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药给力」——跳得过的坑和过不去的坎

 

听闻「药给力」不再给力了,水哥倒吸三口寒气。作为医疗O2O的同行,水哥在深刻反思,解剖药给力,也解剖自己。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医疗O2O创业的坑和坎...



「药给力」不再给力了。

这对于互联网医疗这个行业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也不一定是一件坏事儿。

「药给力」从上线以来,一直是我非常喜欢的产品。

不知道你是否有过和我一样的经历,自己或家人大半夜时突然生病,但又没有重到去医院挂个急诊吊瓶的程度。如果那时家里恰好没有药,那种滋味儿怕是不太好办。

如果你自己住,你需要拖着非常难受的身体,走出一两个街区来找找到那个24小时营业的药店;如果是家人生病,有时你也根本不放心把她一个人丢在房间里自己去买药。走出了一两个街区走到药店,又未必真的是24小时营业。

这种窘迫,我是经历过几次的

去年夏天,有一次半夜突然发起烧来,浑身生冷睡不着,于是怒而下楼去买点儿消炎药、感冒药。结果热闹了,半夜打着车跑遍了杭州的城西,文一西路、文二路、文三路、天目山路,都没有找到一家24小时营业的药店(虽然他们都是号称24小时营业的)。最终还是难受得半死,回家沉沉睡去。

去年春天,我回北京出差时突发急性腹泻,最严重的时候半个小时去了9次卫生间。虽然知道不会有大碍,但还是有点儿方,特想弄点儿止泻药。但这种状态下,哪儿敢穿着裤子走在大街上漫步、找药房?那一夜不是像宿醉之人,抱着马桶睡觉就不错了。后来甚至在想,我要是真是叫了急诊,在下楼的过程中,或者在救护车上扛不住了又拉了下来咋办?

因此,当我第一次见到「药给力」的时候,是无比欣喜的。它直击我的痛点,我便是它的忠实用户。哪儿管它是否高频,哪儿管他是否刚需!

不过当这两天被知乎关于药给力的讨论刷屏的时候,胃里突然产生了一股不适感。一群所谓的行家侃侃而谈「药给力的倒掉」,原因无外乎「低频」「低价值」「伪需求」「伪动机」「伪价值」「无门槛」「竞争秒挂」「消费人群不聚焦」「消费场景模糊」「未及时更迭」「业务造血能力」。

为了Show存在感,为了黑O2O而黑,至于吗?

「街旁」挂了,就证明了「签到」是个伪需求吗,后面哪个社交APP没有签到功能?

「药给力」挂了,就证明「送药上门」是个伪需求吗?我看未必!

「药给力」挂了,只是因为团队犯了一些错误,没有在合适的时间节点把流量和故事推到一定高度。

送药上门这件事情,只是不太适合一个中小团队来搞。

要是某「连锁药店」把服务接入微信、APP,没准儿就是个好生意;

要是「美团外卖」把送药服务接进来,是对现有送餐业务的完美补充!不然京东到家为什么会把送药上门的服务接进来?

如果药给力的故事讲得清楚、流量还算过得去,做投融资的能力过关,拿一个「连锁药店」「外卖巨头」的战略投资,甚至全资收购,都是条好路。只可惜,药给力要么错过了,要么没这么选。

且不论三大外卖巨头是否愿意,那些「连锁药店」「传统药厂」是一定对这个生意感兴趣的人的。他们如果想自己做一个送药上门的APP的话,太难,太难!这种传统药企,根本不具备培育一支「互联网团队」,做好互联网产品的文化和突然。

咱这就唠唠,互联网医疗创业,到底都有哪些坑?

第一坑、商业模式坑

医疗这个行业水太深,不少互联网人异想天开想要通过「互联网思维」来改造这个积弊已久的行业,谈何容易。

很多想法看上去很美,但其实落不了地,往往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而如果你侥幸踩中一个风口,选择了一个靠谱的商业模式呢,你又会发现为啥自己花了那么多钱、招了那么多人,但产品还是这么烂!

第二坑,产品坑

在这个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时代,其实也就是人人都是用户口中的傻逼产品经理。很多初创团队都会遇到这样的困难:要是直接像素级抄袭吧,人家会骂你说是山寨;要是不抄吧,直接玩创新也未必玩得转,于是就各种对用户的臆测、想象,各种重复造轮子也就都上了。

在对行业、用户不够了解的情况下,能做得出什么产品,大家恐怕是心里有数的。

第三坑、流量坑&补贴坑

新用户获取成本太高,用户粘性不足,留不住用户

所有人都在玩补贴来吸引用户,你不玩?那你就等死吧

而当你真的开始玩了呢,你就会发现你的现金流貌似已经被烧垮了!

