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食品知识的搬运工-阮光锋

 

信息来源:孔瑶瑶(北京晨报)“市面上的荔枝都是用‘药水’浸泡处理的,吃后可能引发手足口病”,“草莓再也不能吃...



信息来源:孔瑶瑶(北京晨报)

“市面上的荔枝都是用‘药水’浸泡处理的,吃后可能引发手足口病”,“草莓再也不能吃了,因为有农药乙草胺”,“街头小贩卖的玉米之所以香味那么浓郁是用玉米香精煮的”……每当出现这些令人恐慌的食品安全传闻,阮光锋就会第一时间写文章告诉公众,不要被这些耸人听闻的“标题党”骗了,食品安全讲的是科学。

从农大食品安全与营养专业研究生毕业到现在,阮光锋一直站在大众科普的最前沿,最早在果壳,现在进入一所民间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机构,做科普从兴趣变成了工作的一部分,但热情依旧没变。

他的科普写得通俗易懂,属于媒体直接就能用的“漂亮”稿子。有人说他是专家,但是他觉得自己其实是一个“知识的搬运工”,他这么形容自己。

报考专业被认为是去“学做菜”

阮光锋和经常上电视的营养专家范志红是校友,在食品安全和营养方面是正经的学院派。当初报考这个专业的时候,三聚氰胺事件还没发生,食品安全不像现在这样被人关注,他只是觉得人人都得吃东西,“食品安全”跟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就像有人吃饭,厨子就永远不会失业,搞“食品安全”,未来就业应该也错不了。亲戚朋友听说他报了个如此高冷的专业,觉得无从想象,只能凭经验猜测“可能是去学做菜吧”。做菜倒是真的学了一点,只不过和厨师不一样,研究的不是怎么把菜做得好吃,而是在保证口味不会太差的前提下如何改进烹饪工艺,增加营养度。“专业课学的全是化学,男女生比例1:3。”毕业后,有的同学当了公务员,有的进了企业,他进了果壳网,成了剥开科学坚果的一只“松鼠”。

“写科普文章其实从做学生的时候就开始了”,阮光锋对那时写过的一篇文章记忆深刻,“当时写了一篇关于喝豆浆女性会不会得乳腺癌的文章,里面提到一句‘美国FDA批准将大豆异黄酮作为膳食补充剂’,被方舟子指出来了。这个事情也提示阮光锋以后要对自己的文章更严谨,“不了解的地方一定要查文献”,“每一篇都经得起推敲”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至今写了数十篇科普文章几乎从没出过纰漏的自信来源。

反应快、及时风险交流

2014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君石院士发起成立了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在果壳做了一年科学编辑的阮光锋就来到了这里。科信是一个民办非营利组织,“它有点像科学社团,陈院士把一批业界专家聚集到这个平台上,希望在食品安全科普宣传这方面做点事。”

陈君石是有名的争议专家,因为“挺转”、“挺食品添加剂”这两年没少被“拍砖”。看到这种态势,专家们大都不愿出来说话。真专家的“沉默”换来的是各种伪专家满天飞。官方背景的专家不方便出来说话,一批80后的科普作者就用自己的方式传递科学正能量。

阮光锋也是其中之一,他一边在想方设法聚合这些官方背景的大专家,调动他们“发声”,一边也在不断地写科普文。“药水泡荔枝”的新闻刚一出来,他就迅速跟进了一篇“药水浸泡是否安全?”“因为上学的时候正好做过鲜果保鲜的实验课程,用的就是鲜采的荔枝,所以我了解用杀菌剂浸泡荔枝以便保鲜是一种非常普通的工艺。”

美国蓝铃冰淇淋发生李斯特菌中毒事件,他也第一时间更新了一篇普及李斯特菌的文章。因为具备专业背景,阮光锋总是能抓住热点,然后迅速写出一篇理据齐全,让人心服口服的文章。

只要客观就不怕“被公关”

除了热点的食品安全事件,阮光锋有时也会关注一些新出现的保健食品或概念,对很多声称有各种健康功效的食品进行分析,写文章提出质疑或者直接否定其宣传的保健功能。这样难免会触及到某些食品企业或保健品企业的利益,甚至有的企业会找上门来“公关”。

