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吐槽《翻译官》,但吐槽太过就丢身份了

 

还是做好自己吧...



最近看到不少同学转发了那些吐槽《翻译官》的文章。

有的说,

哈哈哈,还好我没开始看。

有的说,

呵呵呵,从不看国产剧的飘过。

不管是哈哈哈,还是呵呵呵,我都能感受到大家转发时的心情。

毕竟,我看完这部剧,也是类似的心情。

但是,看到那么多人、那么卖力地吐槽一部有关翻译行业的电视剧,我个人还是有些忧虑的。

刚开始,我以为自己是圣母心泛滥——毕竟,这么一部连道具都乱七八糟的电视剧,有什么可同情的?

但是,我看到有些朋友也在朋友圈啊微博啊和我持有相似的观点:批评的声音太过了,甚至有点丢身份。

电视剧刚播出的时候,大家吐槽《翻译官》女主乔菲的简历有不少问题。那时吐槽得还颇为冷静。

但是只过了一天,批评声音就席卷了朋友圈。

道具有问题。

表演有问题。

编剧有问题。

……

是的,这部剧到处都是问题。

这的确是一部不值得花时间看的国产剧。

但是,很多声音并不只是批评电视剧了,而是直接搞个人攻击了。

比如,有人在批评时用到“智商”这样的词。

跟风批评者无数,许多人开始为了批评而批评。

我当然不是想给这部剧洗白,这部剧确实挺失败的。

但我想问两个问题:

1. 女主的设定是上外法语系硕士毕业生,如果这部剧在口碑上失败了,上外法语系的形象会大跌吗?

2. 这部剧失败了,会让高翻、上外的形象大跌吗?

依我看,不至于。

甚至可以说,这类推断太奇怪。

影视剧本身带着极强的虚构色彩,一部揭露社会黑暗的电影不至于毁了一座城市的声誉,一部电视剧也不至于毁了一所大学的声誉。

何况,这部剧的主题至少还是昂扬向上的。

何况,一般人都是把这部剧当作娱乐剧看。看一看,笑一笑,也就算了。

当然,会有人反驳:

难道我们要自降逼格?适应这种国产剧?

我不是这个意思。

我的意思是,一部娱乐剧的定位是获得更多的市场,没想过推动社会发展,没想过促进行业进步。我们不必给予它太对期待。

如果要看质量高的国产影视剧,我们可以找找以前的,看看国外的。

那么,我们没必要动辄使用“智商”之类的词汇去批评这部剧。

不值当。

一不小心,反而让人觉得上外人的心胸太狭窄,连一部电视剧也不放过。

让人觉得,以上外为创作背景,还得罪了谁了。

让人觉得,上外人太斤斤计较,太拔刀相向,太缺少良好的公关能力。

已经不止一位朋友用了“得了便宜还卖乖”这样的语汇来评价上外人的吐槽。这其中的意思不言自明。

先不说这件事了,我想到另外一件事。

当初陈忠实的《白鹿原》被搬上大荧幕后,差评无数。

我至今记得,那时我从电影院出来,边走边默念:拍坏了,拍坏了。

但后来读芦苇的书,读相关报道,我才得知陈忠实当时对电影的反应。

芦苇说,王全安执导的《白鹿原》刚拍完的时候,自己就和陈忠实谈过一回,“我说‘忠实啊,这个电影真对不起你,对不起小说。’”

当时陈忠实只是苦笑。“他对人总是非常宽容,很厚道,只说好话。没有那种小知识分子的自恋情结,只有农民的直爽和坦诚,非常顾及别人的自尊心。”

摘自《北京日报》(作者 陈涛)



我个人做不到这样,我遇到事也会有暴脾气。但是我常想着,陈忠实的这种品格很难得。

反观《翻译官》事件,这部电视剧尚未给上外、高翻、法语系带来任何负面影响,但是,来自学生(毕业或未毕业)的反应却有点让人震惊,甚至让人恐惧。

试问,除了过度的吐槽,我们应该关注的到底是什么?

