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 不要忘记农村——浅谈农业供给侧改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业农村是短板。当前,我省农村经济发展已进入一种“新状态”、“新常态”,农村经济增速放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业农村是短板。当前,我省农村经济发展已进入一种“新状态”、“新常态”,农村经济增速放慢、农民增产不增收等矛盾突出,迫切需要通过供给侧改革来释放活力。

一、三种矛盾倒逼  农业供给侧改革急迫

综合分析,主要是3种矛盾倒逼改革:

1、第一种矛盾:农民增收与农产品产量增长率下降、价格下压之间的矛盾。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民增收愿望逐步增强。然而受种植技术、耕地面积等制约因素影响,农产品产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增长速度将逐步放缓。以粮食作物为例,2011年,我省粮食总产量为2939.35万吨,2015年为3002.93万吨,五年增长63.58万吨。而同时受粮食价格“天花板”下压、成本“地板”抬高的双重挤压和国内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持续倒挂影响,我省粮食等部分农产品市场价格走低,出现结构性低价和阶段性滞销。以大米为例,据调查,2015年,我省米厂加工早籼米成本为1.92元/斤,晚籼米成本为2.10元/斤,而各种渠道从越南进口的大米价格不到1.5元/斤,农民增收难度加大。

2、第二种矛盾:农产品低水平供给与高水平需求之间矛盾。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升,人们对健康、绿色农产品需求增强,对农产品品种需求增多,然而受重金属超标等问题影响,我省茶叶、粮食等产品一方面外销渠道不畅,另一方面内销,又由于结构单一、价格优势低、质量不高等原因受到国外产品强大冲击,腹背受敌。从外销渠道看,以粮食为例,我省每年粮食商品量在1200万吨以上,以往每年向省外输出商品粮在450万吨左右。近年来受重金属超标问题影响,粮食外销渠道不畅,2015年虽有所恢复,也仅外销粮食280万吨左右。从进口产品冲击来看,2014年,我省大米、谷物进口额分别由2005年的113万美元、141万美元,增加至1276万美元和1346万美元,分别增长11倍和9.5倍,而2014年,我省进口总值为110亿美元仅比2005年增长4.8倍。

3、第三种矛盾:资源环境硬约束与生产发展之间的矛盾。目前,我省农业生产的资源条件硬约束增强,主要呈现“一少、一缺、一重”的问题:一是耕地减少。据统计,湖南人均耕地为0.9亩,仅为全国人均耕地的59.2%,比解放前人均减少1亩。二是农村劳动力紧缺。我省是劳务输出大省,每年输出的农村劳动力在1200万人左右,且大部分是青壮年劳动力,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突出,劳动力十分紧缺。三是污染重。据统计,我省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达28000公顷,占全省面积的13%,其中受污染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20%之多。加上,长期来使用化肥,土壤质量受到较大影响。尽管近年来,我省加大了重金属污染治理力度,开展试点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与种植结构调整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受高治理成本与技术推广难等方面因素影响,在短期内解决我省土地质量约束的可能性不大,甚至将与农业生产发展成为一组常态性的矛盾。

二、三大原因 矛盾凸显的主要症结

以上三组矛盾,有些是历史性因素、社会发展因素导致,如重金属污染几百年前就存在、农民工进城务工是城镇化的必然趋势,有些是结构性、可避免的因素,如竞争力弱、供需矛盾等等。本文主要分析结构性、可避免、可改善的症结,主要是3大原因:

1、产品结构单一 、产业升级不够。我省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主要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支撑,粮猪二元结构特征明显,结构单一,两者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值较高,2010-2014年农牧业合计产值占比均在80%以上。加上,产业链延伸与产业升级不足,粮食、生猪、油料、茶叶、柑橘等农产品的产量虽全国位列前茅,但以初加工产品为主,未形成规模和品牌优势。导致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

