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知的德国精英大学的内行知识!

 

首先,德国精英大学的头衔不是终身制的,比如卡鲁、哥廷根和弗莱堡在2012年的第二轮评选中就落选,精英的称谓只...



首先,德国精英大学的头衔不是终身制的,比如卡鲁、哥廷根和弗莱堡在2012年的第二轮评选中就落选,精英的称谓只是暂时的,从2006年评选至今,大概是5年重新竞选一次。

其次,这个评选分为三部分,分别考核由大学申报的

  • 精英大学(Zukunftskonzepte),申报如何把大学建成国际一流大学的方案
  • 精英研究集群(Exzellenzcluster),申报各校的强势学科或跨学科
  • 精英研究生院(Graduiertenschule),申报培养后备研究人员的研究院


ZHIHU只有以上三个项目都申报且都通过评审的大学才授予精英大学称号。比如我所在的大学在上一次评审中三个项目都申报了,看新闻还志在必得的样子,结果在精英大学(Zukunftskonzepte)一项上还是落选,只拿到精英研究集群精英研究生院两项资助。而其他没能选上的大学也都是类似的只拿到后两项或其中之一的资助。而这些“精英大学”和“普通大学”的区别就在于普通大学在规划大学建设的一项评审中没有成功。

我看当时评选后公布的通知中,并不是所有高校都申报评选,在2011年的初选后,2012年,只有64个精英研究集群入围,批准了43个,63个研究生院入围,获选45个,而进入精英大学评选的只有16所大学,包括2006年和2007年已经入选的9所,以及后来新申报的7所,最后16选11。这一次的评选有照顾原东德地区和北德的意思,不然都要被柏林和南德两州的高校垄断。具体的分布如下图所示:
*图片和数据来源:DFG



*图片和数据来源:DFG

最后再来回答精英大学是否更好的问题。在有选择和专业对口的情况下,可以优先考虑图中红色标识的精英大学。尤其是想来德国读博的同学,可以查看相应的大学有哪些对口的精英研究集群(Exzellenzcluster)和精英研究生院(Graduiertenschule),图中蓝色和淡蓝色标识的项目基本都提供奖学金,可以用英语进行研究,而且整合了全校或一个地区较为优秀的老师。在不了解哪所大学和专业师资更好的情况下,这两项标准可提供一些参考。

比如柏林自由大学获选的7个研究生院中,我稍微了解两个文科研究生院是Friedrich Schlegel Graduate School of Literary Studies和Graduate School of East Asian Studies,他们的师资阵容就比较豪华,国际化交流也做得不错。还有海德堡大学的精英集群“Asia and Europe in a Global Contex”,对于想走项目读博的文科生来说很有吸引力。加上我自己在美因茨、埃森、汉堡、海德堡和柏林几所大学的观察来看,海德堡和自由大学对学生的指导和关怀确实更好一些,也更有“研究”的气氛。比如下图是自由大学这学期开的一个Ringvorlesung,这样的师资配备,对我一文科生来说,看着就心动。
*图片来源:FU Berlin



*图片来源:FU Berlin

当然,精英大学也不是没有缺点,比如教授的教学减半,把主要精力投入科研,那对于本科和硕士阶段还要上课的学生来说就是不利的,要约个教授谈个论文也的确是难。

看报道说2016年还会讨论是否继续下一轮评选,如果继续的话,那图中那几所方块堆得越来越多的大学,在资金的扶持下,只会变得更好,也会逐渐拉大与其他大学之间的差距。

德国这几年为了拉拢科研人才,又弄出一个“亚历山大-冯-洪堡-教授”(Alexander-von-Humboldt- Professur)奖的评选,誓与诺贝尔一比高低,诺贝尔奖金是100万欧元左右,而入选“洪堡-教授'则是每人350万到500万欧元不等,发给教授自己组建团队搞研究,虽不能挪用经费,但每年的年薪可高达18万欧元。有志于读博的同学可以在 Alexander von Humboldt-Professur 里寻找各自方向的大牛。

大家留学的目的不同,有的刷文凭,有的要回国,有的要留下找工作或移民,有的要继续从事研究,那对于后者来说,精英大学可以提供一个较好的研究平台和环境,能认识更多优秀的同行,也更有国际化的视野,这点可从这些大学的国外合作高校一探究竟,有好的平台,以后去其他国家或地区深造也更方便一些。

简单介绍一下德国的“卓越计划”(Exzellenzintiative),也就是常说的“精英计划”吧。PS:本回答仅限于对卓越计划第一阶段(2006~2011)及第二阶段的分析(2012~2017)

