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致我散去及终将散去的废纸(2)蔡作屏残封,蚕桑所沧桑

 

1958年,西湖水色变红,震惊中外,正在大家手足无措时,一位科学家判断出是蓝藻作祟,他提出采用螺蛳灭藻的方法,第二年就使湖水变清。这位科学家就是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的老师、生物专家蔡堡。...

不系

舟渔




蔡作屏残封,蚕桑所沧桑

签名封类(伊人已作他人妇)

1958年,西湖水色变红,震惊中外,正在大家手足无措时,一位科学家判断出是蓝藻作祟,他提出采用螺蛳灭藻的方法,第二年就使湖水变清。这位科学家就是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的老师、生物专家蔡堡。

蔡堡(1897—1986),字作屏,余杭人。1914年入府中就读,北大地质系毕业后留学美国,192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动物学硕士学位回国,历任复旦、中央、浙江大学生物系教授、中央大学理学院院长、美国耶鲁大学名誉研究员、浙江大学文理学院院长、中国蚕桑研究所所长、浙江医科大学教授。开创性地设置脊椎动物学、细菌学等课程,选育和保存多种优良蚕、桑品种,主编教材《生物学》、《生物学实验指导》,著有《东方蝾螈胚胎发育图谱》等。曾任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为中国动物学会创始人之一,浙江省动物学会名誉会长。

原藏有蔡堡1942年自贵州遵义寄出的残封一枚,部分掉票,封上部已被损毁。当日因百度“蔡作屏”无果,几番放弃,后使用“中国蚕桑研究会”搜索,得蔡堡讯息,同时看到关于中国蚕桑研究会的一番史实,现摘录如下: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侵占了华东,随着该地区部分大学和蚕业学校的内迁,国内不少从事蚕桑研究的科研人员也纷纷来到贵州遵义。我国生物、动物学家,动物学会创始人之一蔡堡就是其中一员。在遵义蔡堡和一些科技人员分析了遵义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和中国蚕桑发展的需要,决定筹办中国蚕桑研究所。经多方呼吁,他的设想得到了中英庚款董事会资助和海外爱国华侨的帮助。1939年秋,中国蚕桑研究所在贵州省宣布成立,所址设在遵义山城南郊来熏门外“百艺厂”旧址(现遵义第三中学前操场一片)。研究所所长由原国立浙江大学生物系主任蔡堡教授担任。与此同时,浙江大学校长竺可帧采纳了蔡堡的建议,亦将浙江大学迁至遵义,至此,浙江大学和中国蚕桑研究所成了当时遵义城最高文化教育和学术单位。蚕桑所主要研究桑蚕,同时也研究柞蚕。所内工作分育蚕及栽桑两大组,另设组织胚胎研究室、细胞遗传研究室、分析化学实验室、细菌实验室、生理实验室等,开展一些蚕桑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当时的研究力量主要是依靠一批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教育界的科研人员,迁入内地从事蚕桑研究的专业人员以及当时浙江大学、中央大学、西南联大理学院及农学院毕业生。除蔡堡是研究员兼所长外,还有其他科研人员二十余位,计有蒋天鹤,蒋天骥,许元龙,陈士怡,张本华,吴长春,庄雍熙,吴启亚,鲍范志,蔡壬侯,王祖农,周绍曾,蔡复绥,顾青虹,宋慕法,马秀权,蒋根尧及工人十余位。

自1941年开始三年间,研究所都刊印了《汇报》,将本所当年的研究成果收入其中。这是当时遵义唯一的科研杂志。1942年,也就是该封寄出的那一年,英国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以中英庚款董事会英方代表的身份视察该所,高度评价该所在艰苦的抗日环境下所作出的成绩。1945年抗战胜利后,很多机构都迁返江浙,当时中英庚款也逐渐短缺,1946年蚕桑研究所迁往杭州,在庆春门外华家池借浙江大学土地盖楼继续开展工作。1949年该所由政府接管,改为浙江省农林厅蚕桑试验场。

蚕桑所从无到有,在遵义七年,能留下的记忆也许就是只有这废纸上的沧桑了。
未完

待续


不系舟渔,关注历史人文,所有原创文字及图片整理,皆是诚意之作。

公众号ID:BXZ0591

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敖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敖游者也。------《庄子·列御寇》


    关注 不系舟渔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