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柴达木盆地石油勘探二三事

 

作者是一名奋战在柴达木盆地石油勘探战线上36年的老兵,本文摘取了有关石油物探人小故事三则,虽比较平凡,但却十分真实。...

炊事班长“陈扣肉“的故事
说起青海物探处地震队炊事班的故事,不得不提一下2138地震队炊事班长陈廷兴师傅!他1.75米的个头,黝黑消瘦的面孔中透露着巴蜀人的倔强和坚毅。上世纪70年代末,他从部队专业来到青海物探处,当了一名石油勘探队员,一直从事着炊事员的工作。

可能是四川人的缘故,陈师傅的厨艺深得职工们的称赞。每当队上职工收工回到营地时,都能吃到喷香可口的经典川菜,如“四川扣肉、麻婆豆腐、煎鸡蛋”。大家一边吃着可口的饭菜,一边对陈师傅赞不绝口,一天的疲劳顿时也烟消云散了。由于陈廷兴厨艺超群,尤其是他那“拿手菜”扣肉做的更是色香味美,成了2138地震队职工食堂的一道“招牌菜”,为此大家还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陈扣肉”,以至于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都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了。

1985年7月份,2138队正在野外施工,一天,已担任炊事班长的陈廷兴突然接到远在几百公里以外冷湖家中妻子的电报:“孩子病重,速回”,电报上的六个字一下揪住了陈廷兴的心。“是回家照顾生病的孩子?还是留在野外继续工作?”陈廷兴的脑子里在激烈的斗争着……如果请假回去,可以照顾到孩子,但却会耽误炊事班的工作,以致影响到队上的劳动竞赛。最终,陈廷兴悄悄地将电报揣入上衣口袋,未告诉任何人。



劳动竞赛在顺利的进行之中,后勤服务也在有力地保障之中。期限1个月的劳动竞赛,在2138地震队全体干部职工的努力下,圆满收官,这时,陈廷兴才向领导请了假回家看孩子。坐着队上的“老解放”,经过20多个小时的颠簸,他终于回到了冷胡的家中。看到风尘仆仆从野外回来的丈夫,妻子一下眼圈红了,“你怎么现在才回来,心里有没有这个家?有没有孩子?”,说完她已是泪流满面。所有的委屈“一股脑儿”的发泄给刚进家门,还没来得及放下包袱的丈夫。陈廷兴懵懵地、不知所措地在屋里杵着,这时儿子“健健”迈着还走的不太稳的步子,走到爸爸的身边,陈廷兴一把抱起心爱的儿子,连声说道:“儿子快叫声爸爸,爸爸给你买糖吃”,陈廷兴抱着孩子边摇晃着,边说着,可是,儿子只张着嘴,却叫不出声。妻子在一旁哭着诉说了经过:原来,2岁多的儿子“健健”得了重感冒后,妻子一个人既要照顾孩子,又要干打扫卫生的工作,一时忙不过来,就到邮局给丈夫发了一封加急电报,让丈夫赶快回来照顾一下生病的儿子,谁知电报发出去后就杳无音讯了。无奈之下,要去工作的妻子,就临时将孩子托付给一位老乡照顾。结果儿子病情加重,妻子下班回来,忙把发高烧的儿子送到医院救治,由于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最终儿子因高烧伤了神经,成了“聋哑儿”。陈廷兴听完,内怀愧疚,眼泪长流……

长年在野外施工作业,舍小家,顾大家,这是物探人企业文化的体现,也是铁人精神的真实体现。丈夫以前是军人,现在是一名石油物探人,尽管身份不同,但对国家企业的责任,永远是一样的。在得知丈夫为了工作,妻子也表示出了女人最大的宽容和理解,在家与妻子和儿子享受了几天“天伦之乐”后,陈廷兴离开妻儿,又匆匆赶往野外施工队,踏上了征战柴达木盆地的勘探路程。


冬夜遇险,幸得蒙古族同胞相救


记得那是1982年冬天的一个早晨,冷湖外事办6145地震队测量组一行6人,吃完早饭、穿上厚厚的棉工服,棉工鞋,戴上棉帽,准备好生活物资和测量仪器后,“全副武装“,乘坐74型丰田越野面包车,奔赴野外,开始了一天的测量行程。经过2个多小时的颠簸,测量组终于到达了施工区域,他们架好仪器,摆好测绳,开始了一天的测量工作……

