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十种最具特色的美食

 

点击上方“蓝色字”亲们!闽北各县市的美食内容,我们在“吃货”栏目中做过很多期,如:《闽北美食地图》、...

   点击上方

“蓝色字”

亲们!


闽北各县市的美食内容,我们在“吃货”栏目中做过很多期,如:《闽北美食地图》、《舌尖上的南平》、《九十九种福建必尝美食之闽北篇》等等。

今天我们再做闽北美食内容,主要有两个想法:一、为未进入“九十九种福建必尝美食”榜单的哪吒糍、脚跟糍等美食做个推介;二、这次的内容我们打算深一度,简要介绍一下这些美食的制作方法,因为我们认为,一个终级吃货绝不是仅仅爱吃那么简单,而要懂吃,会吃,能亲手做出美食。

做为一个吃货,小编不是正在吃,就是在学习吃,准备吃的路上——



建瓯光饼

要说闽北小吃,声名远播的当属建瓯光饼。

光饼,相传原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部队的干粮。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爱国将领,因名光饼。经历500多年的演变,传统品种有光饼、乌糖饼、光肉饼、芝麻肉饼、姜葱饼、虾肉饼、起酥霉肉饼、老爹饼、经魁饼等近10种。现在市场上常见的有光饼、光肉饼、芝麻肉饼等3种。

光饼的主要原料是面粉,加入适量楠草(碱水)和盐水,待面发透后,用手工揉细、制成饼截,再用木捶研成饼坯,直径约6~8公分,中心打一个川(洞),俗称“只钱打只川”,意指一块光饼只卖一只铜钱。然后将饼坯贴在炉壁上,用炭火培熟。

建瓯光饼香味口、价格低廉,既可当点心,又可作干粮。还有人将光饼用利刀切成二半,中间夹几片白片肉、葱寸或夹皮蛋,或夹炒酱菜,又别具风味。更有人将光讲切成小三角块,用油炸过再加上猪大肠或鸭焟同炒,又是独具地方风味的美味佳肴。当地常言说:“大肠、鸭焟炒光饼,好吃都没成”。



建瓯板鸭

留口水先。来到闽北就不能不去建瓯。去建瓯就不能没吃建瓯板鸭。建瓯板鸭是“中国四大板鸭”之一。建瓯板鸭系建瓯传统特色产品。由于其形、色、香、味俱全,制工精细、风味独特、食用方便,在清朝已久负盛名,深受南北消费者的青睐。

具体制作方法:建瓯板鸭制作方法是很讲究的。在选料、制作技术、气候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首先是选材,鸭店老板买下鸭群时,还要记下每群鸭的孵出时间,计算母鸭可能产蛋的时间,在鸭群将要下蛋的前半个月,就挑着玉米粒送到饲养者家中,让他们增喂精饮料,使母鸭体壮膘肥,用即将下蛋而尚未下蛋的母鸭作为制作板鸭的原料,所以制作出板鸭肉厚质嫩,肥而不腻。很有讲究吧。

其次是气候。建瓯板鸭是每年农历九月开始制作,到翌年二月二收盘。其中尤以霜风天制作的板鸭最佳。制鸭人很重视气候。他们看到刮霜风的苗头,连夜赶往农村,挑出适合的母鸭宰杀后运回城内加工,在刮霜风时挂在有风的地方吹干,当鸭脖子骨节已露时就上市。

制作技术也是不容忽视的。活鸭宰杀后,除去内脏,擦干腹内血水,然后加工,板鸭只用盐,不加其他佐料,上盐必须用手搓,在不同部位上掌握用盐的分量。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怎样很麻烦的吧,那就来建瓯吧。随着时代发展出现了机械化生产,建瓯板鸭也不是那么难买的哦。



建瓯锅底

不要以为建瓯美食中的“锅底”是什么火锅锅底之类的。其实不然,锅底是建瓯非常有名的小吃。小吃?不对,应该是建瓯第一名菜才对。锅底,用建瓯话来讲,应该是哇歹。锅底这应该是建瓯话音译过来的吧,毕竟怎么看都不像锅底啊。

