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浙江好标准】 “标准化+”带来的“老有所养”

 

截至2015年底,浙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984万,占总人口的20%左右。这意味着,无论是居家养老还是机构...





截至2015年底,浙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984万,占总人口的20%左右。这意味着,无论是居家养老还是机构养老,老年人对养老有了更多的需求。曾经一些养老机构因为在设施设备,管理和服务上无标准可循,出现了养老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就在2014年,浙江省质监局发布的《养老机构服务与管理规范》地方标准正式开始实施,房间不能有异味,养老服务机构每年至少要为老人体检一次,还要为老人设立健康档案等,省内涌现出了不少星级标准的养老机构养老院。继续来关注浙江省质监局和浙江经视共同策划的《寻找浙江好标准》系列报道。

在这间28平米的小套间里,我们见到了已经入住12年的徐奶奶。奶奶今年94岁了,可依旧精气神十足。平日里唱唱越剧,活跃了整个楼层的氛围。



或许徐奶奶曾经是一名教师,现在即使高龄,她还是会帮助同屋的阿婆起身,偶尔推着轮椅带她转转。她说,在福利中心,她依旧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住在这里的老人,一般行动都不便,需要介助设施器具或者依赖他人的护理。这使得中心的护理人员不仅要有爱心耐心,更需要用专业的护理知识去照料老人,比如翻身的次数,日用品的消毒频率,老人是否正确用药等,这些照料服务内容的细化都源于《浙江省养老机构服务与管理规范》地方标准。


护理人员应美玲告诉记者,会根据老人的兴趣,搓麻将,打牌,书法爱好,让他们老有所学,老友所乐。这里特二级护理,每天都有记录,打扫房间,洗脚,换洗衣物,每周整理橱柜。



夏天3-5天洗头,出汗多的话每天洗头。还有服药情况,特二级,保证老人服药到口。



2014年,浙江省颁布实施了《养老护理员培训规范》的地方标准,这对护理员在生活照料,基础护理,康复护理,心理护理等方面提出了更为规范的要求。在绍兴市社会福利中心,护理人员为了能像“子女般”的照料爱护老人,她们细致的记录着每一位新入住老人的营养状况,家庭情况,兴趣爱好。这每一本老人的护理档案里,至少夹着十五六页纸的信息。


记者看到在一些三人间或六人间里,耄耋老人之间的交流与互相帮助,看着更为温馨和谐。而这“和谐“秘诀来源于中心对老人个性特质以及子女孝顺程度的进一步评估。



自从实施了《养老机构服务与管理规范》后,绍兴市社会福利中心在硬件设施上也下足了功夫,投入400多万元“提档升级”。在苑区的廊道,楼道电梯等公共区域安装了标准的尼龙廊道扶手和栏杆,玻璃门的电梯里还放置了凳子供老人休息,甚至洗手间里的每个角落都被磨成圆弧形。不仅如此,中心还紧跟“智慧养老”的步伐,更新应急呼叫系统,引进多功能洗头床,临床感应系统等护理器材。



另一边,住在杭州金家岭“金色年华”养老机构的老人们正在开每月一次的膳食管理座谈会。眼见着气温回暖,天气转好,双休日有不少儿女来探亲,而做父母的总会在食堂里点上几盘炒菜,和子女共聚天伦。食品安全,膳食的营养调配自然成了这次会议的主题。


在食堂里,记者还看到了顺应时节的乌米饭。经理说,这里的膳食搭配都是经过营养师的指点。杭州“金色年华”是国家首批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建设并管理的养老机构,1078张床位,入住的老人已有700多位。在执行《浙江省养老机构服务与管理规范》地方标准的基础上,他们更看重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




据了解,浙江省有2300多家养老机构,却只有5%左右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多数还是担忧老年护理管理不科学,服务内容不规范等问题。现如今,浙江省已陆续发布《居家养老服务与管理规范》,《养老机构服务与管理规范》地方标准,以及金华市《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与管理规范》地方标准。在此基础上,还涌现出了像杭州绿康“养老+医疗+康复+护理”创新模式。



为了进一步提高养老机构服务标准化意识,从去年开始,我省开展了养老机构星级评定工作,60多家参与,90%以上的养老机构根据标准要求进行了自查整改,完善硬件设施,对服务人员的准入要求和服务内容作了也进一步明确。目前已有28家养老机构达到三星级以上标准。“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主旋律在浙江大地上唱响。




    关注 浙江经视新闻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