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1 五月APP评测阶段性成果汇报(一)

 

五月的任务是每周评测三个APP。在第一个十天里面,大家参与的认真程度和评测的质量之高都超出了我之前的预期。在...



五月的任务是每周评测三个APP。在第一个十天里面,大家参与的认真程度和评测的质量之高都超出了我之前的预期。在得到参与者的授权之后,我将大家的评测进行了简单的整理,方便大家回顾,也供其它同好参考交流。

此外大家发表APP评测之后,群里的同学还会就这一APP进行讨论。如关于墨迹天气,就引申到了工具类天气的转型问题,甚至引申到理财软件的功能缺陷和改进问题。从亲子活动O2O讨论到了O2O退出机制。从餐饮O2O讨论到了O2O的监管问题、共享经济的噱头、巨头的跑马圈地问题等。这些讨论都令我受益良多,在此感谢各位参与者,希望我们继续共同交流与进步!

以下是每位参与者的评测整理(按首次评测发布时间排序):

Silvia


鲜柚应用

APP1:今天给大家推荐一个工具类的APP,叫“鲜柚应用”,是一个类似APP Store的应用,主要目的是帮助用户找到自己喜欢的应用,以及及时获取限免应用的讯息。

喜欢用它的四个原因:

  1. 首页有多个目录选项,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设置和调整,因此可以只看自己关注的类别,将不喜欢的取消关注。
  2. 精品限免和限时降价的类别,可以及时获取限免和降价信息。通过这个下载了不少G5的解谜游戏,还活就见的看到了纪念碑谷和Calendar5的限免(可惜那个时候这两款应用我都已经支付购买了哭晕)。
  3. 对于喜欢但是暂时很昂贵的应用,可以点击“降价提醒”。
  4. 有一个社区,里面的用户会发布高质量的应用评测,非常好的帮助自己了解应用。评测非常优秀的,还可以获得6元甚至更高的收费软件下载金币,激励了用户发表优质评论。
我觉得这个软件的盈利模式是:对于首页热门类别的前几个位置设置广告费什么的,然后将其中一小部分收入返还给用户作为激励,促进社区良好发展。

缺点是:我还是会觉得这个应用的使用界面有点乱。



Daygram

APP2: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个日记或者随笔软件Daygram,是我这两天刚刚使用的。

优点1:UI很美。是那种Kindle一样的电子墨水风格,颜色只有深灰、浅灰和深红三种,字体什么的设置都非常精美。整体风格很简洁。

优点2:功能明确,即每天几句话记录一下自己的一天,与其他日记软件相区别的是不能插入图片,所以是纯文字的记录。

优点3:有密码保护和指纹保护两种安全设置来保障隐私

缺点1:看到论坛的评论好像没有备份功能,所以如果换了个新手机,或者删了重新下载,数据应该就都没有了

缺点2:主要页面没有一个中文字,只有一些图标,需要自己去探索功能,所以增加了使用难度

盈利模式好像是下载收费(6元),app本身没有任何广告,甚至不会给你发推送等任何提示,是一款非常安静的软件



大麦大麦是一个票务APP,在上面可以买到很多演唱会、音乐会、体育比赛、话剧戏剧等等的票。

优点:

  1. 资源丰富,而且比较权威。使用者信任这个平台,相信这个平台拿到了正规的代理,不会买到假票、黄牛票等等。
  2. 支付方便,省时省力。网上购票,可以选择现场取票,或者送票上门两种取票方式。
  3. 一些比较巧妙的功能。如日历功能:可以选择某一天,查看当天所有的活动,这方面了一些使用者只是某天有时间但不知道可以干什么的时候使用。
  4. 添加了一些新的功能,如电影票、周末娱乐活动(如单身相亲聚会orz、手工DIY等)。初步的观察觉得这两个部分也都还不错,但不能够像之前的票务功能那样占据很高的市场份额。所以这个点也不太算是优点……
缺点:

