的功夫,手擀面热腾腾地上桌了,桌上一溜儿排开红色的野山椒,黄色的炒鸡蛋,黑色的木耳炒肉……吃饱喝足了,强子的劲也来了,逗起站在旁边的少妇:“你好像在东北进修过,说起话来钢钢的。”

小粉笑了:“我就是东北人。”

三个人稍事休息,便扛着长长短短的家伙上山找景了。天擦黑时才下来。小粉已做好油烙馍、炒山野菜、玉米稀饭煮山药。风情小镇前的炎黄广场上,篝火已燃起,悠扬的乐曲传过来。小粉说:“坡下有篝火晚会,你们吃过饭可以去凑个热闹。城里放着高楼大厦不住,偏来住这些农家味的家庭宾馆,说是寻找乡愁。还有你们这些搞摄影的偏偏要绕了远路来住这种小瓦房。明年,我们也要翻盖房子,做成山下城里那种小洋楼……”

“别介,”师兄急忙站起来拦住,似乎小粉马上就要扒房子,“千万别把这里也盖成现代派的小洋楼,我们就是看中这青瓦粉墙才到你这里住的。你给这里留一方风景吧。”

小粉低头沉思一会儿,笑着点头。

三个人邀小粉一起玩扑克,一边玩一边谈话。小粉一点也不避讳自己的身世。

小粉三岁时父母离婚,跟着奶奶。妈妈远嫁他方,不知下落。爸爸再婚不久,得病死了。十三岁,她就开始打工,一路辗转向南,一年一个地方,最后到了三门峡。

小粉打工的洗头城正对着街对面的卤肉店。店里的小伙计铁头比她大六、七岁,是从大山里来的孤儿。铁头每天开了店门,在熟肉香里望着小粉这边满眼的彩色。小粉爱吃猪耳朵,隔一段时间,就要走过街来,买上一只解解嘴馋,便和铁头相熟了。那一年小粉才二十岁,已经是历经坎坷,满心苍桑了。当铁头问她肯不肯跟他到山里去时,她答应了。

山里很静,小粉恋上了这远离市声的安逸。她有了两个人的家,两个人的娃,她把农家饭做得地地道道的。她家客人不多,多了,她也忙不过来。铁头在山下打工,跟人家签了几年的合同,等到期了,就回来和她一起干。

小粉略带点自豪和羞涩笑了。

他们聊得开心,牌局不觉到了下半夜。小粉回房闩好门,休息了。

三个人无聊,玩笑说咱们看谁能把小粉的门叫开。自命“帅得没救”的小色去了,轻轻敲窗,里面没有人应;强子去了,亲切地呼唤:“睡了吗?”还是没有动静。师兄对着返回的强子说:“我看不用试了,小粉不是那种人。”

小粉听到外面没有动静了,才猛地跳起来,在门闩上顶道杠子。手心和背上早有冷汗湿湿凉凉了。

三个摄影人睡过头,没赶上日出,太阳早升到槐树梢了。小粉探身扯着一条槐枝,轻捋槐花,白色的花儿从她手中纷纷落进藤条筐里。看到他们,她笑起来,三个人同时举起了相机。

吃过早饭,师兄把两倍的茶饭钱压在碗下,把来时带的水果零食全留下了。他们背着自己的长枪短炮下山去。刚转过山崖,小粉气喘吁吁地追上来:“你们的钱落下了。”

精打细算的强子第一次把这些“槐花”摄影数码信息用优盘装了,拿到照相馆去,花了五十块钱冲洗出来。装到一只纸袋里。

到了邮局,他犯了踌躇,小粉的详细地址与姓名该怎么写?

(这篇小小说写于2009年,当时风情小镇和炎黄广场还没建起来,已做了部分修改,未大动筋骨。)



杜康·杜康

非花非雾

我上高三时,杜康酒厂要为杜康拍一部电视剧。他是酒神,最早造出秫酒。那年月兴拍电视剧,杜康这个酒界名人也该凑个趣。

杜康造酒的故事是现成的,杜康村里人人能讲。

……天刚麻麻亮,杜康就赶着羊上了山。当羊或站或卧在山坡上悠闲吃草时,杜康就依着桑林边那棵最古老的桑树坐下来。他拿出怀里的秫米饭团,往老桑树枯洞里一扔,便闭上双眼想心事。

村里人发现一种菌类——“曲”,人服食后能开胃,便让杜康吃。杜康也百无聊赖地把“曲”扔进树洞里。

突然天下起大雨,杜康躲避不及,被淋得透湿,本来瘦弱不堪的他,回到家中一病不起。三个月过去了,杜康知道自己的病没治了。他想趁还有一口气在,到桑树林去。杜康苦撑着虚弱的身子刚到树林边,忽然一阵扑鼻的芳香飘过来,顿觉目清气顺,身上也有了劲儿。他四下寻望,只见从他扔秫米团的桑树洞里有一种浓浓的香汁沿着树的裂缝往下淌。杜康爬在桑树身上,用舌头去舔那香汁,一会儿,他感到浑身轻松,病也好了。

酒厂宣传科的三个人围着这个故事做文章:少年杜康为什么发愁不肯吃饭?

