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  数据交易面面观——揭开贵阳大数据交易所运营背后的奥秘

 

被业内誉为“中国大数据交易领域先锋”的贵阳大数据交易所,选择在发展渐入佳境之时,推行数据交易的新规则、新标准,不禁令人们猜测:这是在为布局更大的交易市场做准备吗?...

点击上方“网信贵州”可以订阅哦
今年4月,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正值成立一周年,突然对外宣布:今后将取消交易佣金制,改为增值式交易服务模式。

被业内誉为“中国大数据交易领域先锋”的贵阳大数据交易所,选择在发展渐入佳境之时,推行数据交易的新规则、新标准,不禁令人们猜测:这是在为布局更大的交易市场做准备吗?

“毕竟全世界都还没有一个标准和权威的数据交易规则,我们只是本着一种试吃螃蟹、敢于试错的态度,不断探索新路。”该交易所总裁王叁寿对此番议论不置可否:“保留好的规则,去掉不适应市场的规则,直到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标准。”

那么,在中国大数据交易行业,这家贵州企业是怎样扮演着一个先行先试者的角色,来将数据作为资产运营的呢?
在中国大数据商业模式探索领域,大数据交易所正扮演着一个先行先试者的角色
数据源也能用颜色划分
  数据表面只有1和0,但其实是一片浩瀚的海洋。在成为商品之前,数据源的体量是十分庞大的,并且纷繁杂乱。所以,运作大数据资产,首先必须对源头进行划分。

王叁寿用红、黄、蓝三种颜色来区分:

红色,涉及到国家、企业、个人的安全和隐私,是不能触碰的雷区。它应该由数据所有者来保护和决定是否对外开放。

黄色,是有偿公开的、有价值的数据。

蓝色,是政府免费公开的数据。

但这样的划分又没有绝对性,彼此之间可以转换,一部分红色数据进行脱敏以后,也能变成黄色。“比如涉及个人隐私的病例数据,在隐去患者的名字、住址等信息之后,可以拿来用作科研。”

大数据交易所平台上交易的数据中,80%是黄色数据,20%是蓝色数据。但蓝色的比例在未来有增大的空间:“贵州已经开始逐步地开放政府数据,相信在贵州的带头下,全国各级政府开放数据的行动也会加快。”
数据从哪里来?
  在2016中国国际电子信息创客大赛暨“云上贵州”大数据商业模式大赛的比赛中,创客司冰带来了一个有趣的项目——“互联网+大数据营销”。

他们致力于用大数据做企业级的精准画像,从数据采集到解析,最后变成数据商品。数据从哪里来?“我们对3万多个网站进行监测,捕捉其中有用的信息。”司冰算了一下,采集成本大概占到整个成本的25%左右。

对于大数据交易所来说,数据来源不仅仅是互联网。

根据粗略统计,该交易平台上40%的数据来源于政府,30%来源于互联网公司,剩余的少量数据来自行业机构副产品和其他机构。

这个结果也佐证了:大部分数据的所有权仍然掌握在政府手里。

怎么样才是拿到政府数据?这是交易所成立至今都在致力于做的事情。“就像是政府拥有一座庞大的地下水库,经过脱敏、清洗后,可以成为民用和商用的自来水。交易所的目的,就是争取到运营权,带动数据所有权机构来运营数据。”

2013年,王叁寿抱着“数据运营”的理念走遍全国40余省市,不是被拒之门外,就是被认为天方夜谭不可理喻。直到来到了贵阳市。与当地政府一拍即合下,2014年,交易所这才“破壳而出”。

今天,越来越多的城市逐步开放政府数据。而交易所也越来越容易寻找到合作对象——政府控股下的大数据公司正在遍地生花。
目前,被探索出来的数据交易品种已有30多个
怎样实现数据交易?
  “大数据作为商品,我觉得现阶段是不好控制的。” 直到现在,博文软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创始人何博文都对数据交易表示谨慎:

“数据归属是用户本人,如果用于商业交易,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我觉得目前将大数据统计结果作为商品更加可行,比如不能买卖用户的交易记录、地址数据、电话号码等精准数据,但可以买卖消费者喜欢哪类商品、商家什么东西畅销等数据。”

那么,交易所到底是怎样实现数据交易的?

观察其成长过程,记者发现,这一平台也在市场洗礼中探索着。

成立之初,交易所像一个“中间撮合者”,从卖方手中接过数据商品的成品,卖给有需求的买方。截至今年3月底,交易金额突破7000万元,其中最大的一笔交易,是深圳一家企业花1000万元购买了物流数据。

越来越多的数据源公司接入到交易所,交易品种达30多种,囊括金融大数据、医疗大数据、社会大数据、海关大数据、能源大数据、社交大数据、商品大数据、水电煤大数据等。

但交易过程中的“短板”问题也慢慢暴露出来:买数据的人多,卖数据的人少。很多机构和企业手中掌握大量数据,也有意愿开放,但不知道怎么转化为商品。

于是半年后,交易所开始尝试对外开展大数据清洗业务。凭借300多家企业会员、10PB交易数据量、100多家数据源公司的雄厚资源,提供大数据清洗、脱敏、建模、分析、可视化等服务。

南方数据平台手中握有海量数据,但不清楚怎么清洗。于是交易所为其建模,对其数据进行反复地二次加工。目前该网站在平台上实现了300万元的交易额。
交易规则的“进化史”
  改交易佣金制为增值式交易服务模式,这一行动,犹如数据交易规则的“进化史”。

探其深层次原因,王叁寿坦言:“大数据交易所运营一年来,又有新收获,那便是‘数据交易”其实还有更广阔的意义,不止是数据买卖,更重要的还包括数据服务。”

这一次的蜕变,交易所对交易内容、交易资格、交易时间、交易品种、交易价格、交易格式、交易融合、交易确权统统做了明确规定。

连王叁寿本人也认为,“几乎是一套完整的交易标准。”——交易内容规定,交易的不是底层数据,而是数据清洗建模分析的数据结果;交易资格规定,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实现会员交易制,必须审核通过为会员,才有数据买卖资格;在交易实践上,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推出365天,7X24小时不休市的大数据交易市场;交易品种达30多种,包括金融大数据、医疗大数据等;交易价格规定,数据定价分为三种模式:协议定价、拍卖定价、集合竞价;交易格式规定,交易的数据分为三种格式:API数据接口、数据终端、在线。
“数据星河”助推数据交易升级
  “只有通过交易,数据价值才会被挖掘激发出来。” 王叁寿告诉记者,交易所今年提出打造大数据交易生态圈“数据星河”战略。

这是一套在数据买卖之上的组合拳,包括数权、数融、数创、数通、数价、数托、数货、数金、数客、数标、数知、数例12个大数据平台,剑指激活全中国万亿数据资产价值。

为支撑交易所踏上“数据星河”的征途,一系列的配套动作正在开展或谋划中:

首创数据登记确权结算服务,将数据视作为实际资产,尝试登记数据所有权,然后对数据的使用权、运营权等进行公开竞价,以实现数据的登记确权及变现;推出大数据培训与认证服务,打造中国最大的大数据培训与认证平台,为通过认证的人员颁发证书;在即将召开的2016中国大数据产业峰会暨中国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峰会期间,联合国内15所大学成立中国大数据交易联合实验室,联合50个省市政府成立中国城市大数据发展联盟,推出全球第一个衡量数据资产价值的指数——黄果树指数。


(文/王璐瑶)




    关注 网信贵州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