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维尔·多兰是怎样成为“戛纳亲儿子”的?

 

1...



27岁的加拿大导演 泽维尔·多兰刚刚凭《只是世界尽头》拿下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看看他的戛纳履历:2009年处女作《我杀了我妈妈》入围导演双周获三个奖,2010年《幻想之爱》获年轻视线大奖;2012年《双面劳伦斯》酷儿金棕榈;2014年《妈咪》评审团奖;2015年当主竞赛评委;2016年评委会大奖。

1989年出生的加拿大美型导演泽维尔·多兰拍出第一部长片《我杀了我妈妈》的时候,就得到了“天才少年”的称号。虽然此后他继续恣意大胆的创作,诸如《双面劳伦斯》这样疯狂诡异的影片,却得到了两极的口碑,青春期的叛逆在多兰的镜头中被无节制地放大,中产阶级高雅又浪荡的生活亦时常被诟病为矫揉造作的温床,“多兰是个自恋的家伙”这样的评价也几乎是影评人圈内的共识。

就是这么一个靠着禁忌影像起家的少年,如今,踏在了全世界名利场的顶端,甚至被成为“戛纳的儿子”,但多兰这个名字显然已远远溢出了戛纳乃至于电影这个容器,而成了全球娱乐圈一个独特的现象。说到多兰征服戛纳之作,必然是《妈咪》。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部见证多兰飞速成长的作品。从题材上看来,《妈咪》和他的出道之作有太多的相似,多兰自己也并不反感把这两部影片拿来比较。不过,时隔几年之后,他终于跳出了自我沉溺的泥潭,带着丰沛的同情和热爱来表现母子关系。在《我杀了我妈妈》中,多兰似乎想“惩罚自己的母亲”,而通过《妈咪》,他表达了自己的忏悔,“你们什么都别问,我期待她的复仇”。
少年对于母爱绝望的渴求是《妈咪》的主题,这是一部黑暗与温暖并存的电影。故事发生在不久以后的加拿大,暴躁的单身妈妈迪安有一位同样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儿子史蒂夫,而根据当时政府颁布的法律,患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要么必须得送进专门的治疗所,要么得在父母的严密监护下生活。《妈咪》开始于史蒂夫的重新回归家庭,面对大大咧咧的母亲,他也时常词不达意地表达自己的爱。两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又会超越通常意义上的母子之情,史蒂夫对母爱强烈的占有欲和妒忌心,常常给人一种恋爱关系的错觉。当含有失语症的邻居凯乐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这个情感的三角才渐渐趋于稳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凯乐扮演了父亲的角色。虽然电影并未对史蒂夫父亲做出具体交代,但我们仍能揣测他的去世对母子俩的精神产生的伤害。凯乐平日沉默不语,偶尔来一下大爆发的性格更具男性特质,她的加入让这个家庭变得完整。可惜好景不长,迪安对追求者的心动引来了儿子的不满,而后者的冲动又导致了更多的悲剧。



为了展现这个故事中时而纠结时而激昂的情绪,多兰在视听效果上动足了脑筋。当1:1的画幅出现在大银幕上时,几乎所有的观众都以为他要像韦斯·安德森那样玩起比例切换的把戏。虽然一开始对正方形的构图不太习惯,观众的视点还是不由自主地集中到了狭窄的区域中,对细节进行长时间的凝视。长宽相同的画面在观众的心理上也时常造成压抑的效果,特别是在室内戏中,笼罩在一片红金色调下的屋子,显示着某种藏在温暖背后的无名的烦躁之情。

“也许您没有看过一部哈维尔·多兰的电影,也许您讨厌他所有作品,但您一定要去看《妈咪》,当您看完后哼着席琳·迪翁的歌时,生平第一次,您会觉得这样并不丢脸。”—— 权威杂志《正片》2014年10月刊
请欣赏,才子多兰征服戛纳之作 ——《妈咪》



部分内容资料来自:  深焦Deep Focus


    关注 未来创造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