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熟悉而又陌生的疫病,咱懂吗?

 

近年来猪瘟的流行和发病特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流行形式从频发的大流行转变为周期性、波浪形的地区性、散发性流行,出现了所谓的非典型猪瘟、温和型猪瘟和无名高热综合征等。一旦发病,会在短时间内在猪群中迅速蔓延,因此防控工作必须引起养殖者高度重视。...

猪瘟防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CSFV)引起的一种猪的高度接触传染性和致死性病毒病,其特点是流行广泛、发病率、死亡率高,危害性大。猪瘟是威胁养猪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并逐渐成为制约猪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近年来,肉类的需求量不断增长,传统的农村散户养猪模式已逐渐转变为规模化养殖、集中喂养,一旦感染传染性疾病而没有及时控制,将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

1 存在的问题

1.1 免疫程序不合理

关于猪瘟病毒活疫苗的免疫程序和用法与用量,这是一个已探讨清楚但又长期未解决的问题,疫苗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书推荐不能完全适用于情况不同的猪场。众多研究表明:吮吸过免疫母猪初奶的仔猪,猪瘟母源抗体可维持到40日龄左右。仔猪过早免疫猪瘟活疫苗,母源抗体会严重干扰免疫力。因此猪场应当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如当仔猪携带的母源抗体水平较高时,不可进行猪瘟活疫苗免疫,也不可随意免疫其他疫苗。

1.2 免疫抑制

如前所述,猪瘟病毒能逃避宿主的免疫应答及造成免疫抑制现象。除此之外,当猪群存在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猪气喘病、猪流感、猪丙型肝炎等免疫抑制性疾病时,这些病原分别可以感染胸腺、脾细胞、T和B 淋巴细胞,破坏专职抗原提呈细胞,从而抑制抗原提呈或导致普遍性的免疫抑制。此外,变质饲料的喂养、猪场环境条件不佳等原因都可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导致免疫抑制。

1.3 隐性感染及先天感染存在

由于不同生猪个体存在差异,隐形和先天感染也较为常见。某些猪感染病毒后不会在临床上表现出来,因此不易被发现,极有可能作为普通猪销往市场,若将这种猪作为种猪,则为猪场留下了安全隐患。这种猪在进行免疫接种后并没有产生相应抗体,作为感染源,它将继续传染给母猪以及下一代。这种传播模式较为隐蔽,不易发现。

2 防控措施

2.1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是猪瘟防控的重要途径。猪场由于环境不同、免疫状况以及病源不同等因素,免疫程序不能使用同一标准。应该根据不同猪场的实际监测情况,判定所需要接种的疫苗种类,科学合理制定免疫程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实施。需要掌握的基本原则是:尽量延长两种不同疫苗的免疫间隔期,不要在母源抗体较高时对幼龄仔猪进行免疫,免疫后不随意投喂和注射不利于免疫的药物并保持良好的营养状况,尽量避免免疫干扰,力求获得较高的保护率。

2.2 实施病原与免疫监测

目前,人们已经初步能检测部分病原的存在和传染机理,持久的病原和免疫监测是减少猪瘟病毒发生的重要举措。它的实施过程包含以下方面:(1)样品采集和保存方法:样品采样时间应当选在接种疫苗四周后,这样做的目的是未来防止出现对疫苗弱毒的误判情况。采集后的样品需置于零下七十度的温度下冷冻以便于长期保存。(2)监测方法选择:通常情况下可以选择兔体交互免疫实验和荧光定量PCR等检测方法。若有必要,可以采用CSF 野毒分离与鉴定的方法。(3)抽样比例选择:种猪按照每半年百分之八左右的比例进行抽样监测,另外对于有死亡症状的母猪不定时抽样检查。对于仔猪,按照百分之十左右的比例抽样监测。

2.3 实行种猪群净化措施

带毒母猪可以垂直或水平传播猪瘟病毒,带毒种公猪也会传播猪瘟病毒,它即可水平传播猪瘟,又可通过配种或精液传播给母猪,并经母猪垂直感染仔猪,带毒仔猪又可继续水平或垂直传播猪瘟,这是造成猪瘟病毒持续感染以及猪瘟长期持续存在和散发流行恶性循环的主要根源。通过检测猪群感染记忆免疫情况,放弃感染种猪,结合监测、消毒等相应措施严格防控,逐渐净化猪群,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控制猪瘟的持续感染。

2.4 加强病原监测

病原监测是防止疫病发生的基础。现阶段,猪瘟病毒较往常已有明显不同,生猪发病形式以及症状也有所改变。加强病原的监测工作,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病毒的遗产和变异规律或特点,监控新病毒的变异和流行情况,为制定解决措施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也可促使相关部门对猪瘟病毒的了解和重视,从根本上防止猪瘟的持续传染。

2.5 发展规模化养殖

规模化养殖与散户喂养相比而言在猪场的生活环境、饲料的管理水平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规模化不是简单的养殖数量的规模化,还需要与之配套免疫、监测、卫生消毒、无害化处理等疫病防控方面的人员配备、规章制度以及设施设备等,有条件的猪场应尽量做到自繁自养,避免外来病原的感染,并对不同饲养阶段的猪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


    关注 强励豪养猪护理中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