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网红”能对接电视吗?

 

章丹丹周路“看传媒”研究室导读:日前,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发布《2016中国电商红人大数据报告》,预计20...

章丹丹 周路



“看传媒”研究室

导读:


日前,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发布《2016中国电商红人大数据报告》,预计2016年红人产业产值接近580亿元人民币,包括红人相关的商品销售额,营销收入以及其他环节收入。该数字远超2015年中国电影440亿元的票房金额。在“网红经济”的浪潮中,主流媒体应如何应对?电视能对接“网红”吗?能将其转变为有效资源吗?能将其引向健康的发展方向,放大正面能量吗。请看浙江卫视节目中心一线人员的思考。
“明星综艺节目”现疲软,



“素人节目”有望翻身?

2013年,《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等节目的成功,开启了明星真人秀的大片时代。明星开始在电视节目中大量出现,尤其是明星户外真人秀成为大热的电视节目模式。

2014年10月,浙江卫视的黑马《奔跑吧,兄弟》开始强势霸屏,最高破5的收视率让这档明星真人秀节目成为中国电视史上的重磅炸弹。2014年至今,明星真人秀几乎成了收视率的代名词。

随着电视开机率逐渐下降、网络大军蓬勃崛起、年轻观众严重流失,电视从业者也不得不被裹挟进以数据定成败的市场浪潮中。明星的高人气是收视率的基本保障,唯收视至上的市场环境,收视对赌协议的盛行,都导致2015年明星真人秀节目开始呈井喷式增长。



2015年第一季新增大型季播节目200档,明星户外真人秀占据80%,但其中大部分的收视不尽人意,有的只做了一季就草草收场。观众也在新鲜感过后出现了审美疲劳,对户外真人秀的要求越来越高。

广电总局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制约明星真人秀节目的播出,明确发出通知:综艺节目应避免过度明星化,摒弃“靠明星博收视”的错误认识,纠正单纯依赖明星的倾向,不能把节目变成拼明星和炫富的场所,不能助长高片酬、高成本的不良风气。虽然高价明星节目是否会因此淘汰很难定论,但寻找新的综艺节目收视宠儿,却是势在必行。

当“明星综艺节目”的高投入已经无法保证高产出,并在制作上受到种种限制后,曾经火爆一时的“素人节目”会重振旗鼓,取代明星在综艺节目中的地位吗?
“素人节目”:



主流媒体中的“网红经济”运作模式

虽说“网红经济”这两年才开始在市场上形成规模和体系,但它的运作模式早在电视等主流媒体中被运用。事实上,各种爆红的“素人节目”都具有“网红”的基因,只是在运用的过程中被刻意回避了。

1.中国好声音的选手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纯素人



《中国好声音》是一档优秀的素人音乐选秀类节目。它的成功除了专业的音乐元素外,明星导师和素人选手真性情的表达,以及细小环节的精致化呈现所体现出来的人性化的关怀,都造就了《中国好声音》独一无二的真人秀气场,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好声音的选手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纯素人。据工作人员透露,他们在前期都要经过严格的培训,以使他们的表达、表演能适应真人秀节目的需求,或突出个性、或凸显执着音乐的精神等。在经历几季之后,节目制作团队对选秀歌手的培训甚至已形成专业的体系。对节目组来说,如何培养选手的真人秀状态,是比寻找“好声音”更难,也更棘手的问题。



在台上短短几分钟的表达,要让观众记住,并喜欢这些选手,编导需要精准地抓住选手的特点,而这是建立在前期长时间的沟通交流上的。选手在台上的表述要尽可能集中放大自身的特点,在观众心中迅速建立标签,除了平台不同,这跟网络推手捧红“网红”的商业模式没有本质区别。

2.《爱情连连看》:一档纯粹的“网红”节目



本人从这档节目筹备初期,到节目正式收官,一直担任该节目责编。在筹备期,我们就深知,这档节目的生命力在于素人嘉宾真诚、真实的恋爱状态。在每个嘉宾真实的人生经历和个性背景下,把他们对爱情的憧憬和追求用对话和视频短片的方式呈现。嘉宾的表述不仅要真实可信,在起承转合,悬念铺设上,也要符合电视语言的要求,映射出观众的恋爱心态,从而吸引他们观看节目,在节目中品尝爱情百味。



但我们在海选了纯素人作为嘉宾,参加了前几期节目录制后,发现效果并不理想。对未接触过媒体的素人,要向他们传递镜头前的表达技巧,如何巧妙、自然地展示自己的个性非常难。而且每期节目录像,相对固定的50位女嘉宾,每期替换的4位男嘉宾,嘉宾的流动性非常大,我们也无法对他们进行深入培训。

在保证嘉宾的基本资料真实,并确实有寻找另一半的真实需求的基础上,《爱情连连看》50位相对固定的女嘉宾,实则都是各地网红推手公司或媒体公关公司等推荐的,接触过媒体的,形象谈吐佳的单身女性。在不违背真实的原则上,这很大程度保证了节目的精彩度,和录像的顺利进行。

既然,主流媒体已经部分利用了“网红”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那么他们如何将这种优势发挥到最大呢?
网络明星如何对接电视媒体

网络明星要进入主流媒体,首先要认识到,“网红经济”有其两面性。

网络上确实存在一些正面的“网红”,在不同领域为公众树立榜样,成为新时期的“榜样人物”,传播正能量,其草根性和亲切感使其比传统的先进人物有更好的效果;还有部分“网红”用娱乐化的方式,引起公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促进了社会问题的解决。这和主流媒体传达的价值观和社会引导作用是相符的。
但另一方面,“网络红人”反传统的张扬和表演,扭曲了公众的审美和价值观,尤其对年轻人的影响,令人担忧。其爆红后的巨大利益回报,助长了社会上急功近利、一夜暴富的思想,对我国传统道德标准带来巨大冲击 。

“网红”在节目中的运用,就要注意避免以上的负面作用,放大“网红”的正面能量。

在内容上,避免肤浅,和刻意地反传统。“网红”作为主角参与的节目,应带有一定知识性,“网红”模式的短期功利主义,容易使我们把知识的“有用性”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出现在电视节目中的“网红”应该颠覆受众刻板印象,尊重知识的权威性和有用性。另外,即使在表达另类新潮的观点时,也要尊重优良传统。

“网红”的存在本身,是社会多元化生活方式和观念表达的出口。多元化观念碰撞的节目内容,也将能充分发挥“网红”的优势。

在节目模式上,《欢乐喜剧人》带动了喜剧类节目的火爆,“网红”的娱乐化特性,将可以成为喜剧类节目的天然养分。另外如《我们十五个》等注重展现不同生活观念和方式碰撞的生活体验类节目;如《两代电力公司》等,展现观念交锋的辩论类节目;如《周六夜现场》这样的脱口秀和模仿秀节目等,都可成为“网红”尝试的节目类型。
网络节目极速发展,甚至开始倒逼电视的品质升级。用互联网思维创新节目,应该成为推新创新电视节目的有力举措。唯有突破性的创新,才能使电视永葆活力,有力回击电视行业被“唱衰”的论调。

来源:浙江卫视节目中心,章丹丹 周路,《“网红”参与电视节目可行性浅析》,原文载于《视听纵横》2016年第三期。

文编:张雪源

美编:师扬

责编:郑宇


    关注 看传媒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