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必须知道丨泉州三个别称——刺桐、温陵及鲤城的来历

 

泉州的别名——刺桐的由来刺桐是泉州的别称,泉州港称为刺桐港,泉州城称为刺桐城。这个名称既来自于环城遍植的...



泉州别称鲤城、温陵、刺桐城。

因旧时城廓形似鲤鱼,别称“鲤城”。

泉州枕山面海,“四季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素称“温陵”。

古代泉州环城遍植刺桐树,故城“刺桐城”,简称“刺桐”,泉州港别称为刺桐港又因为中外交通而名扬海外,宋元时期即为“东方第一大港”。

宋元时代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其《马可•波罗游记》中亦以刺桐称泉州。



泉州的别称——刺桐的由来

刺桐是泉州的别称,泉州港称为刺桐港,泉州城称为刺桐城。这个名称既来自于环城遍植的刺桐树,同时又来自于泉州的对外交通。

刺桐原产于印度和马来西亚,由于古时泉州海外交通关系而移植来我国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一带。唐五代时,泉州已遍植刺桐。当时晋江王留从效初建泉州城时,环城种植的刺桐非常茂盛,因而泉州又称呼为“刺桐”城,这个在历史文献上记载不少。

泉州港别称为刺桐港又因为中外交通而名扬海外。最早记述“泉州港”的是十三世纪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由泉州回欧洲时,他的记述中称“泉州港”为“刺桐港”。宋代阿拉伯人来泉州的人最多,他们译为:mcdine tza ytun 前一字为“城市”之最多,后一字则为“刺桐”的音译。

因此,刺桐港别称一直沿用至尽。



温陵的由来

泉州古时候也叫温陵,所以在一些古建筑物上,常常看到有温陵的名称。市北通清源山旧路亭上的匾额写有“温陵山门”,城隍庙的临街正门门楣上有“温陵古地”,市东街蔡巷有“温陵书院”,等等。

“温陵”一名的由来是怎样?泉州在什么时候开始有“温陵”的名称呢?现在还是难以肯定。根据泉州地方文献所记,说是因为南宋时代,理学家朱熹来泉州城北,种竹建亭,在这里讲学。这时正是冬天,在泉州天气却很暖和。朱熹很称赞这地方是“山陵独温”,据说“温陵”名称就是从这时开始。

但后来人们在泉州市郊九日山东峰上发现有一个高大的宋代摩崖石刻,字体粗壮有力。石刻内容大意是:有一个叫祖夷仲的提点刑狱(管理狱讼的官吏,北宋淳化时所设)巡按温陵……这时是元 七年二月二十五日。“元”是北宋哲宗赵煦年号。它距朱熹生长的时代南宋,相距百余年。这个石刻说明在北宋时,泉州就已经出现了“温陵”的名称了。

《泉州府志》的唐代人物传记中,已有“温陵官员”一说,这又说明了比北宋还早的唐朝,泉州已经见到“温陵”的称号了。

温陵,不言而喻,是指这里的地形地貌和气候而言的,即气候温和,地属丘陵。



鲤城的由来

泉州别名鲤城,这是尽人皆知的;泉州之所以叫鲤城,是因为她的城郭形似鲤鱼,这也是很清楚的。

但泉州这个鲤鱼城,是怎样形成的,对一些人来讲,就未必了然。

泉州之有像样的城郭,除却早期的衙城外,始于唐天佑三年(公元907年),距今一千多年了。但那时的泉州城,规模只有三里左右,称“子城”。其范围北至北鼓楼(今公共体育场)、南至南鼓楼(今花巷口)、东至东鼓楼(今南俊巷口)、西至西鼓楼(今会通巷口),是南唐节度使王审知建的。

到了南唐保大四年(公元946年),节度使留从效扩建城郭,规模一下子从三里增加到二十里,称“罗城”。这是泉州的第二个城郭。

泉州的第三个城郭,是宋绍定年间(公元1228——1234年),郡守游九功建的,但他没有改动旧城,而是在罗城以南靠近晋江的地方,筑起一道四百三十八丈的长墙,以保护当时大量来华经商的外国人,称“翼城”。

至于将泉州连成形似鲤鱼的大城,却是元朝的事。元至正二年(公元1353年),监都契立玉“扩罗就翼”,就是把罗城南城墙拆掉,将城区扩大到翼城,并把它连接起来,成为一个周围三十里的上宽下狭的长形城郭,鲤鱼城到了这时,才算形成。

泉州的城郭几经沧桑,现在城墙无外可寻了。但其陈踪遗迹,还是可以找到的。

子城的范围上面讲过了。罗城呢?现在横贯泉州,与涂门街、新门街平行的,连接通淮门和临漳门的濠沟,就是罗城的南城河。其北侧的“后城街”,大概与罗城有关,可它现在却处在市区的中心。

至于整个鲤城,只要看一看古城的七个城门的遗址,就清楚了,它与解放前泉州的旧城区,基本上是一致的。








    关注 泉州市旅游局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泉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