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树微分享】现在是手足口病高发期,有关的防治知识一定要了解!

 

夏天一到,手足口病再次成为托幼机构与家长的“心头石”。如何预防此病,此病主要症状如何判断,一旦患病如何治疗及护理,是广大幼儿家长关心的问题。...



来自中国多个城市卫生系统的研判表明,2016年有可能是国内手足口病高发年。
春夏季是手足口病高发期,婴幼儿和儿童都是易“受害者”,以5岁以下人群为主要发病者(占91%~95%),尤其是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易得病。目前中国手足口病发病和死亡数量均位列全球第一。

夏天一到,手足口病再次成为托幼机构与家长的“心头石”。如何预防此病,此病主要症状如何判断,一旦患病如何治疗及护理,是广大幼儿家长关心的问题。小编特别整理了关于手足口病的防治知识,家长们一定要了解重视!

传播途径:消化道传播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导致发病的,虽然有空气传播的可能,但仍是以消化道传播为主。

患病宝宝和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是主要传染源。这些人群的唾液、疱疹液、粪便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可以污染手、毛巾、手帕、水杯、牙刷、玩具、餐具、衣物等。宝宝可以通过接触污染水或饮用被污染的水而经口传染。患病宝宝咽部分泌物中含有病毒,可以通过咳嗽、喷嚏、说话等污染周围的空气。如果宝宝接触患儿,可因为吸入被病毒污染的空气而被传染。因此,在手足口病的高发期,家长们应该减少带孩子到公共场合,同时更要关注婴幼儿的卫生,减少病从口入的机会。

避免家长成为传染源。由于家长外出场所较多,接触人群较为复杂,手部接触物多样,沾染病毒的可能性远远高于在托幼机构生活的孩子。建议家长在回家后,先把外套换下来,彻底清洗双手和脸颊,以免与孩子亲密接触时把病毒传染给孩子。

典型症状:对称疱疹

手足口病最典型的症状就是在手心、足掌心、口腔黏膜及臀部等处出现疱疹。疱疹出现在手足的部位,往往是在手心、脚心,很少在手背、脚背;而且一般是对称性出疹,即左右手、左右脚同时可见,很少只见于单侧。







宝宝患了手足口病,最典型的起病过程是中等热度发热(体温在39℃以下),进而出现咽痛,幼儿表现为流口水、拒食。检查口腔时,可发现咽部黏膜上有多发疱疹,手足等远端部位也出现丘疹或疱疹,一般有米粒或绿豆样大小,呈圆形或椭圆形,周围有红晕,无明显瘙痒感。有的患儿肛门周围会出现皮疹样的疹子。一般情况下,手足口疱疹7~10天后愈合,不结痂,不留瘢痕。

护理治疗:家居通风

手足口病属于自限性疾病,不需要特殊治疗,只要护理得当,宝宝不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一般1周就可痊愈了,但需要隔离两周。

手、足、臀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疱疹形成或破溃时,可涂0.5% 的碘伏。妈妈要注意宝宝的皮肤卫生,防止感染。

患病期间宝宝会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不需要特殊处理,可让宝宝多喝水,别穿盖得太厚,用洗温水浴等方法物理降温。如果宝宝出现高热,用物理降温效果不明显时,建议就医。

宝宝的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剪短指甲,防止宝宝抓破皮疹。宝宝的房间要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注意:如果患儿在3岁以下,皮疹出现三四天,体温高于39℃时,见到下面三点的任一点时,家长应高度重视,及时就医,以避免向重症发展:①精神状态较差,出现嗜睡或烦躁不安;②呕吐,开始为进食后呕吐,发展到后来即使不进食亦可呕吐,并伴有精神不振;③惊跳现象,即四肢不自觉的抖动,提示神经系统受损;若在睡眠中每小时出现惊跳2次以上,则更要密切关注。另外,即使没有这三点表现,但白细胞>15×109/l,血糖>8~9mmol/l时,亦提示危重症。

免疫:非永久性

手足口病并不能使人获得对该病的永久免疫,它是可以重复发病的。这是因为对于手足口病的致病病毒,机体产生的抗体并不足以抵抗下次病毒的侵袭,这也是现在尚无手足口病疫苗的原因。所以对于此病,大家一定要注意预防。



防:洗手消毒

对于手足口病的预防,现在并无特效预防药物,故大家应掌握一些生活中的预防措施。

消毒:对于患儿接触过的物品如玩具等用含氯杀毒剂进行擦拭,像84液、漂白粉等均可。

曝晒:除了居室多通风外,经常曝晒衣物、被子也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洗手:引导幼儿正确洗手是降低手足口病发病风险的关键。幼儿在吃饭前,接触食物之前,上厕所后,户外活动后及手明显弄脏时都应当洗手。正确的洗手方式为“使用洗手液或肥皂洗手,用清水冲净,再用纸巾或毛巾擦干”。

看完这些,各位家长是否对手足口病有了基本的了解?爱绿教育提醒您,在日常生活中牢记以下15字预防口诀,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即“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太阳”,科学预防手足口病。


    关注 乐清市聪明树早教中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