  1. 个性化做的很差。在首页一上来的页面功能有些混乱,有很多热门活动提醒,然后有“猜你喜欢”部分,我使用了一段时间之后认为,这部分显示的内容是根据用户此前点击查看详细的活动来计算的。但是我觉得不太准确。更好的方法可能是用户第一次进入APP的时候进行一些偏好的选择,将这些选择结果和之后的点击关注数据相结合来计算。
  2. 因为个性化做得差,所以做不到这样一个功能:在某一个用户可能感兴趣的活动刚刚上线的时候就提醒用户。如果用户关注的不是一些最火的活动如陈奕迅演唱会等,往往等他看到这个活动时,票已经卖得差不多了。
  3. 应该设置一个功能叫“一键将该活动加入日历”。
  4. 首页还有一个签到功能,签到赚娱乐豆抽奖,我一直都不是很理解这种抽奖机制,不知道是因为我手气太差永远抽不到的原因,还是什么。大麦的抽奖比起其他很多APP里面的,奖品的档次还不算太差。但能使用这个软件的人应该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吧,不知道是不是会被这种低概率的抽奖所吸引,然后天天去登陆这个app……
Yang


App1. 好好住(家居分享社交平台)
  1. 未登录情况下只能看到“今日精选”栏目的缩略图。以前我不认同任何产品给用户设置过高的进入门槛,看了《从零开始做运营》,我知道了需要辩证地去看待这个问题。设置一定的进入门槛,可以让新用户有更高的概率就是目标用户,也增加了用户离开的成本。
  2.  因为我做过话题运营,所以比较关注好好住里两个相关的版块。一个是官方账号@居住100问每隔一两日发布的跟居家相关的各种问题,比如“你喜欢朋友来家做客吗”“你和施工队有过哪些争执”“踢脚线装还是不装”“你会在家吃火锅吗”“开放式厨房做还是不做”。另一个是通过话题标签进行的征集类活动,比如#晒晒你家的沙发、#晒晒你如何用宜家做收纳。因为不清楚用户规模和社区氛围,不好通过转评赞数量来评估话题质量。从话题本身来看,我个人感觉做的还不错,好的话题就是让尽可能多的目标用户一看到就有表达的欲望且参与门槛低。
  3. 整个App,从UGC的图片甚至到UI,都像加了一层北欧风滤镜,算是很符合目标用户的预期审美,虽然我个人不喜欢。
App2. 墨迹天气因为看到墨迹洗车上线的新闻,就下载了墨迹天气App来看看。“墨迹洗车”由墨迹天气和洗爱车联合推出,相当于将洗爱车的洗车O2O服务内置进了墨迹天气App,墨迹天气会计算洗车指数,用户在显示适宜洗车当日洗车,如果3日内下雨将获得赔付。这个动作同时拓展了洗爱车的用户入口和墨迹天气的工具属性,双方以洗车指数下雨赔付的服务来结合,算得上是“顺理成章”,很不错的一次Business Development。

能够理解以墨迹天气等为代表的天气、美图、安全等第三方工具类App为了盈利以及跟各系统自带应用竞争,做得越来越偏离工具属性而逐渐往平台发展,越来越不想让“用户用完即走”。但看看墨迹天气,还是觉得有点像最近更新的MIUI一样“丧心病狂”。大多数用户可能会在新闻或社交App上看看天气,但不大会跑到天气App里来看新闻、读文章、进行社交、参与话题、找生活服务。墨迹天气的功能拓展里,我大致认同的只有空气果(智能硬件)和“时景”专题(用户晒天气照片)。现在的其他板块,想必都无法形成用户黏性,只有流量没有存量。


APP3 摩拜单车

(该文章由Yang发表在简书和个人公众号上。简书文章地址为http://www.jianshu.com/p/35ece2899f92,公众号名称为“屋里洋洋”。该评测写的非常认真和全面。但由于篇幅较长,本文就不全部收录了,仅将相关链接奉上。欢迎大家关注Yang的简书和个人公众号,多多捧场~)
Cloudy


