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大的,是生活本身的逻辑

 

我知道你们都喜欢宋仲基,不如我们来聊聊黄执中吧。...

Smart

is

a

new

sexy
如果你认同这句话,那么我想会有一大票迷妹哭着叫黄执中脑公吧。
起来的时候,外面正在连绵不绝,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内,看不到行人,只有被雨冲刷过的一大片新绿肆意,独属于自然本真的静谧,还带着几分清新的味道。

朋友发来消息提醒我记得带雨伞和外套,说最近都在下雨温度略低,我想起来我答应过她明天返校的,去陪她看那大片大片的蓝花楹以及告别。

以上与本文内容无关,别问我为什么还要写出来,因为我乐意啊。

追了很久的奇葩说昨晚决赛,昨晚为何没看?嘿嘿,因为昨晚与同事聚餐去了呀。所以早上一起床,就打开电脑准备来看,然后一口气给看完了,还同时回顾了之前因时间原因没来得及看的那几期。从第一季到第三季,我差不多用了近两年的时间,也算是我看的一个最持久的综艺了吧,有之一。

最开始会因为某个辩题去看,当我对某个话题存疑时,或者自己也正有着这样的困惑时,就会去看看,听听就同一个话题别人的角度和见解;后来迷上了就每期必追,想听听我喜欢的选手他们的想法,即使这个辩题我并不感兴趣或者离我太过遥远或者我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再后来仍然是选择性看,但这个时候的选择标准是我发现这个辩题并不好辩,即某一方已经站在道德制高点或者民意制高点,看起来是无可辩驳的话题,我就会想知道拿到这一方的人该怎么辩出新意和角度来,而对立方又该如何另辟蹊径来说服听众?

回味之后我猛然发现,自己竟是在一路改变的,我对某一个综艺节目的观看诉求在不断地变化,从最初的功利性解惑想得到答案到后来的关注于过程,试图找到更多的思路和角度,再到最后的注重于“术”,去学习逻辑和技巧,想着如何更好地输出自己的观点并最大化的得到观众的反馈。我在一直变化,所以也想要记录下来自己在这不断地观影过程中的感慨点滴。
第三季的bbking是黄执中,所以前文中所用的黄执中只是一个广义的代名词,他包括但不仅限于本人,他应该是更多人,比如邱晨、马薇薇、肖骁、姜思达、颜如晶、白邦妮、陈铭等,喜欢辩论的朋友应该对这几位都特别熟悉,都是辩论圈里名气颇深的人,虽然是在奇葩说之后才广为大众所知道,我后来有去翻录他们之前的辩论历史,发现他们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是高手了,奇葩说不过是给了一个红的契机,但实力是他们常年的累计而非一朝爆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在重症病人是否该挽留那一期,陈铭带过了一句话,他说他在拿到辩题之后去了数家医院采访了数位重症病人和医院医生,当时是一言带过的,但我能联想到其中的辛苦走访,我也曾是小小的记者所以明白其中的感言,可是现场并没有任何的骚动和疑问,可见这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由此类推其他人也是这样的,我记得在之前的节目里也有提到翻阅无数文献论文的事情。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注意到并清楚地记得这些细节,可能是因为自己太懒,所以对于勤勉的人会记忆深刻。他们现场的角度陡峭、引经据典都是背后多少的努力而成,更是长年累月的沉淀所致。现场其实有很多人都不是以辩论为谋生手段的,只是他们业余里的一点深刻的爱好。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情也,我一直记得这句话,可实则又会有多少人对自己的小爱好投入很多的精力和时间,不过泛泛。

你仔细看就会发现,上面我没有列举出所有的辩手,只是部分,其实你若问我,我应该是可以叫出所有辩手的名字的,但为什么没有给全呢?我所罗列的只是部分我比较欣赏的,有所特色的。看过不多的或者记忆不是太好的,应该只会记得部分人的名字,但我想马薇薇、范湉湉、肖骁、邱晨应该是大家都能记住的,因为他们的特色鲜明,鲜明到不用张口我都知道他们的辩论逻辑和角度,马薇薇的犀利、范湉湉的咆哮、肖骁的傲娇和出其不意、邱晨的抽丝剥茧、黄执中的循循善诱、颜如晶的吃货例子都是我印象特别深刻的。

不断地拓展自己的实力,然后在实力的基础上加上个人的特色,就是品牌,这是我所感悟到的第一个部分,即不可替代性和差异性。
第三季被人议论的比较多的部分是改变,包括节目形式的改变、选手的改变,好的一面是大家看到了姜思达长足的进步,诟病的一面是大家觉得马薇薇不如之前那么厉害、颜如晶不如之前那么纯真、辩论形式不如之前那么公正,1V1环节对于新人不公平。我们分开来谈。

