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对你意味着什么? 写在校庆111周年

 

别让这所学校成为你人生的最高点。...



今天是复旦111岁的生日,

从走进复旦的第一天起,

也许每个人都会问“复旦于我而言意味着什么”,

也许是一副自由从容的风骨,

也许是一段念念不忘的深情,

也许是一份执着无用的情怀。

或者,

从下面三位校友身上,

你会找自己的定义。



严幼韵:
一份从容 一个传奇




严幼韵,1927年进入复旦大学就读商科,成为复旦首届女毕业生。



“上海名媛”也许并不是对严幼韵曾经的美丽容颜、奢华的生活,或者是外交官夫人光辉头衔的标注,而是她展露的一种风度,一种气质,一种面对任何际遇都不卑不亢的淡定从容。

严幼韵出生于富豪之家。祖父严信厚是李鸿章的幕僚,掌管长芦盐业并担任海关税务司。到了父亲严子均一代仍富贵不减。严家在上海的宅邸的院墙绵延静安寺一带的半个街区和地丰路(今南京西路乌鲁木齐北路)的整个街区,三层楼里住着80多口人。



严幼韵生于1905年,与复旦大学同龄,也是复旦首届女生。在举目皆壮丁的校园里,突然迎来一批的女学生,男生群里顿时炸了锅。在这群女生中间,又数严幼韵的回头率最高。
当时严家在南京路上开设绸缎庄,这位严家小姐走在校园里,衣衫式样永远最潮流,花色从来不重样,一入校就成了男生竞逐的对象,许多人每天候在校门,只为从人群中多看她一眼。

严幼韵不住校,每天有司机开私人轿车送她上学,车牌号为84号,英文是eighty-four,于是有好事者将此音译为“爱的花”(沪语),这个外号在上海滩社交界不胫而走,半个多世纪以后,仍有当年的仰慕者对此念念不忘。
严幼韵结过两次婚,第一任丈夫是马尼拉总领事杨光泩。这位杨领事对严幼韵系一见钟情,穷追猛打之下抱得美人归,两人一同度过了十余年光景,生下三个女儿,1942年马尼拉沦陷时,杨光泩被日本宪兵逮捕后遇害。
从前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严幼韵只得独力挑起生活,直到在美国遇到外交家顾维钧。1985年11 月14 日,顾维钧平静地离去了。严幼韵和顾维钧共同度过了25年的幸福生活。
严幼韵生活的一个信条是:乐观。不要纠结于往事,多花些时间思考如何创造更美好的未来。顾维钧走后,严幼韵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帮助自己的亲朋好友上,还在自己的故乡上海设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基金会。
2003年,98岁的严幼韵被确诊为癌症。然而,几个月后,在98岁的生日派对上,她穿着高跟鞋和自己的主治医生跳舞。
她是从上海滩的洋楼里走出来的鲜活传奇,她是美丽而又知性的大家闺秀,她是经历风雨始终不改初心的复旦之花——111岁的校友严幼韵。一城,一校,一人,成就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宏伟史诗。复旦以永不枯竭的精神滋养了无数的好儿女。校园里永远透着一股欣欣向荣的生机。伴随着、激励着更多的青年人去寻梦,去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传奇。

李达三:
拳拳深情 至仁为德




李达三,194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会计学系。



复旦大学邯郸校区有两幢著名的“夫妻楼”:李达三楼与叶耀珍楼,两幢教学楼比肩并立,似一对恋人隔着邯郸路含情相望。


而捐资兴建这两座楼的李达三和叶耀珍,事实上的确是一对感情甚笃的夫妻。
这一对夫妻与复旦都有着深厚的渊源。李达三先生毕业于复旦大学会计系,夫人叶耀珍早年就读于上海震旦大学。按历史渊源,复旦大学、震旦大学都由近代著名教育家马相伯先生创办。
1993年,李达三先生捐款在复旦大学校园内助建高10层,面积8000平方米的“李达三楼”。这使管理学院在当时拥有了全国一流的教学、科研与办公设施。此后于1998年,叶耀珍追随丈夫,也以个人名义捐款建造复旦大学学生文化活动中心,命名为“叶耀珍楼”。于是,这对“夫妻楼”成为邯郸路校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在复旦大学成立110周年,复旦管院恢复建院30周年之际,李达三先生携夫人叶耀珍女士共同捐款1.1亿元人民币,设立“李达三叶耀珍管理教育发展基金”。这是复旦大学有史以来收到的最大一笔校友捐款,而且一次性到账,用于支持管理学院的建设与发展。