先更正一个说法,在德国官方是没有“精英“大学(Elite Uni)这个说法的。德国媒体和大众采用的叫法一般是“Exzellenz Universitäten”(卓越大学)。但中国媒体翻译过来就成了“精英”大学。而那所谓的9所(现在是11所)“精英大学”其实准确的说是指由“卓越计划”三个项目之一的“未来构想”(Zukunftskonzepte)所资助的大学。另外“精英大学”和“TU9”是两个不同的概念TU9是德国理工类顶尖大学联盟,仅仅是高校间的一个学会(TU9联盟高校互认学历)并不体现国家意志。其中四所才属于“精英大学”即:亚琛工大,卡尔斯鲁厄理工(12年落选),德累斯顿工大,慕尼黑工大。其余五所为:汉诺威大学,斯图加特大学,达姆斯塔特工大(TU Darmstadt),柏林工大(TU Berlin)布伦瑞克工大(TU Braunschweig)。有些中介将这五个大学也归入“精英大学”之列是错误的(为此而提高中介费用是错上加错,该打屁股)。TU9可以说是德国工程类科学的顶级高校,全德57%的尖端工程类科研项目,51%的工程类毕业生都出自TU9。除布伦瑞克工大外,其余TU9成员都受“卓越计划”资助。

“卓越计划”的前身是前德国教育部长布尔曼于2004年提出的“精英大学”计划。通过联邦政府对德国少数实力雄厚的大学整体资助,改善德国大学在尖端科研上资金、人才短缺的窘境,提升德国大学的国际竞争力,改变德国大学在世界高校排名中的尴尬地位(无一所大学入围50强),以期打造出能和哈佛、普林斯顿等美国精英高校相抗衡的德国大学。但是这一计划在提出之初就遭到了强烈的反对。

我们知道,传统上除艺术、神学、师范类高校外,德国高校主要分为综合性大学(Universitaet)和应用技术大学(Fachhochschule)。前者注重科研,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后者注重应用,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在这一功能性差异之外,德国同类型高校之间并不凸显等级差别。大学主要按照学生人数和规模向州政府申请经费。也就是说,没有好大学与坏大学之分,只有专业的好坏。(德国高校排名也是根据专业好坏来排的,具体可以参见CHE的排名方式)



以信息学(Informatik)为例,最上为选定的排名条件1、专业学生总人数;2、学习质量;3、学生得到的辅导;4、毕业率;5、国际合作。绿色表示优秀,黄色表示良好,图里没有的灰色圆圈表示垫底,短横表示没有数据。这里的排序是按照alphabetisch(字母顺序)排的,右边nach Ranggruppe 就表示按所选条件综合排序。网址;Das aktuelle CHE Hochschulranking auf ZEIT ONLINE

也就是说,德国高校传统上奉行的是“民主和平等”,体现的是一种“整体高水平”(参见2005年上海交大的国际排名,前50内无席位,前100名5个席位,前500名40个席位与英国持平)。而引入“精英大学”这一说法显然会打破这种传统。高校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并向“差异化多元化”发展。“差异化”和“多元化”是好事,德国各界反对的其实是“精英大学计划”中对少数高校的“整体资助”。德国各个联邦州和高校校长联席会议(HRK)主张的是建立“精英系”而不是“精英”大学,即有选择的资助大学的现有优势项目。而且由于德国各州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总的来说是南高北低,西强东弱。各州为争取各自利益也与联邦政府争执不下。同时从文化方面讲,德国在二战后大众对“精英”(Elite)一词非常反感,因为纳粹就自诩精英,“元首”希特勒就是他们的代表。尤其在60年代民主思潮的影响下,“精英”一词已成为一种贬义词汇。扩展到院校文化方面,高校也就秉持民主与平等的观念,不做高低之分。所以也就没有形成像英、美等国的精英院校。

为了平衡各方的利益,在联邦和各州经过漫长的博弈之后,双方于2005年6月23日最终通过了《联邦与各州促进德国高校科学与研究的卓越计划》(德文名有三行,就不打了)简称“卓越计划”(Exzellenzinitiative)(Exzellenz是德文exzellent卓越的的名词形式)。去掉了敏感的精英大学(Elite Uni)字眼。第一阶段(2006-2011年)资助总额为19亿欧元(联邦出资75%,各州出资25%),资助内容也由资助整体大学拓展为三个部分:

1、研究生院(Graduiertenschulen):资助一些优秀的博士生培养项目,培养年轻的科研后备人员。为博士生进行国际化、跨学科的研究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计划共资助39个研究生院,共计资助2.237亿欧元。

2、卓越集群(Exzellenzcluster)主要支持大学建立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卓越研究及培训机构,重点发展所资助高校的特色强势学科。提高对尖端人才的吸引力。共计打造37个卓越集群,资助11.798亿欧元。

