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挑别人的错,是因为自己不幸福 古典新知

 

一个永远不欣赏别人的人,也就是一个永远也不被别人欣赏的人。...

一个永远不欣赏别人的人,也就是一个永远也不被别人欣赏的人。

—— 汪国真
文章 ┏(^ω^)=☞ 罗大伦
图片 ┏(^ω^)=☞ 源于网络
编辑 ┏(^ω^)=☞ 云少
我在生活中,观察到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很容易看别人的好处,看到每个人,都会发现有值得自己欣赏的地方,遇到任何事情,他都能找到其中令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然后愉快、认真地对待,即使自己遇到为难刁难自己的人,或者遇到挫折,也会找到其中有益的地方;另外一种人则相反,看到什么都烦,除了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人之外,看到谁都要找他们的缺点,然后觉得他们一无是处,看到所有的事情都找不好的地方,这种人,擅长挑错,觉得一切人都不如自己,用蔑视的眼光看所有的人。现在我们的社会培养了很多这种人。

而我们大多数人,都处于这两种人之间,有时候倾向前者,有时倾向后者,不用我说大家就知道了:我们如果想要幸福,应该努力向着前者学习。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别呢?很大程度上,来自你对周围事情的态度,是否对世界心存敬意。有的人,充满一颗感恩、尊敬之心,认为周围的一切都应该有值得学习、值得尊敬之处,比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每个人的优点都值得学习,遇到刁难自己的人,都会去努力找对方令自己敬佩的地方。而另外一种人,对生活缺乏尊敬,觉得别人都不如我,很多人都是废物与骗子,这样想,自然毫无尊敬之心,也不会快乐地对待世界。

在中国古代,学者们一直把“敬”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比如:孔子认为敬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是礼的核心。“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一个人在按礼节去做事的时候,内心没有敬的态度,这种内外分离的样子在孔子看来是没有可取之处的,可见孔子对敬这一内心修养的重视。所以,孔子更注重敬这种内心培养,认为“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

当子路问孔子该如何成为“君子”时,孔子就说了非常重要的话:“修己以敬。”里面把“敬”的培养作为了提升君子修养的最基本、最起码的手段,这是境界很高的话,没有对世界的透彻的感悟,是无法提出“修己以敬”这样的要求的。

荀子是儒家的另一位大师,他与孔子一样,认为敬是礼的内核,是“仁者”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敬的态度,都可以让我们进步:“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在这里面,荀子的意思非常清晰,就是在敬的状态下,您对做事一定态度严谨,不会怠慢,这样做事怎么能做不好呢?
精编版《弟子规说什么》一书可以在各大网站买到哦~


    关注 大伦书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