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中国轨道交通创新发展丨西南交通大学七大平台着力科研攻关

 

中国轨道交通领域研究创新的智库,七大平台着力科研攻关。...



在西南交通大学建校120周年华诞之际,中国轨道交通第一报《人民铁道》报专门出版12版特刊,全面报道百廿交大在中国轨道交通、经济社会发展所走过的历程和作出的贡献。其中《西南交通大学助力中国轨道交通创新发展》,介绍了西南交大七大平台着力科研攻关,助力中国轨道交通发展。



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筹) 
高速列车数字化仿真平台


实验室现有实验、科研、办公用房总计约24200平方米,实验室三大实验平台基本建成,已经开展的工作包括:

(1)高速列车数字化仿真平台:为我国高速列车动力学参数设计提供了先进的分析计算方法及设计优化手段,完成了引进动车组消化吸收、380公里每小时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再创新,以及500公里每小时高速试验列车的动力学参数和头型设计、性能优化。

(2)高速列车服役性能研究实验平台:在京津、武广、京沪高速铁路开展了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实验,并在武广、京沪、沪宁、哈大等高速铁路进行了长期的列车服役性能在线监测,累计跟踪里程逾1000万公里,取得了高速列车在车线耦合、流固耦合、弓网耦合共同作用下服役状态的大量宝贵数据,对研究高速列车动力学服役性能的演变规律、为高速列车安全运营、养护维修及再优化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

(3)高速列车基础研究实验平台:利用机车车辆整车滚动振动试验台,完成了我国所有高速列车、500公里每小时高速试验列车在直线、曲线和线路不平顺工况下的动力学性能试验验证与优化,以及“高速列车防脱轨防颠覆技术研究”的台架试验,创造了整车滚动振动600公里每小时台架试验的世界记录。


■ ■ ■ ■ ■




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

CRH380在滚动振动试验台上


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把握世界轨道交通技术发展趋势,构建支撑轨道交通装备现代化发展的基础研究平台,围绕铁路、城市轨道及磁浮交通等现代轨道交通的发展,开展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创新研究,设有6个研究方向,即:机车车辆设计理论与结构可靠性;机车车辆耦合系统动力学与控制;磁浮列车技术(含超高速真空管道磁浮交通);摩擦学理论及应用;牵引供电、传动与控制;检测与试验技术。实验室建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机车车辆整车滚动振动试验台、弓网混合模拟仿真试验台等一批自研设备。

目前,实验室已形成了一支以3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为学术带头人、老中青结合的高水平研究队伍和一批精干稳定的技术人员,拥有机械领域第一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轨道交通领域首个教育部创新团队。

近年来,实验室承担了一系列与高速列车相关的,包括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在内的重大科研项目,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各类奖项10余项。



◆  ◆  ◆  ◆  ◆  


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世界首套电气化铁路同相供电装置


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09年获批立项建设,2012年以公益类第一名的优秀成绩通过科技部验收,是目前我国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平台。

研究中心围绕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的核心与关键技术,重点从六个方面开展工程技术研发、系统集成创新、科技成果与产品的孵化及产业化、工程技术的人才培养以及社会服务,分别为:轨道交通供电综合监控技术、牵引变电所综合自动化技术、高速铁路同相供电技术、电气设备故障诊断与检测技术、节能与新能源轨道车辆技术、列车网络与车辆控制检测诊断技术、轨道交通仿真培训系统。

研究中心拥有一支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清泉为领军人物、20余名专家教授为骨干的国内一流技术研发团队,建成了“高速铁路供电综合监控系统研发与测试平台”、“高速铁路牵引变电所自动化系统研发与测试平台”、“轨道交通模拟驾驶仿真系统研发与测试平台”等重大科研平台,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项目,取得了众多创新成果,成功研制了“高速铁路供电综合SCADA系统”、“牵引变电所自动化系统”、“电气化铁路同相供电装置”、“燃料电池电动机车”、“轨道交通模拟驾驶仿真培训系统”等行业重大装备,极大地促进了行业的技术进步。“十二五”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