PicsArt

这款app是个专门手机修图用的app,偶然在知乎翻手机摄影相关的问题的时候看到有人推荐它,就试用看看,实际上5月2日就用了,只是一直没拿出时间来写一下它的评测。

昨日深圳下午黑云摧城,大雨倾盆,趁着天象拍了几张照片。就想起用它来试试看能修成什么样子。

之前用过Fotor、MIX,当然还有ios自带的“编辑”。

简单做个竞品分析

MIX:又叫滤镜大师,听名字就知道它是专门做滤镜的,滤镜的最大优点就在于快速的美化照片,轻轻点击就能立即看到效果。所以它的优点在于快且专一,整个app就是围绕着滤镜为中心做的,商店内购买的也是滤镜效果。盈利模式很简单,就是滤镜零售,它的官方更新频率大概一周4-5个不同滤镜,用户自己创造上传的滤镜也没有很多,推测其用户量不大。

Fotor:Foter就更加偏向于专业的修图软件了,具有更高的自由度,而且基础功能比较全面,但是考虑到手机上的可操作性,并没有加入PS中比如图层功能,比如套索工具,画笔工具一类的功能,所以更精细的修图还是比较受限,但是很能满足基本需要了。同时它还搭建了一个平台,每月发布摄影任务,全世界用户都可以参与并上传自己的作品,赢得奖金。商业模式同MIX没有本质的不同,也是购买滤镜;

PicsArt:Pics严格来说应该是专业修图版INS,目前使用过的功能最全的手机修图app,同时也做了Fotor中的每月悬赏任务,并且拉了一部分专业摄影师入住。同时首页界面做的很像INS,是大家发布自己照片作品的地方,社交性相比Fortor更强。它的修图界面功能就复杂多了,有PS比较简单的画笔工具、套索工具,并且加入了很多艺术性的特效的选项,比如扭曲,素描画等等。它的盈利方式中就多了一种艺术品的购买,可以购买不同的摄影师设计师创作的小字体,图片素材等等,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摄影师、设计师和艺术爱好者之间的平台。

优点:

1、  功能全面,更加具有艺术性和自由性,修图专业性更强;

2、  有做社交相关的功能,有向平台发展的趋势;

3、  商业模式更加丰富;

缺点:

1、  上手难度比较高,需要一定的摄影基础,界面相对而言比较复杂;

2、  一些简单的功能没有照顾到,比如镜像拼接,就不能快速的完成。

(该图通过清源火眼平台制作)
菜谱软件

大概5年前,刚好是“会做饭男神”这一形象开始兴起的时候,80末尾、90年初的妹子们成年了,开始有独立生活,这一代人家庭条件普遍好于80前一代的人,更多人不会做饭,于是这个概念开始格外兴起。百度搜索“会做饭的男生” 发现大规模提问和搜索结果都产生于2012-2014年,也反映了这个现象。

所以刚好,在这个时期,各个菜谱app趁势而起,下厨房、豆果美食、美食杰、好豆都是这个时段兴起的。


下厨房

1、ceo是前豆瓣产品经理,豆瓣的风格始终贯彻其中,下厨房创建于2011年,从网站起步,后来开始做app;整体界面风格一直是豆瓣的简洁文艺风,比较受20-35年龄段用户的欢迎。宣传语是“唯有美食和爱不可辜负”主打健康生活爱装逼的文艺爱做饭青年市场。

2、从首屏信息来讲,十分切合用户的需求,用户在使用app查找菜谱的时候,往往是迷茫的,还不知道要做什么,或者想吃什么,这时候如果看到一个具体的菜,很大程度上,用户是不会有兴趣的,因为太聚焦了没法切合到自己的想法里,用户的逻辑一般是:看图→获取食物类型→有兴趣→查看具体信息→看图→选择有兴趣的菜→查看具体菜谱;  下厨房对这个逻辑强化的十分好,一步步的每个页面都切合它,对于传递“菜品大类“”具体菜品“信息的配图挑选质量十分高,相对而言更能引起用户的正面想象;