锅底,其实是以冬笋为主料的一到名菜。据说是闽北请客喝酒上的头盘大菜。一上桌就会被吃光见底,所以叫锅底。哇咔咔,很有意思。锅底选用鲜冬笋为主料,佐以五花肉、龙口粉丝、金针菜、发紫菜等。

制作:冬笋去头剥净剖开入锅燋熟,捞起切成细丝,再入锅文火焖成棕黄色。五花肉切成箸头粗细的小条,粉丝、金针、紫菜等水发待用。

具体做法:五花肉入油锅炒熟,以肉条透明为度,再入笋丝加味煸透,后入粉丝、金针菜翻炒,加少许食糖等调味薄粉勾芡起锅,装缸碗,再撒些发紫菜,染红的蛋丝,葱花。

特点:色泽鲜黄,配以紫菜。红蛋丝、葱花,色彩明快。味甘醇香鲜,口感清脆,配以粉丝软滑爽口。

喜欢美食的你怎么可以错过这么美味的东西呢?到建瓯吧,吃货。



建瓯纳底

建瓯话里这个“底”字特别多,像“你挖树木底”这句话的意思是你在说什么。

纳底是建瓯民间俗菜,几乎家家能做,经济实惠,既可作家常菜,又可作宴宾之肴。这道菜名字的由来民间流传着两种版本:一说是旧时慈母常边烹制这道菜边争分夺秒地为儿纳鞋底,因而后来人们便称此菜为“纳底”;又因此菜形似珍珠,食之爽滑,故而也有人美称其为“珍珠纳底”。另一说与烹制工艺有关,因捏成的小粒丸须在沸水中烫熟,而这烫熟的过程在建瓯方言中称为“火仑”(lǒnɡ),因而这道菜这被称作“火仑底”。

佐料特色:以猪前胛肉为主料,佐以小虾肉末。

工艺特色:取猪前胛肉切剁成细小肉丁,加入少许虾肉末拌以山粉揉成面状,随便捏作小粒丸状入沸水中烫熟,捞起冷水漂过。热锅油炒纳底加少许老红酒,复加高汤煮沸加入菜丝等(配料可根据自己口味),再打入蛋花。调味用胡椒粉及麻油等。装碗后撒少许油渣末尤妙。

风味特色:纳底晶莹剔透十分好看,食之味香辣鲜美,口感软滑清爽。



建瓯枷鞑仔

为什么叫夹鞑子呢,据说跟清朝鞑子入侵中原有关。夹鞑子,也叫芋饺。

原料:(主料)芋子、薯粉、家养猪肉、鸡汤 (辅料)盐、猪油、葱花、香菜、家酿黄酒

制作工艺:今制夹鞑子有无馅和有馅两种。选取红芽芋煮烂去皮揉成芋泥,加入蕨粉(今蕨粉极少,以香薯粉代替),水适量再揉成面团待用。取猪腿肉如扁食馅的作法制成肉酱,加盐水、碱调匀入平底盘,竹片刀刮成丸,包入芋粉皮中捏成三角星形,下沸锅煮熟。食用时起好高汤,加味精、红酒等调料,滴麻油,撒上葱花即可。

特点:芋饺煮熟后晶莹透亮其状如玉亦作“玉饺”,其皮滑嫩有韧性,无馅者软滑清爽,有馅者皮软滑而馅香脆口。

芋饺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最正宗的三角形,一种是跟普通饺子一样的做法。如果馅不够的话,直接把皮搓成条状,筷子大小粗细,用手一捏,取10厘米长短的样子,就是东游一代特有的小吃,俗称鱼秋仔,口感独特。

芋饺的做法:

