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英雄?——李陵篇

 

何谓英雄?——李陵篇...



李  陵

李陵,字少卿,陇西人,西汉飞将军李广之孙。《汉书》称李陵“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因此汉武帝十分器重李陵。后来,李陵以五千兵士对抗匈奴三万骑兵,力竭被俘,终身夷狄。
关于李陵,其实历来颇有争议。曾在很长时间内,很多人界定李陵为变节叛国者。证据之一是汉武帝对李陵的态度,如司马迁因为李陵而受刑及李陵家小牵连被杀;证据之二便是李陵拒绝归汉。
▲李陵与苏武


然而李陵真的是叛国者?抑或是悲剧英雄?毕竟自东汉以来, 李陵和一直是文学界广泛吟诵的题材,如东汉末有五言《苏李诗》, 魏晋有《李陵答苏武书》, 南北朝著名诗人庾信还以李陵自喻, 唐朝边塞诗中更是频频出现李陵的典故等等。

谈到李陵,恐怕大众更深刻的就是他战败被俘、终身夷狄的悲剧吧。这其实更多的是涉及文化层面的李陵,文人们根据李陵典故创造臆想了这样悲剧的李陵,甚至衍生出各种李陵投降匈奴之后的故事,例如多笔墨发挥李陵因战败投降而被蛮夷公主招为驸马之后的具体情节,在悲剧中透露出几分浪漫色彩,由此烘托李陵身在蛮夷而不忘汉朝的忠心形象。
▲昆曲《牧羊记·望乡》 李陵(左)


为什么战败被俘的李陵,会让自古以来的文人产生诸多同情?其实在汉武帝时代,李陵尽管投降匈奴,却并未被认定为战败者。“胜败乃兵家常事”并非纸上虚言,否则赵破奴被匈奴生擒后又逃归汉朝依然受到礼遇这一史实又该如何解释?当然,李陵历来被同情,与司马迁的班固的态度有直接关系。

司马迁高度评价李陵,并且为李陵罹祸受刑一事,可见司马迁对李陵的态度。再看《汉书》中所记载的关于汉朝两次营救李陵事件:

第一次是军事活动,汉武帝派遣公孙敖深入匈奴营救李陵。让人遗憾的是,公孙敖怯懦,不敢深入匈奴,最终无功而还,并且编造了理由推卸责任,他对汉武帝说:“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于是汉武帝“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因此,李陵成为陇西士大夫的耻辱。尽管后来汉朝出使匈奴的使者见到李陵,得知这是个误会,练兵的是李绪,并非李陵,但为时晚矣,汉武帝并没有对此作出补救措施。李陵失去了第一次回归西汉的机会。

第二次是外交活动。汉昭帝赦免李陵,并派遣与李陵交好的任立政等三人到匈奴迎回李陵,然而李陵彼时已年老,他拒绝归汉,原因则是:“归易耳,恐再辱,奈何!”李陵的拒绝其实充满了无奈和悲凉,这当然也是他经过综合考量后作出的决定,毕竟他年华已老去,虽然汉昭帝表示已经赦免他,并确保给与荣华富贵,可是对身在匈奴多年的李陵而言,若回归西汉,不确定因素实在太多太多。于是李陵拒绝了回归西汉的第二次机会,最终客死匈奴。



如果李陵是变节叛徒,这两次营救就很不合理。而班固对李陵的同情之意跃然纸上。司马迁与李陵同时代,班固与李陵同朝代,他们的评判标准应该能客观反应了汉代对李陵被俘事件的态度,因此前文说李陵当时并未被认定为战败者。而司马迁和班固的态度随之影响了文史界的态度,由此产生诸多同情李陵的作品。

当然,任何一个现象的产生都不可能只有孤立的原因。谈到文学界对李陵的文学形象刻画,其实还与另一个西汉名人苏武关系密切。对,这个人就是那个“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在匈奴牧羊十九年的苏武。
由于篇幅原因,苏武篇则见下回分解。






雨不来



雨来

常时车马之客

旧雨闲话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关注 旧雨闲话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