以下仅是我个人观点,权当分享,无意好为人师。

1. 对于突发事件的回应,上外师生需要把握好度。

如今每个人都能搞个平台,都能说说话,打打岔,这是好事。

公众号的营销性质实在是太强了,有时你觉得自己在做一件好事,但是在别人眼里,你在推广自己。自媒体差不多都是营销号,只不过是你把商业这块做得明显,还是不明显。

学校内外有很多公众号,微博什么的就更多了。但是我们需要珍惜我们的话语权,善待我们的话语权,不能为了搞个大新闻,把脏话黑话一起用,不能过于借势营销。(这篇文章本身也摆脱不了借势营销的嫌疑)

之前,有人诬陷上外专四漏题,当时有学弟/妹很及时地发了一篇文章,名叫《是时候为我外撕一发了》。这是一篇不错的回应,文章语言有点糙,但是道理都对。

现在上外校友的回应反倒是显得过于仓促,过于急躁,别人还没开骂,我们自己倒是先自黑,然后开始黑别人。

犯不上。这么着急,太丢身份了。

现在有人因为《翻译官》这部剧,指责上外法语口译教得差吗?有吗?

并没有。

2. 以翻译为话题的作品(书、影视剧)那么少,这该怎么办?

如果除了《小兵张嘎》之外,你能再想到五部关于翻译的作品,那我算服了你。

民众对翻译官是什么印象?

有歌为证:瞄了一个准,打死了翻译官呐,他两腿一伸就见了西天呐哎咳哟~

十年前我就想做与文字相关的事情,后来本科去了上外英院,读翻译专业,很多玩伴开玩笑说:

嗨,不错啊,当翻译了,小心别挨子弹啊。

这是真事。我不知道大家遇到过没有。

上面自然是朋友的玩笑话,没谁会挨子弹。但是说严肃点,我们看过以律师为主角的作品,看过以广告从业者、甚至盗墓者为主角的作品,但是竟然没有一部拿得出手的以翻译从业者为主角的作品。

这是件挺悲伤的事情。

虽然我们有那么多的翻译家,有那么多的优秀译员,但时文学、影视剧创作没怎么重视过翻译这个行业。

《翻译官》这部剧显然是不达标的,那我们是否可以思考思考,怎么把以翻译从业者为主角、以翻译产业为话题的作品搞好?

我们很多人都熟悉翻译,有的以翻译为职业,接触到的也都是第一手的资料,这是创作的宝贵素材。

与其吐槽,不如慢慢行动起来,写一点东西。如果有朋友拍电影、导话剧,我们不妨贡献些好点子,尝试把与翻译有关的作品做好一些。

我身边就有不少前辈,一生可谓坎坷,但是从未一日不牵挂翻译。

不是每个人都有创作的天分,但是我们都可以成为作品里的一个小人物。

3. 上外学子有什么好虚的。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作为全国数一数二的语言类院校,上外自然树大招风。但是即便背过黑锅,即便是委屈过,现在也没必要遇到稍微负面的事情就群起而攻之。

名誉受到侵犯时,应当全力回击。但像《翻译官》这样的电视剧,不痛不痒地把上外作为女主母校,把高翻学院当作故事背景,实在不至于侵犯哪个人的名誉。

是我们太玻璃心了吧?

一部剧而已,它不会辱没谁的尊严,也不会破坏谁的形象,犯不着大动干戈。

再说,上外学子有什么好虚的。

走上工作岗位的各位,比电视剧里的人物更能代表上外形象,比他们更励志。

现在倒是给人这样一种错觉:上外就像是一只骆驼,任何稻草都能压垮它。

但是作为沪上第一语言类院校,我们显然不是这样瘦弱的骆驼。

后记:

啰啰嗦嗦说这么多,无非是想说,没必要把《翻译官》踩到泥土里,也没必要借《翻译官》秀优越感。一时吐槽倒是爽,但是却很丢形象。做好自己,以后才能给母校长脸。

又及:本文与创业没什么关系,发在本公众号上仅图方便,也仅代表我个人立场。欢迎在留言板留言、交流,不要动气。

往日的广告就不往这放了,考研的同学可以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昨天的《经济学人》译文。

关注胡学长团队的
微信公众号 MTI_China


    关注 高翻考研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