而当你找到了种子用户,流量也还算蒸蒸日上、步步向前的时候,你又会发现,TMD 咋这么多土豪都来抢老子的饭碗!?

第四坑、竞争坑

这个话题太大,能聊一天一夜,就不展开说了。

第五坑,人才坑

其实,前四个坑都不如第五个坑来得可怕。互联网医疗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对两方面人才都非常急缺的领域。既需要一流的互联网团队、又需要对医疗产业非常熟悉的传统行业人才。而这两种人才彼此之间的思维模式、做事方式有非常大的区别。

虽然「药给力」的文章没有明说,但估计「药企派」vs「搜狗派」的撕逼是少不了了…比如决策、比如合伙人制度、比如投融资,这里面的坑一坨接着一坨的。

人才和团队这一关要是怂了,其他事情做得再好也都废了。

那么,哪些坑是跳的过去的呢?怎么跳呢?

一、商业模式

医疗这个行业的水太深了,单纯的互联网人来创业恐怕会吃很多鳖,「药给力」恐怕在这里面是吃了一些苦头的。

最好是医疗行业的从业者,对医疗这个领域的积累、积淀深一点,然后心态又相对年轻,愿意去接受新事物。不管对互联网懂或者不懂,他去理解、学习互联网的心态,一定是相对充足的,要是搞成了最近猴山(某字母战)那个鬼样子,可能就不好玩了。

二、理念&运转方式

如果是在做APP、互联网产品,那么就一定要用互联网的运转模式来运转这个公司,或者这个团队。所有团队成员会觉得自己是在一个互联网公司里面工作,而不是一个传统行业公司的网络技术部。

比如某「传统地产巨头的电商公司」换了好几任CEO,我的一个好盆友去那儿了之后被叫做「主任工程师」,薪水高得要死还是留不住人;另外某「电商巨头」需要工程师穿西服上班,曾经有一个这家公司的工程师来豌豆荚面试,被我们穿着汗衫+人字拖的技术总监给吓跑了。

这点儿思维、理念的鸿沟,还真不是多花几千万、几个亿,才能买得回来的~

三、产品

创始人一定要懂业务、一定要控制住自己对互联网的想法,控制住加需求的欲望。少一个功能、要比多一个功能要好的多,控制住质量要比增加多少功能更重要。让研发团队能够有安心思考用户、思考业务、搞研发。

能磨出来、学出来,就不要从石头缝里蹦出来。

移动互联网行业这六七年,已经沉淀了很多设计规范、产品规范,既然在所有的电商、所有的O2O、所有的社区都长成了一个鬼样子,咱们就不要重复造轮子了。

竞争力一定是运营出来、发展出来的,肯定不是一下子凭空蹦出来的。

四、冷启动、流量、补贴

需要补贴才能活的业务模式,还是尽可能敬而远之吧。

这已经是巨头的时代了,有干爹的百度外卖都活得这么辛苦,没有干爹的「给力」们,还是稍微小心一点儿吧…

如果在那个行业恰好有一些资源,可以帮你省去「冷启动」这个过程,就有充足种子用户;你的增长、你的势能,你的影响力,会不会与日俱争还是看你的服务、你的产品。

如果恰好有了点儿小资源,你可能在「冷启动」的时候会占些便宜,比如大多数有资源的创业者;

如果你恰好有些大资源,你可能得等到「大决战」的时候才用得上,比如「xx电商」「xx电商」,现在做得太烂太屎,压根儿没机会向前。

下面是水哥的广告插播时间

520是水哥入伙德尔美客半周年的纪念日,德尔美客是「全球首家轻医美互联网连锁医院」。我们在17个省,59个城市,同步筹备76家轻医美诊所。即使身在像昆山、蒙城、包头这种非一线城市,也能让用户轻松变美。

幸运的是,那些坑我们多半是没踩上。

  1. 创始人懂行业,是「薇凯国际」的创始人,混迹医美十几年,资金、经验、资源、人才样样都有;他的薇凯国际已经赚了几十个亿了…
  2. 运转模式充分互联网化,团队文化上和豌豆荚很像,但又更接地气
  3. 研发能力强,核心团队一起在豌豆荚配合过多年
  4. 资源充足,在全国26个省市有我们的办事处,近可冷启动,远不怕流量战
目前整个团队已经有了几十竿枪,在全国各地东奔西跑很是辛苦,我们仍然对如下岗位求贤若渴「产品经理」「工程师」「电商运营」「客服」「新媒体运营」「文案」「咨询师」,所有岗位从专员到总监均有开放。

感兴趣的朋友,我的微信是 congmiao2016,欢迎我们的沟通。

我们只想干干净净地做点儿生意,做点儿好生意。
让魏则西的杯具不再重演!


    关注 水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