■ ■ ■ ■ ■




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地震模拟振动台实验系统


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于2012年9月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

实验室主要从国家前瞻性重大需求出发,以解决三区(高烈度地区、山地灾害频发区、沿海台风及内陆强风区)、两路(公路、铁路)重大灾害防治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为主线,新建抗震工程试验中心和装备与产品研发中心,开展一系列与陆地交通地质、抗震、抗风及其他灾害防治相关的技术研究、产品和装备开发、技术标准与指南制订等工作。

实验室拥有以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赵兴权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一支年富力强、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正在建设的“地震模拟振动台实验系统”中的地震模型振动台主台为三向六自由度,有效荷载达160吨,主台面尺寸8米×10米,最大水平位移达双向600毫米。系统建成后将成为国内唯一可以开展大体积、大吨位、大尺寸结构抗震试验的平台,其单台面技术指标可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综合交通运输智能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高速铁路综合调度指挥仿真系统


综合交通运输智能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于2012年10月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

实验室目前拥有高速铁路综合调度指挥、计算机编制列车运行图、CTC分散自律调度集中、城市交通信号控制、驾驶行为仿真等22个高水平实验系统,将通过综合交通运输和物流基础信息平台、综合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技术研发与应用平台的建设,重点研发综合交通运输和物联网基础信息平台构建关键技术、数字化综合交通系统规划关键技术、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关键技术、城市交通智能管理与控制关键技术、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一体化运营关键技术、综合交通运输安全监控关键技术、基于物联网的物流系统管理关键技术,建成综合交通运输智能化技术创新能力突出、成果显著的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国家工程实验室,成为我国特别是西部综合交通和物流的信息枢纽、智能决策支持中心、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实验室拥有一支60人的高水平科研团队,近五年来,在智能型列车运行图编制、高速铁路调度指挥、智能交通关键技术、综合交通枢纽规划、智能物流系统关键技术等领域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项目200余项,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16项。


■ ■ ■ ■ ■




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于2013年10月年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

实验室围绕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的迫切需求,以解决相关产业发展中的空间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高速铁路检测与监测技术、高速铁路地质环境灾害预警与应急响应平台构建等问题为主线,开展一系列成套技术研究、产品与装备开发等工作。

实验室拥有一支以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李志林教授为带头人的研究团队,该团队于2013年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并成为轨道交通安全2011协同创新的团队之一。近五年来实验室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60多项,并取得10余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



现代交通通信与传感网络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现代交通通信与传感网络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于2015年9月获得科技部批准建设(编号: 2015B01016),是西南交通大学获科技部批准的第一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研究中心将致力于研究和发展适应现代交通安全行驶、交通管控和智能交通大数据应用的车辆通信与传感网络关键理论与技术。研究方向包括:高移动宽带无线通信关键理论与技术、车联网V2X关键技术、轨道交通通信信号系统新型安全网络、轨道交通分布式宽带接入网络以及轨道交通光纤传感应用。

研究中心依托学科平台“信息与通信工程”和“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两个博士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已拥有”无线通信与编码”111引智基地、“信息编码与传输”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和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高速光信息传输处理及传感应用"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以及2个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主要聚焦于现代交通、无线通信、光纤通信、光纤传感与网络安全的交叉领域。

近年来中心承担了包括“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专项、自然基金重点、铁路总公司重大等在内的60余项重要科研项目。

本中心前期已建成国际化开放性研究平台,吸引了领域内一大批顶级学者来访交流,先后主办了IEEE ITW、HMWC、IWSDA、SPOC、ICOCN、WOCC等国际会议,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中心已与国外10多所大学的相关学者和组织建立了长期的学术联系,包括美国哈佛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瑞士联邦理工、挪威卑尔根大学、英国Surrey大学、Leeds大学、国际铁联、IEEE VTS、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日本京三制作所等。

来源:人民铁道报
本期编辑:交大新媒体中心  周舵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阅读 《人民铁道》特刊 | 交大梦烛照未来——写在西南交通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


    关注 西南交通大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