柴达木盆地异常寒冷,气温常在零下25度左右。测量过程中,组员们马不停蹄的“搬迁”、“测量”,观测员眯着眼睛在认真细致的观测、拉前尺和后尺的组员“你追我赶”,在干完将近40公里的测量任务后,大家都累的差不多了,拉前尺的王生贵和拉后尺的汪晋伟的脚上已磨出几个大“水泡”。见天已麻麻黑了,测量组长虞荣山下令收工。当大家草草吃完简单的晚餐,准备起身上车回家时,没有想到越野面包车突然“趴窝”,怎么也发动不起来。经过司机师傅多次尝试也毫无作用。“怎么办?”这是高原的冬天,晚上滴水成冰,如果困在这,后果不敢想啊……大家有些不知所措,这时,测量组长虞荣山说:“为了保险起见,也便于‘大住家’的同志们寻找咱们,我建议大家暂时在车里待着等待救援!”此时大家的情绪有些稳定。大家挤进车里,相互抱团,用最原始的方法抵御寒冷。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一天的工作劳累,大家也相继进入了“梦乡”。不知过了多久,组长虞荣山被冻醒了。他稍稍清醒了一下,摸着已被冻得有点麻木的腿脚,看着还在熟睡之中的同事,突然想起以前听别人说的话,人在极度寒冷下熟睡是最容易被“冻过去的”,想到这,他“一骨碌”爬了起来,推推这个、搡搡那个,把“熟睡”中的同事一个一个的叫醒。第一个被叫醒的邓承良用冻的有些僵硬的手揉着睡眼说他刚做了一个“美丽的梦”,梦中漫山遍野都是各种各样的鲜花,天气晴朗,万里无云,他们在美景中到处飘呀飘,似天上的神仙一般。接着被叫醒的王生贵、汪晋伟、钟谦、唐向阳也都说自己被叫醒前都在做同样“美丽的梦”,后来听人说:“你们之所以做如此美丽的梦,已经是快到死亡的边缘了,幸亏当时你们组长及时叫醒你们,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因面包车全车没电,电台无电源,测量组没法与基地取得联系。天越来越冷,车外的地温到了零下20多度,车内也冷的如同冰窟。是继续在原地等待,还是主动走出去寻找“大住家”?大家短暂的商议后,测量组长虞荣山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大家徒步向“大住家”方向前进。

大家穿戴好,顶着寒风,拖着疲惫的身躯,向着基地的方向一步一步……气温下降,更冷了,寒风吹到脸上像刀子割一样,但大家依然坚持着,走累了就稍站一会休息……大约走了7、8个小时,突然,王生贵指着远处一个小白点,大声喊道:那不是一处“蒙古包”吗?大家顿时兴奋起来,一起顺着王生贵手指的方向举目远眺,前方确实有一个“蒙古包”在远处若隐若现,看似近在眼前的“蒙古包”测量组足足走了近2个多小时。走进“蒙古包”主人巴特尔一看是迷路的石油勘探工人,热情的接待了他们,坐在温暖的“蒙古包”里,测量组一行6人,吃着巴特尔妻子娜仁端上来的“手抓羊肉”、“炸果子”、“奶茶”等食物,测量组的组员们感觉就像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中一般。看着测量组人员狼吞虎咽,把食物吃得一点不剩的样子,巴特尔和妻子娜仁的眼眶湿润了。

这时远处寻找测量组的车辆也朝着“蒙古包”开来,得救的测量组一行6人在感谢完救命恩人——巴特尔,娜仁夫妇后,登上了队上救援的车辆,终于回到“大住家”,回到营地后,测量组受到了6145队全体职工的隆重欢迎,他们“死里逃生”的事迹也在队员中广为流传,激励着石油勘探队员们“矢志找油”的热情。

物探铁人:跳进冰河拖钻机
2012年11月,我们从敦煌驱车穿越河西走廊,直奔青海省天骏县青海物探处2139 地震队南祁连—木里项目,一路上从低海拔地区到高海拔地区,高原缺氧,感觉呼吸有点困难,而且还伴有头痛,顺便看了一下汽车里的海拔表,显示数据为4200米。对于长期坚持在此勘探的青海物探人来说,恶劣的天气和艰苦的环境没有吓到他们,为了早日探明该地区地下石油储量,为青海物探人“争光”,青海物探处2139地震队干部职工们,战严寒,斗冰雪,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南祁连续写着“铁人精神”。下面就让我给大家讲一个在与该队师傅们促膝谈心过程中听到了一则感人故事。

那是2012年9月的一天,尽管才是晚秋,但高原的天气已经很冷,室外温度常在零度以下了,河水也结了薄冰。为了早日拿下测线上的钻井任务,2139地震队主管钻井工序的副队长陈培青带领着4台钻机冒着凛冽的寒风,向沟壑纵横、河流密布的施工测线区域挺进。当车队行至一条看似不深的小河流时,有一台钻机不小心掉进了齐腰深的水沟里,霎时,紧张的气氛在寒冷的空气中凝结。副队长陈培青从自己开的钻机车里跳下来,快步跑到陷车的小河旁,大声说道:“不要紧张,先看能否将陷到小河的钻机用其它车辆拖出来”。说时迟那时快,钻井班的师傅们不顾天气寒冷,拿钢丝绳的、拿拖车棒的,你一手、我一把的迅速将拖车与被陷钻机连接在一起,在陈培青的统一指挥下试图将深陷河沟的钻机拖至岸边。但由于钻机陷得太深,在试了几次后,陷入小河深处的钻机仍然无法拖出来。这时大家看到了令人震撼的一幕,只见陈培青不顾零下的温度,毅然决然的带头跳进结着薄冰的河水中,在场的钻井班师傅们被副队长陈培青的举动感动了,看着陈副队长勇敢的壮举,他们也相继跳进齐腰深的冰冷刺骨的河水中……

经过陈培青和钻井班师傅们“车拖人拉肩扛”的英勇拼搏,被陷钻机终于拖上岸,此时陈培青和钻井班的勇士们互相看了一下对方,身上穿的衣服和裤子已冻的结结实实,“直筒筒”,走路连腿都不能弯曲,就像电影大片中的“机器人”一般。忘却了寒冷的陈培青和钻井班同事们这才感到“有点冷了”,于是点燃篝火慢慢烘烤已被河水浸透的衣服,为了不耽误打井工作,陈培青和他的战友们穿着未全部烤干且“半湿半干”的衣服,迎着黄昏的余晖行进在为祖国“找油”的勘探路上.


    关注 青海物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