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感悟--我们是否缺少一种学术精神?

 

快,关注这个公众号,一起涨姿势~在武汉交流两日,与华科半日的交流令我受益匪浅。其中华科一位大三学姐的发言尤其...



快,关注这个公众号,一起涨姿势~

在武汉交流两日,与华科半日的交流令我受益匪浅。其中华科一位大三学姐的发言尤其使我印象深刻。她大一一年的时间里,有过调研,有课题,有与专业学习,也有与老师的答辩交流,认真充实,成果斐然。当时我坐在下面,就感受到一种冲击,很难形容,但是我现在终于想起来了——年少时我所想象的大学生活就是这个样子的。回想我的大一,不是没有成长,但那更多只是一种环境变化自然而然所发生的蜕变。对于我自身来说,我并没有给予自己任何压力。所花费时间最多的或许还是学院的各类学生活动。之前认为那样的生活理所当然,甚至觉得这也是社会现实的一种锻炼。进入学生会,参加听不太懂的讲座,参加升旗仪式,举办精班等构成了大一的全部。这些事情不否认的确是能力锻炼,但这应该是大学的主色调吗,其中的学习钻研成分是不是太少了一些?大一刚进来的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还带着十多年紧张学习所形成的宝贵学习习惯,相当程度上就被这样的一年损耗殆尽。

在华科的交流活动,使我真正认识到了两校在新生一年培养方式上的不同。

几乎周围的同学都说大学活动水,课程水课多,不排除有些同学的人云亦云,但这的确是大学学习给我的直观感受。为什么会这样?我个人的总结是大学的学习缺乏核心,至少到目前为止。大家在在课程中学的理论知识,在现实中并没有实践的土壤,又不像高中有升学的压力,久而久之自然就会形成一种混混的心态。江财有理论教学,有各项活动,但我还是感觉缺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与活动是脱节的。我所经历的江财学术活动(尤指学术节)太没有价值(水)了。如何让我们的学习迸发出持久的内需力,这就需要营造务实的学术氛围,需要我们当中至少一部分人认真投入到学科学习上。我大二已经快结束,这也是我观察下来我们与华科最大的差距。

大学何为?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学术”一词最早见于《旧唐书·杜逞》:“素无学术,每当朝谈议,涉于浅近。”从词义上看,“学术”指专门的、高深的、有系统的学问。“学术”是“学”与“术”两个的组合,学术的高深性决定了“学”在大学中不可动摇的地位,但从研究学术、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基本功能来看,“术”在培养人才中的教学过程中,服务社会的应用中也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因此,两者不可偏废。

基于各类现实原因,我们学院内不可能在大一期间就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学术引导,也不可能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学术培养。那么至少在我们信毅班内部,是不是要担起排头兵的作用,先行一步向华科看齐呢?信毅班到目前为止有过各种活动,感觉还是学院付出多,我们投入少,很多活动只能算是“小菜”,读书会、演讲、素拓….第二课堂丰富多彩,但缺少那种可以长时间进行,出成果的大事件。课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就目前来说,周围的同学包括自己,参加课题并不单纯的为了提升自己,很多时候是为取得经费及各类荣誉,或是盲目跟风,为了课题而课题。这无可厚非,但导致的结果是很多同学本身是很想实实在在干一些成绩出来,却不知该如何下手。课题有指导老师没错,但在老师不紧抓情况下,课题往往坚持不下来,不会落在实处,最后不了了之,临近截止随便杜撰一下数据完成任务。

作为信毅班的一员,我真心希望信毅班能够从其他班级中明显地高挑起来。现在的晨读晨分享,读书交流等等都要继续,但在此基础上,我建议信毅班在今后的发展中,能够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学术活动的建设中,创造专业知识的实践机会。以促进第一课堂的学习为导向,提升各类活动的深度。具体的实施计划我显然没有,这需要大家的共同的智慧与探讨。

作者:叶再亮

编辑:彭小姜


    关注 信毅实践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