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待唤醒的「新香港人」意识

 

「新香港人」的三大组成群体分别是基层、港漂、海归,他们虽然拥有共同的背景,却持有被动同化的心态。因此如何建构「新香港人」的独特身份认同和价值理念,才是「新香港人」得以为香港社会贡献正能量的关键所在。...




点击上方
“SuperMedia”
 可以订阅            


文/邓飞(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主席)

「新香港人」的三大组成群体分别是基层、港漂、海归,他们虽然拥有共同的背景,却持有被动同化的心态。因此如何建构「新香港人」的独特身份认同和价值理念,才是「新香港人」得以为香港社会贡献正能量的关键所在。


政府应提升新移民的工作能力,协助在社会能自力更生。
在香港社会芸芸众生的身份认同当中,有自知自己是新移民的,却少有自认是「新香港人」的;更有自知自己是新移民而有自卑感和焦虑感的,却少有自认是「新香港人」而充满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如果香港新移民 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仍旧停留在从新移民到香港人这种脱陆入港式的被动同化心态的话,不可能指望他们能以「新香港人」的身份意识为香港社会注入新的、健康的社会动力和价值资源。

上述的话说得非常刺耳,有论者可能反驳道:今天的新移民已经不是过去那种弱势经济和教育背景的了,海归和来港读大学的内地人士也越来越多,他们不可能如旧时的内地新移民那样处于自卑的心理状态。好,我们看看一些数据:

先看直接从内地移民到香港的统计。根据2011年特区政府统计处发表的数据显示,内地来港人士中拥有专上学歷的比例是16%,低于全港27.7%的水平;拥有高中学歷的比例是28%,也低于全港31.4%的水平 。这个统计数据虽然是针对2011年之前的,但由于单程证配额相对比较稳定,每日单程证配额为150个,实际使用大约140个左右,每年有四万多内地新移民,故此这个统计比例能够反映一个比较长期稳定的内地新移民教育背景。更值得关注的是,上述统计报告还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就业现象: 50.2%的内地新移民是留在家中料理家务,也就是不就业的家庭主妇,远高于全港22.2%的水平。如此教育背景和就业状况,能够对新移民人士有过高的社会参与要求吗?
港漂十年累积不到十万人
然后再看看内地来港入读大学和最后选择留港工作定居的,也就是俗称的「港漂」。根据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UGC)歷年年报统计显示,过去十年,来港读大学的内地学生有增无减,从2004年3362人,大增至2014年的11610人。另外,内地生毕业后留港发展而获批签证的数字,亦逐年上升,由 2008年2653人,增至2014年9714人 。但是,获批签留港发展的内地毕业生未必人人从此定居香港,有不少中途离开香港回到内地或到海外,到底有多少港漂最后定居香港超过七年成为永久性居民呢?无论是特区政府,还是民间团体和学术机构,居然都没有任何统计数据。因此,只好估计每年大约有几千人,十年累积下来也不到十万人。


港漂在港生活环境狭
最后看看从海外留学学成来港定居工作的,也就是俗称的海归人士,包括在香港专上教育界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以及从事工商专业工作的。根据香港海外学人联合会的统计,截止至2010年,持工作签证来港工作的海归人士也是逐年上升,从2006年1125人,到2010年的5118人 。这是一批教育程度最高,工作专业性最高的人士,应该最为符合对「新香港人」界定的合理期望。不过,人数也只是每年几千人,比内地来港读大学的人数还要少,与整个内地新移民人数相比就更少了。上述三类「新香港人/来自内地新移民」的人口比例大约是四万多:九千多:五千多,这已经是对后两者作最乐观估算的了。

新香港人/来自内地新移民这个群体本身内部的教育程度、生活经歷和工作背景就已经是天渊之别,如何能够期望他们能享有共同的一个身份认同,继而享有共同的、有别于本地出生港人的价值理念认同呢?有论者认为,至少他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来自内地,有内地的教育和生活背景。好了,有共同的内地背景,来到香港就有共同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念吗?
脱陆入港的心理需求强
根据香港城市大学公共政策学系叶健民教授的研究显示,内地新移民人士(这里主要指上述第一类,并未包括港漂和海归)内地移民在不少议题上的看法,其实和本地出生人士的取态相差不远,并且随着居港时间增长,两者的立场更有明显的同化趋势。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可以有很多,除了本身处于弱势而又时刻面对本地社会歧视的新移民人士在脱陆入港的心理需求方面比港漂和海归要热切得多之外,香港媒体的因素也是决定性的,因为本地出生的港人和内地新移民其实都是阅读香港本地的报章媒体,自然在对香港和中国内地的新闻认知方面,乃至在价值观方面就日益趋同了。「新香港人」中的内地新移民人士,他们的价值理念随着在港生活的时间越长,其实就越趋于本地香港人或者说「旧香港人」认同,新则未见其外现,旧已成型而入之。

剩下的就是港漂和海归这两类人数少但相对强势的「新香港人」,香港集思会在2013年发表过一个针对港漂的调查报告,发现针对近年的陆港矛盾,大部分「港漂」认为很正常,主要源于殖民地歷史、地方保护主义、两地文化习惯差异、港人对生活不满的发洩等。他们一般对陆港矛盾处之泰然。值得留意的是,「港漂」虽被香港的教育制度及工作环境吸引,但同时流动性极强,问卷调查的结果指出,超过7成「港漂」打算短期内留港工作,但只有28%受访者认为香港是长远理想发展地点,39%长远选择返内地 。「港漂」,既然心态仍旧是漂泊过客式的,那又如何能以主人翁的意识,积极投身参与到香港社会的各种事务当中去呢?最后是精英中的精英:在港海归,有关这个群体的调查几乎没有过的!唯一可凭常理推测的是,哪里有更好发展机会,哪里就更吸引他们。正如钱学森先生所言: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同理,海归人士无论去到哪里,再广阔的国际视野仍旧扎根于深厚的家国情怀,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面对当下日渐沆瀣污浊的香港社会政治气氛,分属清流的海归精英,看不惯而愤慨的有很多,但很难要求他们捲入这种泥浆摔跤似的港事之中。

基层、港漂、海归,三者各有所思所虑,这样一个新香港人群体,客观共同背景是有(内地因素),但主观的身份意识和价值理念却仍未有效建构。同时,香港反对派已经吹响了要争取新移民选票的号角,强势的香港核心价值又挟主流媒体之优而传播整个社会,如何建构新香港人的独特身份认同和价值理念,才是「新香港人」这个提法得以为香港社会贡献正能量的关键所在。最后,姑且穿凿附会,以节选《水浒传》中鲁智深的一首佛偈作结: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今日方知我是我。■


    关注 超讯SuperMedia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