小张说:按照电视剧的常规,男主人公得有一个女主人公来配,他该是为了一个美丽的姑娘,爱而不得,辗转反侧。

小李说:这个要看杜康的身世。咱们来看这个酒字,一个“水”加一个“酋”,杜康应该是一位部落酋长,他造出的治病提神的汁水,就叫做“酒”了。

小王说:造酒的故事早有定论,咱们往造酒前和造酒后拓展拓展。

大家一致赞同。又是三天三夜的磨合,杜康便成了周宣王的御使大夫杜伯的孙子。杜伯是宫中三世老臣,为人慈善厚道,因说真话得罪了宣王宠嬖伯阳父,宣王传令杀了杜伯全家,一把火把杜府化为灰烬。

那年杜康才十岁,叔父杜隰带着他从镐京逃了出来。他们一路向东南,来到人烟稀少的伏牛山腹地,已是六月暑天了。他们热得汗珠儿“叭嗒叭嗒”直往地上掉,渴得嗓子往外冒火,正在这时,前面出现一大片桑林,林边有一股泉水“汨汨”外冒,小杜康腿一软坐到地上,再也不想往前走了。

杜康一天天长大起来,艰苦的生活让他勤劳,淳朴的民风让他宽厚,他很受酋长蔡叔的器重和村人的爱戴。蔡叔年事已长,便学前人把位置禅让给杜康。

蔡叔的女儿蔡乙和杜康从小一起长大,又是春天,采桑叶的蔡乙隔着桑林,看到晨曦中的杜康,发现他不知何时已变成一个高大的男青年。蔡乙心动了,脸红了,把手中的桑枝向杜康掷去,二人在桑间追逐……

但是蔡乙是酋长的女儿,她命里注定要入宫陪伴周宣王。蔡乙入宫的车马从桑林下的小路轧轧远去,杜康沿着山坡,追着马车的影踪走到精疲力竭,昏倒路旁。这就是他“空桑秽饭,偶而成酒”的原因。

酒能养身提神的好处,很快传到宫中。

周宣王赦令杜康带着他酿制的“玉液”,来到镐京进贡。

宣王召见杜康的场面很宏大。这个场面是在夜里拍摄的,地点在青少年宫。一批高三学生扮演宫廷侍卫和宫女,侍立火把通明的殿上。美丽的蔡乙站在高中女生中间,气质超群。著名影星胡亚捷扮杜康上场,一眼便从宫女中认出了蔡乙。他们二目相对,无限的离情在眼中交流。

我当时也在那群宫女中间,被感动了,这场戏已结束,还呆呆地发愣。片里那个最傻的宫女就是我。接下来是紧张的高考,我没有看到最后的剧情。

酒厂变成酒业公司,又被外资收购,当年的资料不知保存在哪里。二十年了,我也开始写作,一个新的结局慢慢在我的心里形成:

……宣王饮了杜康进献的美酒,留杜康在宫里日夜酿制,供他享用。为了再看到蔡乙一眼,杜康留下来。

蔡乙坚决拒绝宣王宠幸,让他恼怒又无奈。伯阳父看到宫人过量饮酒,颠倒错乱的样子,给宣王献计——赐酒给蔡乙饮用。蔡乙喝完一杯,再赐一杯……她身飘头眩,恍惚间把宣王当做思念已久的杜康,软软地偎依在他的怀里……

蔡乙酒醒了,人疯了。她在宫中奔跑,跑过杜康的作坊,来到洒窖中,爬上一人多高的大洒瓮,纵身投了进去……

杜康从宫中被放出来时,满头白发,不知道是一夜白头,还是岁月的洗刷。他步履蹒跚,漫无目的地走着,民间村镇,杜康酒旗随处依风轻扬。


龙争

非花非雾

张国龙扛着一张铁镐上了藏龙村后的小丘,靠着一棵枣树抽烟。他望望脚下的村落,稀落落的树木间,错落着一片旧瓦房。再远眺,是与天际相连的黄土地。张国龙心中郁闷:干黄土、矮树木,连石头也都是质地疏松的料礓石,村人盖房扎地基,都要到几十里外的河滩上买石头。村里孩子大多在乡里上完小学就缀学了。张国龙竟然上完初中,在职高读了两年,成了全村学问最多,走得最远的人。

