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明:都说文港笔差,可它占全国70%的市场份额

 

文港赣笔一直以来没有话语权,和湘笔差不多。从民国时期开始,西学东渐,毛笔需求量渐大,周虎臣的笔达到顶峰,后来...



文港赣笔一直以来没有话语权,和湘笔差不多。从民国时期开始,西学东渐,毛笔需求量渐大,周虎臣的笔达到顶峰,后来继任者借助老乡关系,和名人曾熙、李瑞清交往,毛笔销量有所扩大,但是,就整个江西笔而言,因为品牌少,一直在走下坡路,在文献中少有记载,这也说明江西笔只是日常消耗品,没有进入官方体系,没有占据高端地位,所以到解放后,生产档次低、不能外销、不能创汇的江西笔是倒闭最早的。



当然,江西笔虽然基础薄弱,但工艺比较传统,集体厂难维持,个人制作还是不断。因为还有相当一部分老人习惯使用毛笔,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在没有工业文明、没有资源、只有人的江西笔几乎到了自谋生路的时候,恰逢改革开放,于是文港的钻包大军开始进入工厂、院校,走进东北、西北等偏远地区,仿佛一夜间江西毛笔就遍布全国。正所谓倒闭越早,进入市场越早。



江西笔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表现出顽强的韧性,细分了市场,把毛笔使用者分成专业与业余两块,再加上其他地方的笔都已被工业文明消灭,在任何时候都有需求的情况下,质量不太好的江西笔只好以不算正面的形象占领全国近70%的市场,算滑稽,也算老天给文港人的眷顾。



七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江西笔都是处在生意的学徒阶段,他们学会了了解需求,也催生了钢笔、油画笔、圆珠笔的市场,生意开始如火如荼。



这个时候,邹农耕、李小平开始粉墨登场。邹农耕最大的作用在于:他规范了毛笔行业,用现代化的商业文明包装毛笔,将管理、营运模式、广告宣传等有机结合,在平面媒体、网络上立体呈现;李小平也以手艺人的身份,为了找自尊、为了找价值,在网络上发出制笔人的强音,表达了行业形象,从而把毛笔从谋生的低层拉出来,拔高了毛笔的层次。



一部分人也改变了以前的游商状态,变成坐地搞管理、搞质量,虽是作坊,但已是现代化工厂形式,销售也改变为靠经销商去分销,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形成了一批好品牌,如励牛堂、淳安堂、周鹏程等。

要想获取更多毛笔资讯,加微信15879124551,或者关注本公众号:


    关注 文港赣笔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