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中国古今谈

 

物流标准化的思想,在中国,最早见于《礼记•中庸》记载:“书同文,车同轨”,可见在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了标准化对于贸易活动和信息传递的影响。...



一、古代物流

1.中国古代物流标准化的建设

物流标准化的思想,在中国最早见于《礼记•中庸》中的记载:“书同文,车同轨”,可见在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了标准化对于贸易活动和信息传递的影响。“书同文,车同轨”是古代封建社会的举措,但在今天仍有借鉴启发作用。比如,集装箱运输,执行标准尺寸,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为了让货物顺利到达目的地,则必须不断更换运载工具,造成运输成本的大幅上升。可见,中国古代人们已经意识到了标准化思想对降低物流成本的影响。



2.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之称,为1872年德国人李希霍芬提出,但从物流角度来看,丝绸及其制品主要产自我国中原内地,以丝绸为主要货品向西与西域、中亚地区的贸易,实际主要是我国中原地区的对外贸易,也就是一种国际物流。

人类进行的第一次跨地域的大规模文化交流是在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了反击匈奴,决定与匈奴的死敌月氏国结盟,遂遣张骞出使西域。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带了一百多人,离开汉朝十三年,最后只有两个人活着回来。虽然他没有为汉王朝完成政治任务,但他却在陆路开辟出了东亚与中、西亚贸易的通道。

由此可以看出,发生在公元前二世纪的这次大交流历时之久、规模之大,以及对当时的东亚及中西亚社会产生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在交流的过程中,每件贸易的物品上无不烙印着各个民族的文化,在这些贸易物品后面涌动着强大的文化巨流,正是这一次货物贸易为下一次更大的文化交流做好了准备。这次大交流,促成了“丝绸之路”的形成,也为佛教传入中国提供了可能。

3.郑和下西洋

在我国明代,郑和率领一个共有62艘大船的船队,载着两万七千人纵横印度洋。郑和最初的航程仅限于亚洲,从第四次航海起,他的航线开始延伸到非洲海岸。庞大的舰队所包含的造船技术、航海技术是一座活动的科技馆,船上的使用物品和交流物品更是一座博物馆,中国文化第一次在海上进行了大展示。郑和在把中华文化介绍到海外的同时,也把地理、海洋和丰富的异域政治、经济、民俗资料及货物、物种带回了中国。

从物流的角度来看,“郑和下西洋”除了肩负的政治使命,实际也是中国的一次规模比较大的国际物流过程。

4.中国古代物流的特点

以大规模的货物运输为主;以不易腐烂变质的货物为主;对文化交流起到积极作用;没有成型的理论体系;单纯应用于民间的并不多。

二、近代物流

1.中国传统的经营理念与方式是阻碍近代物流业发展的因素

近代物流业是近代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它相适应的应该是具有近代经济特征的企业管理与经营方式,这种方式必须与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传统等现状相符合。虽然在中国近代物流业有所发展,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比较先进的近代经营理念与方式,但是与近代物流业对它的要求还相距甚远。

2.中国近代物流业兴起的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中国近代物流业是在传统观念、经营理念与政府束缚下产生的。近代物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是经济近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轮船、火车、电报等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近代文明的象征。在近代中国,统治者思想陈腐、保守、偏见盛行是近代物流业发展迟缓的直接因素。

3.中国近代贸易特别是对外贸易的迅速增加是物流业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大门被迫打开,国外贸易增长迅速。在上海,从1843年到1844年设立的英国和美国的洋行有11家。1847年,上海租界内有24家进出口洋行,到了1876年更有洋行数达200家之多。

随着进出口贸易的增长,外商首先在中国经营航运业。从1864年至1894年,30年间对外贸易额增长三倍多。中国国内贸易运输量姑且置之不论,单以外国人经手的货运而言,其数量便十分可观。仅以两湖的茶叶而论,总量估计有万吨,在汉口出售的棉织品,估计一开始就会达到2.5万吨。

三、现代物流

市场经济的发展,物流业已由过去的末端行业上升为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的先导行业。现代物流业是以现代运输业为重点,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现代制造业和商业为基础,集合了系统化、信息化、仓储现代化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发展物流业,必将对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1.我国物流业当前发展现状

(1)规模快速增长

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0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5%,占GDP的比重为6.6%。



(2)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一些制造企业、商贸企业开始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实施流程再造和服务外包,传统运输、仓储、货代企业实行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一批新型物流企业迅速成长,形成多种所有制、多种服务模式、多层次的物流企业群体。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8年的18.3%,物流费用成本呈现出下降趋势,促进了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

(3)物流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完善

交通设施规模迅速扩大,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设施条件。截至2008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8.0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03万公里,港口泊位3.64万个,其中沿海万吨级以上泊位1167个,拥有民用机场160个。物流园区建设开始起步,仓储、配送设施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批区域性物流中心正在形成。物流技术设备加快更新换代,物流信息化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



(4)物流业发展环境明显好转

国家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建立了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综合协调机制,出台了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物流统计核算和标准化工作以及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等行业基础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5)推动我国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国整体国民经济良好而稳定的增长势头;不断增长的外商直接投资(FDI),以及外国投资者对于物流服务外包的强烈愿望;物流行业巨大增长潜力;政策上,我国政府坚决鼓励物流市场的发展;我国企业将运输和仓储功能外包的比例日益增大。



(6)我国物流业的突出问题

全社会物流运行效率偏低,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高出发达国家1倍左右;

社会化物流需求不足和专业化物流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存在;

“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物流运作模式还相当普遍;

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不足,尚未建立布局合理、衔接顺畅、能力充分、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物流园区、物流技术装备等能力有待加强;

地方封锁和行业垄断对资源整合和一体化运作形成障碍,物流市场还不够规范;

物流技术、人才培养和物流标准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


    关注 国储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