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先生们的书房

 

杨绛先生走了,享年105岁。因为杨先生的仙逝,我们也想到其他几位令人尊敬的老先生们,搜索时发现,几乎他们所有...





杨绛先生走了,享年105岁。

因为杨先生的仙逝,我们也想到其他几位令人尊敬的老先生们,搜索时发现,几乎他们所有的照片都跟书待在一起。对于作家来说,书房也许是家中度过最多时日的地方,他们的书房都并不大,也没有华丽的装饰品,可这些简单普通的地方,也许正是他们心中的小小乌托邦。

因着对家居的敏感,以及对老先生们的敬畏和缅怀之心,好好住编辑部决定做了今天这期选题。

「欢迎到文末右下角留言」
把看完本文后的感想
告诉我们吧

▲ 杨绛和钱钟书

北京一个属于国务院的宿舍小区,全是三层楼的老房子,几百户中唯一一家没有封闭阳台、也没有室内装修的寓所,便是杨绛的栖身之处。从1977年一家人搬进来,她就再没离开过。



▲ 在爱女、丈夫相继辞世之后,时年已近九十高龄的杨绛开始独自一人全身心整理钱钟书的学术遗物——她把这叫作“打扫现场”。

像是她在《我们仨》中所写的:“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 杨绛每天的生活简单而规律,笔耕不辍,深居简出。

“如今剩下我一人,我的书桌位置不适,撤了。南窗下、北窗下原先不属于我的书桌,都由我占用;各室大大小小的书柜,也由我一人掌管。我翻书、找书,还约略记得什么书在哪个柜里,但每当我坐在南窗下或北窗下工作时,往往忘了身在何处;我的书房在哪里已无从捕捉了。”



▲ 冰心先生和她的猫

“窗下放着一个小小书桌,桌前一张转椅,桌上一大片厚玻璃,罩着一张我们太太自己画的花鸟。此外桌上就是一只大墨碗,白磁笔筒插着几管笔,旁边放着几卷白纸。”



▲ 冰心



▲ 冰心



▲ 老舍

“我的理想家庭要有七间小平房:一间书房,书籍不少,不管什么头版与古本,而都是我所爱读的;一张书桌,桌面是中国漆的,放上热茶杯不至烫成个圆白印;文具不讲究,可是都很好用;桌上老有一两枝鲜花,插在小瓶里。”



▲ 季羡林先生的书房

“我确实有个书斋,我十分喜爱我的书斋。这个书斋是相当大的,大小房间,加上过厅、厨房,还有封了顶的阳台,大大小小,共有八个单元。藏书册数从来没有统计过,总有几万册吧。”



▲ 季羡林

“只在此屋中,书深不知处”。



▲ 沈从文

沈从文的书房“窄而霉斋”,是上世纪70年代初,他结束下放生活回到北京后,费尽口舌才要回自己的一间房子。那间房十分简陋,原是堆煤的。这间仅10平方米的小屋,既作会客室,又兼书房,其巨著《中国历代服饰研究》即在此完成。



▲启功的书房“坚净居”只能容纳一两位客人,若是多来一个人,则连坐的地方都没有。





▲ 启功的书房里面有好多毛绒玩具。



▲ 丰子恺的书房

丰子恺自1973年起都是清晨四点起来,他的旧居“日月楼”二楼阳台上,安放着丰子恺曾经睡过的一张短短的小床,长只有一米五十八,而丰老的身高,据宋雪君等家人根据1965年一张旧照片的考证,大约为一米七四。也就是说,老人多年是屈着腿脚睡觉。



▲ 林语堂的书房

“我要一间自己的书房,可以安心工作。并不要怎样清洁齐整,应有几分凌乱,七分庄严中带三分随便,住起来才舒服。天花板下,最好挂一盏佛庙的长明灯,入其室,稍有油烟气味。此外又有烟味、书味,及各种不甚了了的房味。”



上面的各位先生,一生中的大多数时间都待在家中,坐在书桌边上笔耕不缀。

他们无论贫穷还是富有,都尽力给自己一个舒服的居所。

杨先生曾说“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希望先生一路走好。
---
如果你也被先生感动着,

转发到朋友圈让更多人看到吧。





下载好好住App

点击页面底部「发现」按钮

搜索标签「书房」看看吧


    关注 总有可取处实用家居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