3、未来构想(Zukunfskonzepte)这一部分其实就是“精英大学计划”的变体。第一阶段共资助9所大学,即慕尼黑工大,慕尼黑大学,海德堡大学,弗莱堡大学,卡尔斯鲁厄理工,柏林自由大学,哥廷根大学,亚琛工大,康丝坦斯大学。计划帮助这些大学拓展各自强势学科的国际竞争力,并最终奠定这些大学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九所大学第一阶段共计获得5.656亿欧元。

第二阶段(2012-2017年)共计资助27.2亿欧元,共有45个研究生院、43个精英集群、11所精英大学获得资助

从资助的金额来看,我们已经可以看出卓越计划的第一个短板:资金依然捉襟见肘。第一阶段19亿欧元要分配给39个研究生院,37个卓越集群和九所大学,并且是五年的总资助金额。网上搜了一下,清华大学2013年仅科研经费就达到39.31亿元(约5亿欧元),而“未来计划”中的9所精英大学5年才共获5.6亿欧元。德国大学要想凭这点经费就“赶英超美”无异痴人说梦(但是呢,德国奇葩的地方在于他的独立研究机构极其牛逼,比如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其科研水平仅次于普林斯顿。这些机构并不从属于大学,也不从事教学,每年都可以获得相当大一部分的政府拨款。所以德国整体的科研实力不容小觑)。但也有学者认为不能忽视”卓越计划“给大学带来的象征性资本—声誉。获得“精英”声誉的机构更有可能获得更加优秀的生源、聘请到更加杰出的教授,以及吸收到社会上更多的经济资源。比如生源上面,慕尼黑工业大学的留学生数量从2006年至2012年由4160名增加到了5871名。社会上面,一家巴伐利亚公司宣布,承担慕尼黑工业大学高级研究所办公大楼的全部经费。



(来源GWK,图中为卓越计划第一阶段的情况)

从这张图中我们不难发现,精英计划的第二个短板在于资金投入在地区与校际之间不平衡。DFG(德意志研究联合会,”卓越计划“的组织实施机构之一) 主席魏纳科尔教授(Ernst-Ludwig  Winnacker)强调:“卓越计划资助对象的评选完全依据学术本身的卓越性”,委员会只以学术的标准来决定资助对象,不考虑地区比例和各联邦州特殊的利益。所以资助项目集中于西德,东德地区只有6个研究生院和3个精英集群(其中两个还是洪堡大学与自由大学的合作项目)入选。精英大学集中于巴登符腾堡(4席)和拜仁州(2席),获得未来计划资助的精英高校同时也无一例外是“研究生院”和“卓越集群”受益者。总的来说是富州出强校,强校出精英

精英计划第三个短板在于重理轻文



(来源GWK,图中为卓越计划第一阶段的情况)

我们看到人文和社会科学在研究生院中所占比例不到三分之一(11个),在卓越集群中约占六分之一(6个)。 造成这种原因的一方面是,此次评选从其理念上来说,非常重视大学科研单位尤其是校内外科研单位之间的跨学科合作,而人文社会科学在大型科研联盟中的合作还很少;另一方面,理工科学相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来说,更加依赖于大型的科研设备和仪器,需要有高昂的资金投入,人文学科的研究工作并不主要依赖于科研经费而在于时间。对理工科和自然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投入,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获得预期的科研成果,最容易实现赶超世界一流水平的目标,提高知名度(Sichtbarkeit)(所以中德大学都是一个尿性,文科狗一声长叹)。

最让人担心的是,卓越计划对促进德国大学差异化的消极一面也开始呈现越来越明显的趋势。

横向来看,高校功能开始向”纯科研型“和”纯教学型“分化。德国古典大学观认为大学的使命在于教学和科研相结合。“除了自由以外,研究和教学的统一,亦即研究者和教师的统一,可视为德国大学的支柱。只有教师在创造性的活动中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才真正称得上大学教学或大学学习。”(威廉·冯·洪堡) 但通过研究卓越计划的三条资助线我们不难发现,卓越计划的全部内容都旨在实现顶级科研,几乎没有涉及任何改善大学教学的内容。那些成功申请到”卓越计划“项目资助的大学将获得更多的资金改善科研环境。而在申请资助中失利的学校将把更多的注意导向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增加毕业生人数,以此来向州政府申请更多的经费(毕业生人数仍是政府资助的重要指标之一)。

纵向来看,高校间的等级分化将会加剧。正如上文所说,研究型和教学型的功能分化将引发学校间等级的分化。大学有很大的可能被分为 ”精英大学“拥有研究生院与精英集群的大学以及”可以说是垃圾“的其他大学(Georg Markel语)。以目前的情况来看,等级分化还没有Georg Markel 预想的那样严重。但大学间的“甲级梯队”和“乙级梯队”已经显现。即便是在获得“卓越计划”资助的大学中间也存在着等级差异



(来源GWK,图中为卓越计划第一阶段的情况)

