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印象】六库:坐拥山城 寻回山水精神

 

山城,可谓多矣,但各有特色,各有风韵。拉萨、重庆、攀枝花、井冈山都是山城,给人的感觉就与六库迥然而异。他们相...




山城,可谓多矣,但各有特色,各有风韵。拉萨、重庆、攀枝花、井冈山都是山城,给人的感觉就与六库迥然而异。他们相差在哪里,一时并不好归纳,总的印象是这里山太大、城太小。如果把四周的大山比作巨鲸、鳌鱼,那么山腰、山脚和峡谷的一处处楼房,就如同这大鱼身上的一小瘤、一小撮鳞片,显得非常细微和渺小。

在六库的不同方位,对这个山城的观感差异很大,如果身处江滨的农贸市场或振兴路上,感觉城镇是深陷在大山的环抱,那么娇小和稚弱,如同母亲环保中刚刚出生的婴儿。在这高山夹峙的峡谷中,仰望蓝天不再是无意识支配的动作,而是天然高耸的地势使然。春末夏初的早晨,从碧罗雪山一侧射出的光线,最先照到对面的高黎贡山一侧,然后再慢慢转向谷底,8点多钟之后江面才能见到光照;傍晚,太阳则最先从江面手工,等他降到高黎贡山的背后,碧罗雪山一侧的头顶还有一些余光。站在这激流奔涌的怒江桥头,要体味“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大山般宽广的胸怀”等,好像是比较难找的感觉。


实际上,只要稍微换换角度,六库之美就会闪现在眼前。如果你站在丁字路口的红绿灯前,选一个云遮雾绕的天气,看一下江西半山腰的房舍村寨,那就是一幅天然去雕饰的山居图。如果你怕疲劳爬上个350个台阶到州委党校一代观赏市容,那远近错落的以白色为主的建筑,间或一两个黄色、灰色、浅蓝、红色的点缀,在绿树红花的掩映中也很有一些韵味。


坐拥山城,既是观赏城镇的一个角度和姿态,更是一种心灵和心理的感受。这虽似玄谈,道理其实很简单。就如同“坐拥书城”,更重要的是一种体味和体验;不爱读书、无书可读之士,无论如何也谈不出什么感受。同样,在一些大的城市,很多然在坐拥“钢筋水泥森林”的环境中,那种感觉也绝非是自然山水中的人们所能体味的。在六库要找到坐拥山城的感觉,首先是要选一个适当的可视角度。身处峡谷江滨则太低,感受四周过于拥挤;登上周边群山则太高,难以找到人居与自然的和谐;唯有站在半山腰的位置,方得俯察仰观之便。群山耸峙,白云舒卷,怒江流向赖茂、上江的方向,封闭的峡谷在那里打开了一扇门户,山势变得舒缓逶迤,景象也不再陡峭壁立,虽不能极目远眺,但这相对通透的视线走廊,也为心灵和思惟打开了爽朗的窗口。
体会坐拥山城最好是晨昏和夜晚。白天光线太强,有时也有烟岚雾气,眺望山城周边一览无余,过于直白与暴露。而在黎明与黄昏,随着天光的暗淡,山野安静了,琐碎与杂芜隐去了,山脚下的城市也好似入睡了,至山下山岳的轮廓,头顶云;在天空完全黑下来以后,峡谷中的灯火阑珊,居民楼里的灯火,盘山道上的汽车灯光,如果再有皎洁的明月当空,无限空灵静寂、空旷和神秘;如果在凌晨时分,整个城市还在酣睡,山脚下只有少许的灯光,半山腰、赖茂一带的灯光也只是稀疏零落,安静的城市,如婴儿般酣睡的城市。

对于六库人来说,都觉得温暖的冬春最好过,比较难熬的是炎热多雨的夏季。6--8月的六库,草绿山青,云雾也多了起来,举目所及一切都润朗了许多,当然,凡事有好也有弊,雨水增多,江水浑浊,泥石流频发,外地游客进入峡谷有些困难,但对于多住些的人来说,正好可以找一下坐拥山城的感觉。遇有阴雨天气或雨后初晴,白云如帷幔一样从天而降,那四周的大山似乎一下子矮了半截;有时白云沿着山脊攀爬,如神使鬼差般的飘荡飞度,有时又像一条飘舞的哈达,在湿漉漉的青山上萦绕;那山坳里飘渺游动的白云,如烟似雾,如纱似幕,把整个峡谷一遍遍地清洗了,有时云雾从地面上直接网上蒸腾,很快便遮住了半山腰,那暴露在外的汕头犹如座座浮出水面的小岛;如遇上东边日出西边雨的天气,还有可能在霏霏细雨中遇到彩虹。
关于作者

高舜礼,1964年6月生于山东。1984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后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1994年调入国家旅游局,2004年初被选派云南省挂职。现为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政策研究处副处长。 198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硕士学位。长期从事旅游行业宏观发展问题的政策研究,系该部门重要文稿的执笔人之一。专门参与了旅游业对外开放和中国加入WTO谈判中的旅游业政策的研究等工作。

关于《怒江印象》

走进这些独具特色的城镇、乡村和景区,解读其形成、发展和存在的原因,追循数百年前先祖的生活意韵,感受其特有的文化氛围、远古传承的生活方式及深厚的人文底蕴,你会得到永久的精神享受。
怒江从青藏高原南缘横断山脉的纵谷深处奔来,汹涌澎湃,滚滚江涛碰击出一道道急流险滩,它的垂直高度与落差构筑了一条很深很长的峡谷,有人将其喻为东方大峡谷。怒江是一块未开发的处女地,是一块圣洁的净土。它曾封闭了很长的时间,也沉睡了漫长的岁月,等待了了无数个春夏秋冬。让我们一同步入这块秘境,去目睹和感受高山峡谷、雪山奇峰的神韵和异彩缤纷的民族风姿,它的神秘与真实会融入你难以忘怀的记忆。

关于本文

摘选自《怒江印象》转载请注明


    关注 怒江在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