姜思达的确是第三季进步最神速的一个人,同样还有肖骁。我记得最初导师选择老辩手时他是最后一个被挑走的,我深刻的记得那时他脸上的落寞神情,我想后面的进步应该与这个有莫大的关联吧。暗自努力不要再被遗弃再拖团队后腿,这种感觉我特别明白。心里碎成了饺子馅,脸上却尽量云淡风轻,然后私下默默努力。

马薇薇被人诟病实力飘忽不定,我暗自揣测应该与心态和对手有极大的关系,第一季时她一枝独秀,所以耀眼,心里也放松;第二季时她与邱晨平分春色,也还看的过去,第三季时加入了不少大咖,还有死对头黄执中,其他人的水平也上来了,于是显得不那么出众,而且个人包袱太重,顾忌太多,输赢得失心变的很重,反而束手束脚。

而颜如晶,很多人说她不如第一季那么单纯呆萌惹人爱,其实我从来就没觉得她单纯,没有人是真正人畜无害的,那只是表皮而已,因为她话少而且老以吃做例,故而不少人觉得她单纯无公害。后面戏份逐步多了,了解也多了,开始发现这个女生也是有不少小九九的,于是很多人谩骂她,就算我没有很喜欢她也会替她叫屈,她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是这些不明真相的吃瓜观众把一切美好的东西强加给她,赋予她极大的期望值,于是期望被戳破之后去唾骂现实的她,可是现实的她并没有错,不过也是一个普通的小女生而已,有一点点的小心思,然而这不是正常吗?谁还没个小心思呢,都是成年人都要活在这世间。

赛制也引发了部分不满,1V1而且有了淘汰制,已经有人在这三季中混的脸熟,有了一大票粉丝,站起来不用讲话票都会蹭蹭涨起来,有人是这季新来的,比起来已经占了下风。最初淘汰时的确很多新面孔被退了下去,但是公平来讲,的确这些新辩手是要弱于第三季的老辩手的,如果与老辩手的第一季相比可能是难分伯仲,竞技场有人先来有人后来,先来的那位是要占一点点优势的。若是第四季他们与新人相比又何尝不是占了优势呢,所以公平都是相对的。

我挺愿意接受改变的,不管改变是朝着你所喜欢的那个方向还是不太喜欢的那个方向发展,但对于改变我想说的两点是:其一、接受并尊重改变,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其二、与其纠结于别人改变了这一既定的事实,不如想想改变的初衷以及背后的缘由然后去面对,或者适应或者离开,这才是成年人的做法。
我记得其中某一期,艾力和颜如晶对打,本来艾力讲的是要稍微好一点点的,但很明显他的观众缘不如颜如晶,马东也偏向于颜如晶,最后那场颜如晶获胜了。我当时特别生气,愤愤于这个节目的不公,甚至于好长一段时间都不去看了。

后来,过了挺久,气消了,又开始看起来。刚好是某一期,那一期讲了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最后不忍看结果也没有输赢,于是双方平手,蔡康永和高晓松互相有一个免死的名额,他们为对方选择这个赦免人,当时我第一反应很小人的想当然选一个弱一点的,可是他们都没有,为对方留了一个能力稍强一点的人。那一瞬间我觉得自己特别小人,把输赢得失心看的好重,我很在意公平这件事情,也很在意结果,说起来还是格局不够大,局限于眼前的小利。

有时候一副赤诚的心去对待别人,结果却换不来同样的坦诚相待,甚至被伤痕累累,于是带着隔阂去对人,小心翼翼的判定得失和位置,却发现被别人的坦荡刺得面目羞愧、无地自容,这是悲哀之其一。
多角度的去看待一件事情,至少没有那么容易被煽动和迷失。


这是我看奇葩说的用心,如果你愿意,我很乐意把这个节目介绍给你,它也许不会给你带来实质的利益,不会重建你的三观,不足以成为你跟朋友的谈资,但它可以让你更多角度的看待这个世界,让你停下来听听其他人的想法和思路,让你发现原来这个事情还可以这么想,让你在别无选择时想到第三种解决之道。

Ps:这真的不是奇葩说的软文,毕竟我还没有收费呢,如果你愿意可以告诉马东,让他把广告费打我支付宝账号哦。

接受多元,真的会美好一点喔!
 


    关注 蓝天天蓝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