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说 自由即奴役?

 

被洗脑比无知更可怕...






不希望你错过我



《1984》

作者 |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

时间 | 于1948年创作

简介 | 是一部杰出的反乌托邦政治寓言小说,作品刻画了人类在极权主义社会的生存状态

其中一句话多次出现:
“War is Peace,Freedom is Slavery,Ignorance is Strength.”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战争是残酷的,无知、奴役也是不堪的,而和平、自由、力量是美好的,我们向往和平自由,我们反对战争奴役。这些词汇构建了最基本的社会认知、价值判断和情感感受,然而,如此传播、引导、混淆概念从而洗脑民众,这一工具达到了统治、极权的目的,从而满足游戏制造者(书中就是当局)自身欲望的一切。

概念要明确,这是使用概念最基本的逻辑要求。自由和奴役这两个概念的外延互相排斥,是矛盾关系,是很明显的对立。
为什么要混淆这么简单的概念?
  • 为了削弱被奴役民众的社会判断,甚至扭曲和改变他们的社会认知。
  • 模糊基本共识,替换基本共识,词汇量越来越贫乏,使民众思想越来越简单,更容易操控。
  • 隔离世界,建立思想的“铁屋”。
这种潜移默化的剧毒,会使人心甘情愿的接受制造者制造的谎言,扼杀独立思考的能力。语言、文字,并不仅仅是呈现在意识层次上的词汇、概念和说法,更是一种在下意识层次诱导和左右普通人的思维方式。

明显的谎言是一种浅薄的罪过和邪恶,但是,谎言是可以包装的,一旦谎言用高深的理论、高贵的说辞装饰,甚至赋予某种意义,并且当作绝对真理来振振有词,它就成为了冠冕堂皇。

当下的反智思维模式、乖戾逻辑和意识形态特征,就像是一种比无知更可怕的洗脑。在《娱乐至死》中,波兹曼对大众文化时代人们因阅读和接受习惯的改变而丧失思想能力充满了忧虑,尤其对人们放弃批评精神和怀疑态度发出了警讯。

我们不是一个被动的文本阅读者,不是一个被动的思想接收者,而是一个以价值判断积极介入公共生活的独立思想者。

近日偶得见《坛经》,其中有一首《无相颂》,提到“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初看,难道佛陀教导我们没有分别心就是没有是非吗?是否是教导我们是非是有的,但不能固执,也不能因为他人的非而乱了自己呢?绝对真理,也是有前提有具体情况,也是需要自己独立领教。

 那么,
怎样提高自己免疫力,
增强独立思考呢?
保持一种开放式思维,先搁置自己的立场和想法,不从单一的角度评估对方说的是否有道理,关注是否能够自圆其说、言之有据、“实”至“名”归。逻辑是思维的关键部分,虽然并非全部。另外,还要看是否符合普遍道义原则,尊重他人等。

多读书,读好书,这无疑不是一个好办法。读书可以让我们从黑白的世界里,发现彩色,原来除了黑与白,还有蓝色、橘色、绿色、黄色......会有一个更丰富而客观的眼界。

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一书,提到我们可以多回顾反思过去,一天,一年,那些可以确定我们过去的时间,多么值得我们反省自己。在这些直观的接触世界的感知里,体会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到底怎么了。

如果我们能够经常地、有意识地这么做,一定可以维持一个理性、开放的个人精神世界。

本文为原创,如果转载请联系后台,请注明出处
欢迎关注我
一个
走历史哲学情感路线的
你修炼必备的
和俗有仇的公众号


    关注 hey我在这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