3、电商方面,下厨房的首屏推送更加能get到目前青年容易接受的形式:top推荐;近年来百度知道和知乎的兴起,都带动了一种类型问题的繁荣----xxx评测、xxx推荐;这不是偶然,我们这代人更加追求使用东西的质量和性价比,并不仅仅满足于”知道“,当然原因很多(x宝假货多,潜意识怀疑商品质量、追求”正品“、追求创意、追求”高大上“、爱装逼) 整体的商品销售量也十分大,很多标价并不便宜的商品(50元+)也能有20000+的购买量;15年12月资料显示它的月活跃约430万,但是16年以来应该有较大发展,估算其月活跃约为500-800万人;估计其整体的月活跃消费用户应该不少于16万(根据前五销量的商品简单累加)平均30-50人中就有一个是它的付费用户,渗透率高达2-3%;这个转化率相当亮眼;(很多手游的渗透率也是这个水平);

4、图片-菜谱-点赞的正循环,下厨房app可上传的图片质量十分之高;并无大小限制,基于其用户的活跃程度和使用深度都比较高(绑定豆瓣,可以分享)上传自己作品的照片编辑菜谱之后更容易被点赞,用户容易获得满足感产生正循环;

5、缺点:个性化电商推荐,并无针对用户的个性化设置,下厨房明明掌握了用户大量的菜谱收藏和制作数据,但是并未针对这些数据做处理,如果可以针对用户常用的食材做个性化电商推荐,应该会提升商品的销售效率。


豆果美食

1、ceo出身中国移动12580产品经理;界面的浓重橙色风格让我想起了动感地带....= =整体UI也是简洁风,但是和饱和度比较高的橙色有一定程度的不相配,整体看上去比下厨房low一点;

2、首屏信息举例”豆米炒蛋“ ”椰蓉曲奇“”板栗糕“全都是具体的菜品,如果用户不喜欢这道菜,并不会打开;并且整体配图色调偏暖,菜品更加家常,图片质量不高,很难营造”高大上“感觉;

3、电商方面,优势在于可以将所有商品按照销量排序,并且方向是主打基本食材(米、面、豆、肉),比较明确,这几类食材的购买数量也是最多的,但是其价格普遍偏低,即使销量上去了,真实流水也不太多;

4、社交方面,采用的是贴子形式的交互,在某个主题下,用户发帖,寻求回复;(下厨房是微信群形式)与下厨房各有优劣,猜测其主流用户人群年龄有所区别,可能豆果的用户平均年龄更加大(与其电商平台销售的食材种类和价格趋势相符)‘这个年龄的用户更能接受贴吧形式的社交;

5、首页有个橙色的悬浮球,移动有很多死角,体验十分不好。


总结

1、从日活跃人数来看,两者并无太大差距(73万和76万),但是首页菜品的用户使用率相差不止一个量级,下厨房经常是100+甚至1000+做过这道菜,豆果经常是1000+浏览  100+收藏  1+做过;用户十分不活跃,大多数用户只看不做,或者做过懒得标记在上面了;猜测其数据不真实;

2、整体体验来说,目前下厨房优于豆果,电商变现能力也强于豆果,12-15年阶段两者应该是不相上下的水平,甚至豆果强于下厨房(历史数据体现);大家如果有关注这系列的应用能不能告诉我为什么短短的1年左右,下厨房形成了全方位的包围?