2、土地流转不畅、规模经营水平偏低。我省农产品生产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弱,农民在增收受限的很大一方面原因是规模经营水平不高。特别是随着中央惠农政策的逐年增多,农民对土地的依恋情结不断加大,特别是对土地普遍有增值预期和保障心理等,直接影响到土地流转的推进,从而影响农业规模经营。据调查统计,截至2014年,我省流转土地面积138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2.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1个百分点。其中50%以上采用转包、互换等较为低端的流转方式。土地流转不畅,降低农业生产规模效益,减弱了比较效益和竞争力。

3、生产方式粗放、追短期效益不顾长远。目前,我省农业发展仍然走着供给数量保障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化肥、农药施用较多,从而导致产品质量安全与资源环境受损。据统计,1978年到2014年,全省化肥使用量从272万吨增加到852万吨;2000年到2014年,农药使用量从8.5万吨增加到12.4万吨;2010年湖南农田灌溉用水有效系数只有0.468,远低于发达国家的0.7-0.8的水平,每立方水生产的粮食也只有1公斤左右,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

三、五条路径 破题农业供给侧改革

推进我省农业供给侧改革,要充分利用制度和创新的手段,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生产,打造新产业、新业态。优化资源配置,扩大有效供给,增加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真正形成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体系。

1、补短板,软化资源环境的硬约束。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扩大退耕还林面。二是加大污染治理, 控制农业面源治理,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业投入品。继续实施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和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与种植结构调整。加快节水技术、测土配方施肥,以及病虫害和疫病统防统治等的应用步伐,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上实现新的突破。三是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结合精准扶贫工作,把贫困地区的乡村建设放到重要位置,加快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补短板,缩小城乡差距。将美好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有机结合,让农民积极参与,创新业态。

 2、调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和产品竞争力。优化农业生产的品种结构、产业结构。一是培育新产业。紧抓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等契机,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民间文化、田园教育、户外运动等新产业,创新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延伸产业链。借鉴打造洞庭湖芦笋产业的经验,对全省农业各条产业链进行“节点研究”,找准可延伸的产业节点,提升价值链。三是升级传统产业。加快对种养品种、结构、质量的升级,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推广大棚温室种植,向蔬菜、花卉、园艺等工厂化多功能拓展。加快提升水产养殖向精养延伸,推动与休闲渔业、家庭景观等加速融合。四是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创建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企业等活动,大力发展鲜活农产品、加工农产品电子商务,推进生产、加工、贮运、营销一体化。

3、提品质,缓解农产品供需矛盾。一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深入分析市场结构、流通渠道和中高端消费者群的需求,大力推进无农残技术生产、标准化生产等,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供给的信任度、喜爱度。二是深入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发展壮大农业品牌建设的优秀人才队伍,支持重点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系,共同打造农业品牌,通过品牌战略带动效益和竞争力。三是要强化服务监管。健全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和监管体系,建立农产品品牌红黑榜,健全品牌退出机制,通过加大监督检查和信息公开力度,严格守信宣传和失信惩戒,为优质品牌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4、降成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一是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政策环境。打牢家庭承包经营的制度基础,稳妥有序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加大对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小型农业企业等规模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通过培植重点,带动全面,促进经营大户和重点合作组织乃至企业的发展壮大。二是创新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模式。总结近年来我省土地流转探索经验,大力推广“益阳信托模式”、“常德农民合作社模式”、“怀化股田制模式”、“衡阳安邦模式”、“长沙土地股份合作模式”等土地流转模式,促进规模经营。三是培育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为农民自愿流转提供有关信息、咨询、委托代理、合同签订、纠纷调解等服务,让农民的土地科学、合理、有序流转。四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大金融对规模种养大户的支持力度,促进农业规模化发展的良性循环。

5.促外向,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一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国外国内两种资源,选择错位竞争战略,克服我国农业成本价格竞争劣势。二是构建合作联盟抱团走出去。探索以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合作联盟,形成聚合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三是发挥国际合作重点区域特色作用,充分利用区位、资源互补优势,在已有的基础上加快务实合作,如在“一带一路”国家重点开展杂交水稻一体化经营、农业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粮食精深加工等。


    关注 建言湖南十三五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