1、芋饺的面皮:芋饺的面皮是番薯粉和芋头做成的,芋头最好挑选老点的,粉点,在煮好芋头后要趁热马上剥皮与已经拌好的番薯粉捏在一起,捏成面团。

2、芋饺的馅料:芋饺的馅料可以按自己的喜好来决定,在武义这边大多都是肉,葱与豆腐,三者合拌。

3、芋饺的做法:芋饺在团好面团后寨一截,用擀面杖来擀成面皮,在包进馅料,捏成三角形。

注意:面皮一定要有适度,不可太湿,番薯粉的比例要大过芋头,煮的时候一定要煮熟。

小编受不了了,看着就让人有食欲啊。



邵武脚跟糍

相信邵武的朋友看见这个就笑了。脚跟糍,是邵武很有名的小吃。为啥子叫脚跟糍呢。因为脚跟糍由几块状似鞋底的薄饼叠成。

具体做法:选上好的粳米与籼米按一定的比例混合,浸泡后磨成米浆放入热锅内搅拌成半熟状起锅。在搅拌过程中要边搅拌边倒入适量的天然咸水。当地人将富含碱的植物烧成灰,放水浸泡,过滤出天然碱水,供做脚跟糍之用。接着将半熟的米浆团搓成条,用刀切成半厘米厚的圆饼状,捏成周边上翘,中间凹的椭圆薄片,如同用脚跟挤压而成一般。再将5至6片薄片叠起来,放入笼屉用旺火蒸。蒸时脚跟糍上面要放上用五花肉做的米粉肉。

为啥子要搭配米粉肉呢?米粉肉鲜美,油而不腻,一口下去满嘴生香,搭配脚跟糍的嘎嘣脆,那简直是人间美味啊。嫌麻烦的朋友,就去福建邵武吃最正宗的脚跟糍吧。辣香交融的脚跟糍,则令人满口生津。



邵武哪吒糍

看见这个,邵武的朋友又笑了。对的,这是邵武的另一种糍,叫做哪吒糍。哪吒糍的皮并不是用面粉做的,而是用大米和“水曲”做成的。所以别具特色啊。至于为啥叫做哪吒糍那就不得而知了。

具体做法:先取粳米、籼米按一定比例混合浸泡,加入适量的“水曲”磨浆,浆磨好后,入锅熬至半熟起锅,在案板上搓揉成质地均匀的米团,之后将大米浆团分成一个半鹌鹑蛋大小的小米浆团,捏成薄皮,包上馅,上笼屉蒸熟后便可食用。

哪吒糍的馅如其名,花色拉拉杂杂,无所不包。香菇丝、肉丝、黄花菜、芋头丝、豆芽菜,什么菜上市都可赶个新鲜用做馅。非常好吃的哦。

春社这天的哪吒糍馅是非常讲究的,所谓“春社”,是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为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邵武市尤其是邵南片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用上好的冬笋、熏肉、熏豆干、芋头、香菇、大蒜等做馅,蒸出来的哪吒糍油而不腻,一口下去满嘴生香,令人食欲大开。

哪吒糍不仅味美,色如碧玉,且能当成一道药膳。这主要是因为米浆里含有“水曲”,水曲学名叫“鼠麴草”,甘平无毒,健脾和中,祛痰止咳,并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武夷山苦槠糕

苦槠糕,甜中带涩,口感甚佳。令人回味无穷。

相信闽北人都对苦槠不陌生。苦槠属常绿乔木,树高可达20米。叶片呈椭圆形,果实指头大,略扁圆锥形,与锥栗相似,去其薄薄的褐色果实外壳,内里的果肉白色,取其淀粉可做苦槠糕,也叫苦槠豆腐。

具体做法:先把果肉用清水浸泡一天一夜,让干果充分吸饱水分变软,再用石磨如磨豆腐一样细细地磨成浆,之后放到大铁锅里煮,过滤去渣,一直煮到浓稠为止,用铁瓢舀进竹制的盘子里,待凉后用菜刀割成方块形,就成了苦槠糕。

苦槠糕,是闽北非常有特色的小吃。没吃过的朋友来闽北一定要试试哦。



松溪小角

据《松溪县志》记载,松溪的传统美食小角,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小角,原称“削桧”,顾名思义,就是将北宋大奸臣秦桧碎尸万段,削成肉浆包来吃的意思。