儿子大了,该盖新房了,张国龙盘算。他不相信在他生长的村子里,找不到一块能做地基的石头。他甩了烟头,用脚踏灭,然后,开始挖土。刚挖不久,铁镐“当”地一声,碰到一件硬物。张国龙很兴奋,可能是石头,他小心地扒拉着浮土,一条巨型肋骨慢慢地呈现在他眼前——龙骨,他挖到了龙体。在这片黄土地上,千百万年,甚至几亿年前,真的生活着人类的祖先——龙。

张国龙有些不信,继续小心挖起来,一副巨大的胸骨完整地从土里露出来,质地和他平时砸碎卖中药的小块化石一般无二。如果这是一条完整的龙,该有多大呀,四层楼高,篮球场那么大吧。张国龙倒吸一口冷气。天已经全黑了,周围没有一个能和他商量的人。他又迅速把龙骨埋了起来。天上乌云四合,雨马上要下起来,他很害怕触动了龙骨,龙要震怒。

张国龙在不安中病倒,北京打工的儿子回来看他了。他带着儿子去看埋起来的龙骨。儿子坚定地说:“是恐龙化石。”他在北京恐龙馆看过,眼前这个要大十几倍。张国龙给国家科学院写了一封信,反映了发现恐龙化石的情况。

国家科学院没有回信,省地质考察人员来了,他们完整地挖出了这条举世无双的恐龙,它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恐龙。乡亲们惊喜地发现,他们在田里耕种时,偶然拾得的牙齿、脚趾、头骨化石,竟然都是文物。

张国龙的病不治而愈,他和村民们小心翼翼地帮着考察人员寻找龙迹。终于,另一条具有特殊研究价值的巨龙也被发掘出来。

张国龙和村民们认为,龙是村里挖出来的,属于村人所有,他们要在村里建龙馆,让全国全世界的人都来参观、考察。而他们理所当然地就是馆长、工作人员。考察人员告诉村人由于保存条件太差,大龙的局部已经出现风化现象,必须全部运往省博物馆进行修整复原,重点保护。

张国龙涕泪交流,他紧紧护住曾让他迷惘、恐惧,又让他兴奋、梦想的巨龙。乡亲们也流泪了,他们一个挨一个形成一道人墙,守护着他们的宝物。

龙骨被分解、打上石膏,装在几辆卡车里。车下是与它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的人类,他们挽起手,拦住车辆。一方要拉走,一方要留下,警察站在两队人的中间。

僵持一周,新一周又开始了。天下起大雨,装龙骨的卡车陷在泥泞里,拦车的人也站在泥汤里丝毫没有动摇。

“国家科学院来人了。”人们回过头。一位白发老人趟着泥浆走来了,他神色凝重,仔细看了车厢里的龙骨,又看了雨布覆盖的化石坑,然后,他呜咽了。他说:“乡亲们,天气已是深秋,很冷了,大家站在雨里,都淋得透湿了,却把这些龙骨、龙坑遮盖得严严实实。我相信你们能把龙骨保护好。但是化石的处理,是一项高端技术,这里的条件根本不允许。我被国家派到省里,我一定把龙骨处理好。如果放在这里,龙,它只有一条命运——风化成粉。几亿年前,这里水草丰美,曾是他们的乐园,后来,干旱夺去了他们的生命,他们成了化石。而这一片黄土地里,我们藏龙村人生存下来了,我们是胜者。巨龙出土,是对千百年来坚守在这里的人们的一种回馈。国家一定会把宝贝送还你们!”

张国龙抚摸着龙体上的石膏,泣不成声。他把围车的乡亲一个一个拉开,挥手让车发动起来。白发老人说:“你就是给我写信的张国龙吗?你要跟我一起走,我要让你亲眼看看我如何保护咱们的国宝。”

几个月后,张国龙带着工作人员回来了。他举着恐龙复原像的照片给村人传看。工作人员向大家宣读了文件:恐龙化石被命名为汝阳黄河巨龙。在藏龙村为巨龙修行宫,建恐龙遗址公园。

张国龙说:“我们先修路,交通局已经把修路计划批下来了,村路修到国道上,接回咱们的龙!”


    关注 精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