遇到这种情况,阮光锋会很有底气,“因为我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经得起推敲的,我引述的理论都是科学、客观的,没有任何出于个人利益的歪曲,所以企业也没法说‘我的文章是错的’或者‘有漏洞’。”

不久前,他写了一篇质疑小麦草榨汁保健功效的文章,指出广告宣传里关于小麦草的营养价值被夸大。这件事被媒体跟进后引起了做这则广告的小麦草保健品企业的关注。他们找到阮光锋,可是又找不出文章中有什么问题,只好作罢。

不过,这样的事目前倒不经常碰到。他说,做科普只要客观,“就不用太担心‘被公关’。”“我尽量做到每一篇文章都有科学依据,每一个说法都经得起推敲,保证科学、靠谱的信息来源。”

阮光锋身上有理科男典型的严谨、认真。毕业几年,身上依然带着浓郁的学生气,背一个很大的双肩背包,说话语速很快,依稀还有学生时代意气风发的影子。

他说,同班同学里有的做了公务员,有的去了企业。他从一毕业就很自然地走上科普传播这条路。现在的工作,他觉得只要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价值,找到乐趣,这份工作就值得做。

从科学编辑再到一个民间非营利机构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者,除了给杂志撰写科普专栏有些微薄的稿酬,阮光锋大多数时候是出于兴趣写科普文章。经济利益对他来说并不特别看重,“否则这件事是坚持不下去的”,他更愿意脚踏实地,在现有的平台上一点点看清自己还有哪些可能性和发展空间。

遇到记者采访,只要自己能力范围所及,他一般也会有求必应,有时甚至直接就交出一篇“漂亮”的科普文章,对于有没有报酬并不计较。“从事科普工作以后,我发现社会上对于食品安全有很大的误解,我做的事情可以帮助大家更科学地认识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纠正一些认知上的偏差,也就找到了这份工作的意义。”

阮光锋自诩知识没有那么专,不能算是传统定义下的专家,“你说我是科普作家也好,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士也好,至少我算个知识的搬运工。”

面对面

北京晨报:当初为什么会选择读高冷的食品安全与营养专业?

阮光锋:当时觉得食品安全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大概会比较好就业。后来看到一个调查报告说最难就业的几个专业里,食品安全与营养名列前茅。不过就我自己来说,感觉还好。

北京晨报:你觉得这些年公众的食品科学知识是提高了还是在原地踏步?

阮光锋:还是有上升,现在的食品安全舆论环境越来越好了,虽然谣言依然很多,但是,正面、科学客观的声音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及时。

北京晨报:那为什么微信、微博各种食品安全谣言还是满天飞?

阮光锋:主要是因为一些人在相信、传播这些东西吧,很多人缺乏专业知识,无法辨别真相。而且还有很多利益集团在专门制造谣言、谋取利益,这就进一步加速了谣言的传播。另一方面,这也和我们多年的食品安全教育有关。比如,父母从小就告诉孩子“这个食品里全是添加剂,对身体有害”,长大后突然有另一种声音对他说“食品有添加剂是正常的”,你让他怎么能相信呢。

北京晨报:很多专家也在说食品添加剂有害。

阮光锋:的确,也有一些专家和科普作者会说添加剂有害。不过,这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比如,经常会有人提到添加剂摄入过多会导致儿童多动症。但是,实际上,美国FDA、欧盟EFSA等机构评估后认为这个研究结果并不能直接推导到人身上,所以这种说法并不成立。但是,很多人在讲这个的时候却没有将全部的信息传达给大众,于是就经常有人拿它说事,宣传添加剂是有害的,甚至很多科普作家,尤其是医生和一些非食品专业的人士。我觉得一些健康专家或医生,他们所说的会对消费者造成更大的误解,因为这些人往往粉丝众多,影响也就更大。

北京晨报:你认为食品安全和营养教育是否应该在小学或中学就开始普及?

阮光锋:我觉得应该从幼儿园就开始。美国现在就在幼儿园里推行“我的餐盘”计划,从小就教育孩子如何健康地选择食物。美国最新研究发现,食物是与健康最相关的,没有之一。美国经历了肥胖、慢性病高发的历程,付出过沉重代价,我们看起来是在走美国的老路。

=====HACCP=====

欢迎点击左下角的“原文链接”,查看“CHINA-HACCP”主页,了解使用说明。


    关注 HACCP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