从图中可以看出,亚琛工大、海德堡大学和慕尼黑双雄几乎瓜分了资助总金额的三分之一。而表中的前20席事实上已将资助款瓜分殆尽。
而且鉴于各方承诺为卓越计划中受资助的大学提供后续资金,这一不平衡还将加剧。比如哥廷根大学虽然在第二轮评比中落选"精英大学"名号,但下萨克森州宣布将拨款3千万欧元用以继续资助原定的“未来构想”计划,以确保哥廷根大学在落选后仍能保持“精英大学甲级梯队”的位置。这笔资金的筹措无疑会给个联邦州造成不小的压力,同时也会进一步挤压普通大学获得州政府资助的金额。

大学等级的分化同样会反过来促进功能的分化。“科研”将与“精英”挂钩,“教学”将与“普通”挂钩。“普通”大学的科研经费将面临短缺, 因为政府在发放资助时更加注重第三方经费(Drittmittel)的份额(即高校吸纳民间资本的能力),而有“卓越计划”加持的大学更容易获得第三方机构的资助。这样一来极易导致高校间的马太效应。贫者愈贫,富者愈富。

在教学方面,科研成为了“精英”大学的核心工作。教学既非获取第三方资金的重要因素,也不能为国际排名做出贡献,重要性日益下降。科研人员要求减轻教学负担的呼声越来越高。例如有分析报告表明,几乎所有的精英集群中新聘的教授教学任务都减轻了一半以上。但有数据表明,大部分的“精英”大学学生人数并没有减少反而有上升的趋势,也就是说每个学生得到的指导将会更少,特别是本科学生。因为卓越计划关注的重点在于培养以博士生为主导的科研后备人才,本科生毕业后大部分都将回流入社会极少有人会从事科研。而“普通”大学的师生比同样不容乐观,德国经过90年代末期的高校扩招后大学生人数井喷,大学校园人满为患,某些专业的师生比可以达到惊人的1:150。我们可以说,德国大学生的总体平均质量正在下降。学生中当然不乏抱怨之声。下图是我参加维尔茨堡大学夏令营时所拍(这里是男厕所,嗯,拉屎的时候无聊恰好看到。。。)图中铅笔所写的是某位厕友(好羞耻。。。)的吐槽,大意是维尔茨堡大学已失去了昔日的荣光(X射线的发现者伦琴曾在这里任教),这里的学生接受的不是高等教育而是职业教育。大学生都成了国家的炮灰,老子在这学的没意思。文末还签了名,权当以屎会友。(德国大学的厕所文化还是很有意思的,每个厕所隔间都有不同的涂鸦。有段时间我甚至迷上了拉屎。。时的沉思。。。节操又掉了)。



虽然德国政府也意识到了上述问题,在2009年推出了与卓越计划配套的、旨在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的“精英教学”项目,10所高校获得三年共1000万欧元的资助。仅从金额来说,这个计划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但也算是一个好的信号。结语

迄今为止,研究者一般都认为德国暂时还没有所谓的精英教育机构。”精英“大学们虽然获得了大量的资助,但出于政治和民意上的考量,卓越计划还是被分成了三个资助主线(Förderlinien),增加了获益学校数量,造成了资金的分流。虽然获胜高校提高了名气,但是短期来看对高校等级的形成影响有限。德国高校仍会在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整体高水平“的态势。如何兼顾”尖端精英的发展“和”整体高水平“将会是德国教育界长期争论的话题。万幸的是德国并没有想在精英化这条路上一直走到黑。2007年开始施行的征收学费的政策也因民众反对而最终停止。

对广大留德学子来说,”精英"大学确实可以算的上是一个招牌。选择学校的时候个人建议,假如没有名校情结,对科研也没什么兴趣(揍四我!),还是以专业和所在城市作为参考依据。大城市(娱乐多)配上好专业(能赚钱)还是很有前途的。本人毕竟只在德国待了一个月,没法为大家带来生动活泼的实例,所以大家在申请学校上有什么问题就别问我了。我也不造啊。。。

另外,还是建议大家自己申请大学。中介大多是个坑。德国大学不是美国大学要挑你家庭出身,要求你多才多艺,还有一大堆有的没的的。德国教育界希望的还是一种大众教育,让每个有大学梦的人都上得了大学。外国学生只要分数够,语言过关,专业能称得上Es macht mir Spaß就能申到理想的学校。

祝大家申请顺利,德国留学愉快吧!Viel Erfolg und viel Spaß!

主要参考文献

张帆 2007 德国大学”卓越计划“述评
王乾坤 2008 变革中的德国大学发展理念与范式
俞宙明 2013 德国精英倡议计划和高校差异化进程
郑春荣,欧阳凤. 2014. 精英倡议计划对德国高等教育差异化的影响分析
Bericht der Gemeinsamen Kommision zur Exzellenzinitiative an der Gemeinsame Wirtschaftskonferenz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恳谈”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关注 恳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