自1945年从复旦会计系毕业到2015年,整整70年,岁月的年轮丈量着感情的厚度。都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如果一位校友和他的母校七十年情深义长、情比金坚,多年来守护着、支持着心中的至爱,这份深情足以感天动地。



李达三叶耀珍伉俪的复旦情缘:

1993年,李达三先生提议复旦大学恢复设立会计系,并捐款500万元支持母校兴建“李达三楼”。1995年4月,高10层、面积8000平方米的“李达三楼”正式落成投入使用,使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拥有了当时全国一流的教学、科研与办公设施。

1994年,李达三先生捐助100万元,作为管院教师的培训基金,让更多的青年教师有机会在国际学术舞台上交流、学习,将智慧的星火传递给莘莘学子。

1998年,李达三先生的夫人叶耀珍女士捐资300万元建造了复旦大学学生文化活动中心——叶耀珍楼。位于邯郸路两侧的“李达三楼”与“叶耀珍楼”相映成景,传为佳话。

2004年,李达三先生、叶耀珍女士为复旦光华楼建设捐资500万元,楼内的会客厅冠名为“李达三会议厅”。

2008年,李达三校友再一次慷慨捐赠800万元,用于李达三楼的翻新重建。

2009年,李达三校友捐赠600万元用于复旦相辉堂的保护修缮工程。

2013年,李达三校友捐赠港币100万元设立“复旦北碚校友基金”留本基金,基金的投资收益将用于支持复旦大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2013年,李达三校友捐赠50万元设立“复旦大学医学发展公益基金”之“李达三肝炎肝癌防治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从遗传学角度进行乙肝防治和防范癌变研究。

2015年,复旦管院迎来恢复建院三十周年。九十多高龄的李达三、叶耀珍伉俪再次捐款1.1亿元人民币,设立“李达三叶耀珍管理教育发展基金”,用于支持管理学院的建设发展,并作为给母校复旦大学一百一十周年最隆重的生日贺礼。

李岚清:
执着追求 恬淡生活




李岚清,195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工商管理系,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第一届国际顾问委员会名誉主席。



李岚清校友195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工商管理系,他表示,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的校训“几乎成了我一生的座右铭”。在和大学生交流的时候发现,有的学生连自己学校的校训都不知道。李岚清校友因此萌发了用篆刻这一传统艺术铭刊高校校训的念头,目的是唤醒校训文化,让高校师生理解、铭记和践行校训。

在复旦管院恢复建院30周年的时候,李岚清校友篆刻、绘画和书法展在复旦管院举行,吸引了众多师生参观。




在复旦管院恢复建院30周年“杰出校友讲座”中,李岚清校友说道:

校训我认为是重要的校园文化,我是复旦大学毕业的,刚才提到我们复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是《论语》上的,后面还有一句话‘仁在其中矣’,我可以向大家报告,但是我还没有完全做到,我还要努力,这是我终身的座右铭。一个人不论是学什么专业,这是我们知识的基础,然后也需要有一门专业。学问二字,一个是学,一个是问,我们要勤于思考,教训对我的成长和我的一生都有重要影响。



2003年我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一晃眼,现在已经成了“80后”的老头。退休了,工作担子卸下来,然而退休不等于生命的终结,还有很长的晚年。如果放弃,没有追求,一个人的精神生命也许就走到尽头了。不仅如此,还可能会很快的衰老,甚至带来一系列的病痛。因此退休的时候我就给自己规划了八个字的晚年生活——“健身,健脑,读书,研习”。



退休以后,我有充分的时间来研习我个人兴趣方面的东西。我从小爱好文艺,在小学和初中的阶段,暑假寒假回家基本是在私塾度过的,四书五经、古典文学、诗词、练习书法。

而人老以后了,像是得了一种求知的饥渴症,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问,什么都想知道。我看我夫人晒枕头的板子不错,就把它刻成了一块牌匾,上书“老童生书房”。这个学习的过程没有任何压力,感到很有趣,我就刻了一个印,“好学为乐”,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兴趣。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文化艺术因素能够大大提高国际交流的效果,我们要吸取世界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同时也要用别国听得懂的语言,向世界宣示我们的观点、诠释我们的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李岚清

写在复旦111岁生日这天,

祝复旦生日快乐,

也祝愿每位朋友都能寻找到“复旦之于我的意义”。


    关注 复旦管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