原料:肥膘肉、白糖和地瓜粉。最早用蕨粉、山药粉,以后改用地瓜粉,现在进一步改进用的是面粉。

具体做法:先将肉白剁成肉泥,然后将鸭蛋打成蛋液,烙成蛋皮。烙蛋皮比较讲究,蛋皮厚薄要均匀,不能焦,甚至比春卷皮还要薄,金黄色,晶莹剔透。而后在肉白洒上糖和面粉,揉成馅,要十分粘稠而且还要加点水。因为,如果不加水,白糖不会融化,吃时就会嚼到糖块,口感不好。蛋皮要切成两半,蛋皮裹得太多层了反而会散开来。制作好后再包成长条形,然后用工程灶蒸一个半小时就可以吃了。

食品特点:刚蒸出的小角香气扑鼻,用手指拈一小块放进口中,香甜爽滑,十分可口。吃时切成小段块,它既是是平日老幼皆宜的名点,也是酒席上的上品。



松溪黄粿

在闽北,有一种特色食品——米粿,而松溪的黄粿又是粿类中的极品。

传统制作黄粿(当地人称“做粿”)的方法:必须选灌木烧成灰,用纯净水冲沥成天然的植物碱水,均匀地浇在蒸熟的粳米上,而后捣烂。根据人们各自的喜好,揉成直径约7厘米、长20厘米的柱状或是厚度7厘米、直径20厘米的铁饼状,冷却后浸泡在装着淡碱水的大缸中保存。

虽然制作黄粿已经用上机器。但让人怀念的是以前手工制作黄粿的时光:农村各家会到山上砍来一捆捆灌木,堆放在村头的晒谷坪中。估测所砍的灌木烧灰沥成碱水供制黄粿已略有剩余,于是利用一个傍晚的时间烧灌木,俗称“烧粿灰”。

烧粿灰的场景是很壮观的:十几户人家,在近两千平米的空坪内,相隔七八米烧一堆。刚点火时,由于灌木水分多,每堆都是滚滚浓烟,整个坪成了浓烟翻滚的海洋。此时此地也成了孩子们的乐园:他们追逐嬉戏在烟海中,既有对就能吃到黄粿的渴望,又为一烧粿灰就意味着快过年而欢心雀跃。等所有的灌木成了火红的炭状物后,把它铲到早已准备好的旧锅里,抬回家放在用三个石头摆成的“△”垫上。晚上,一家老小还有来串门的邻居,一起搬来凳子围坐在旧锅边。大家烤着火,盘点着一年来庄家的收成,商讨着来年的打算。

粳米蒸熟后,首先抬到架上浇碱水,此时由雪白变成微黄,待浇透均匀,便倒入石臼中,早已握槌等待的人们马上围上来,他们轻哼着调子,用槌往臼里捅。大约几分钟过后,会有人说:翻过来翻过来。人们马上停下四散开,其中最为强壮的男子就会上前,用最粗的粿槌直插臼中的米粿,往上提起十几厘米后翻甩到臼内,随着“啪”的一声,大家齐声喝彩:好!这一情景人们给个特定的称呼—翻臼,也是青壮男子显摆自己力量和技能的时候,甩的高度越高和声音越响,喝彩和赞扬也越多。捅、翻、捣如此三番,先前的微黄成了纯黄、透黄,一窟粿也就可以了,左右两人用槌把粿挑举到旁边的案板上,主人家马上招呼:来来来,大家先吃出臼粿。并用刀切下一块块,人们也会一手抓着粿槌一手拿起粿往嘴里送。出臼粿热腾、滑韧加上特有的天然灌木碱香,让你吃了一口想吃第二口,要是有经过人工霉变豆腐加红酒浸泡的汁蘸着吃,更是美味无穷。

(本文整理自网络,作者有小猪、蝉翼等;图片搜集自网络,摄影作者有曾世山、丝雨等。著作权等相关权利归原作者所有。)


闽北都市网

0599-8815558


    关注 闽北都市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