Emily


叮当派:

给大家探讨一个APP叫叮当派,解决亲子周末去哪的问题,分为线上微课堂,以及线下活动。

现在做出行和社交的很多,这个APP的优势是:1.定位清晰,就做亲子,活动做起来有针对性,大家报名后会有更多共同语言。2.线下活动都挺有意思的,钓鱼攀岩马术什么的,每次活动后都有游记,看得我都很想去。

劣势是:1.微课堂这块,给小孩子在网上讲课可能不太适合。2.商业模式,线下活动抽成赚大钱很难,未来变现还要再考虑。
Ju


回家吃饭&觅食&丫米厨房:

这个是我今天看的三个App,三个主打餐饮共享经济,都想做美食届的Airbnb,这个表格是我大致总结的一些points,下面是我对于这个领域的整体看法:

  1. 细分领域2014年下半年逐渐兴起,炒的点包括共享经济+O2O,都瞄准做这个领域的Airbnb,至少是小猪短租;
  2. 盈利模式:目前都没有明确的盈利模式,私厨入驻不收费,买饭的可以有首单优惠和满减优惠券;烧补贴扩市场为主,打情怀牌;
  3. 供给方面:大同小异,共享经济的分散和非标准化是比较大的挑战,一个基本的问题是自己家做的是否等于自己家吃的,即食品质控问题。目前供给以表中列出的几类私厨为主,但是低客单价(20-30元)+低频次(虽然吃饭是刚需,但是外卖平台更方便)使得规模还看不太清,目前主要是通过在更多地区推广来吃增量;我个人觉得这些家厨盈利能力有限,如果真正想赚钱,要么提供饺子面条这种不太费事儿的,要么就是量产,后者可能会吸引小黑店入驻,质控的短板使得打击小黑店难度比较大,平台风险大;
  4. 配送方面:绝大部分是外送,上海这边基本用达达,配送服务要更好些;这也使得现在这三家有点像非标的饿了么,更像外卖平台,三家的竞争优势是更健康+家的情怀,但是这玩意儿变现能力有待看;
  5. 总结:作为一个买饭的人,我会选回家吃饭,界面更友好,食物和家厨更有家的感觉,我今天体验了下,味道配送都很满意;作为投资者,谨慎对待,相对看好回家吃饭和觅食,前者的创始人和滴滴的程维发展路径类似,且融到了B+轮,还是可以期待的;觅食是摊子铺得大,而且之前零食配送积累的渠道还是很有价值的。


目前他们的机遇是,这块儿细分市场还没有巨头深耕,做好了卖给巨头是比较可能的退出路径,这个领域可能也会像外卖一样三足鼎立,或者寡头垄断,背后是爸爸们
Lizzy
简书&片刻&Zine

本周的3个APP,都是内容社区,偏向有一些不同。简书,偏阅读与写作社区。片刻,偏轻博客。Zine,偏文章编辑与分享。


APP 1 简书简书是一个阅读和写作平台。作为写作者的社区,在这里可以读到别人写的热门文章,勾搭作者,也可以自己写文章发布。

优点:

  1. 页面简洁清新,虽然内容多而不乱,偏严肃文学,质量高。对于热忱写作的群体,审美十分契合。
  2.  专注写作与阅读。功能简单直接,使用流畅。在第一页就突出了两个重点功能——“阅读”与“写作”。可以选择富文本或者markdown格式来写字,即使是四寸屏幕也能流畅地撰写,编辑,发布。
  3.  阅读的体验很好。首页是热门、七日热门、三十日热门等,可以读到近期的热门文章,也可以选择你感兴趣作者看。个性化和热点两者结合得不错。
  4.  痴迷文字的人能够被看见。简书上成为热门作者(如彭小六,一鸣,林夏萨摩),就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出书。简书的普通用户也很有盼头,签约作者与出版,对于普通人是很大的鼓舞。
  5.  门槛低,平台开放。不用注册就能浏览简书的所有文章。
  6.  一些很有趣的产品:例如简书包,99元给你任意寄3-5本书,签约作者给你寄书之类。又例如简书杂货铺,出售自制的一些周边产品,文艺青年的痛点抓得还是挺准的。


缺点:

  1. 鸡汤文太多,没有深度,低龄。看来看去都是《20几岁,你为什么害怕来不及》,《人生而孤独,你我生活的并不悲壮》……
  2.  内容分类功能差,能看到的文章相对比较单一。简书目前出产两大块内容,首先是各大鸡汤,其次是效率类文章(程序员居多)。也包括一些小众的小说之类。由于阅读量排序,由此很难发现一些小众却有趣的文章。不知道之后能不能有一些专门的搜索或者板块,能够搜到这些文章。
  3.  目前在急着做变现的尝试,但有这方面的运营实在有点糟糕。售卖自有产品,但产品还不够吸引人。每次买还要扫二维码上淘宝店里找,可能是缺乏开发电商程序的人力财力,但这复杂的流程真的是让人感到心累…也许可以开拓更多B端的变现方式。




APP 2 片刻片刻一个把文字、阅读、照片、电台以及音乐推荐深度结合的App社区。

优点:

  1. 小而美。文艺青年气质极其浓郁(我想目标用户就是文艺青年),界面安静优雅。设计感强。
  2.  内容形式多样,分类也多,文字、阅读、照片、电台以及音乐都有,很丰富。可以发布自己的录音,也可以转虾米云音乐,顺便加字加图,形式很随意。
  3.  格调高,无论是内容、图片、音乐还是电台,质量都是比较高的。
  4.  对于创作用户来说,有激励机制:”刻"。只要内容优秀,任何风格的文字都有可能被选中,所有用户及创作的内容拥有均等的机会,"刻"是一个官方认可的标志,并会拥有更多曝光的机会,被更多人阅读。


缺点:

  1. 受众面窄,过于小众。不识人间烟火,非文艺青年不敢在上面发内容(当满屏都是“没有能力应付爱恨情仇,何必困自己于红尘。”,确实有一种不明觉厉的感觉)。你偶尔想文艺一次,结果大家都比你文艺,这种感觉也不是那么好…
  2.  APP不是特别易懂好用,标签分布不合理。发布的文章都在哪里,得花一点时间才能找到。此外文字、音乐、图片、碎片话语的标签随意分布,也难以搜索。(“我有孤独和酒”、“在没有你的城市”,谁知道这里面是什么呢)
  3.  没有热门文章搜索(这一点和简书正好相反),缺少随机选项。对于如我的懒人来说,带着某种目的去阅读搜索很麻烦,我更希望能看到一些最热门的文章列表,这样能一定程度上减少信息筛选上的问题。
  4.  版权问题。原创得不到保护,转载和抄袭界限模糊。




APP 3 Zine

Zine是移动时代的图文排版编辑工具,能够编辑和写作文章,同时也能自己开专栏发布,在社区中与其他用户互动。

优点:

  1. 小而美,功能简单。界面非常漂亮,且专注于内容的写作与发布。可以说集合了简书与片刻的优点。
  2.  有云端同步功能,无论写了什么都能同步到Evernote上或者备份,不怕丢失。
  3.  极强的排版和记录功能。提供多种字体、颜色、位置和效果,总之排版很精美,因而用户体验很好。
  4.  语音识别功能,可以通过语音转化成文字输入,除了中文英文,竟然还支持粤语和四川话...
  5.  有英文版本,阿拉伯语版本,全球化做的很好。无论是豆瓣知乎简书还是片刻,大多都没有英语版。许多藏文用户喜欢用zine,因为支持藏文和英文混排。
  6.  除了zine自己的社区,微博微信,还能分享到facebook等墙外的平台上。


缺点:

  1. 需要付费。(这也算不上缺点,因为zine不打广告没有风投,算是盈利渠道,只是有点挑战中国人的免费思维)。
  2. 分享较少,没有形成社群。内容社区,主要靠的还是足够的用户和互动。目前zine个人感觉大陆地区用户不多(虽然是个中国人的团队做的吧),比较难有社区的感觉。
  3. 社群感和发布感还比较弱,设置也不太合理。第一时间很难找到发布专栏文章的地方,也找不到别人发布的文章在哪里。
  4. 安卓机的设计照搬IOS,在安卓上的体验没有在苹果上的好。


如无特殊声明,本公众号推送文章均为原创,版权归“转瞬未央”所有


    关注 转瞬未央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