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站“回家买票钱不够”向你借钱的,是骗子吗?

 

李晨,西安人,军事学博士,上海大学老师。著有《人情练达的学问》。  致力于情感、处世、心理的研究与训练,...



李晨,西安人,军事学博士,上海大学老师。著有《人情练达的学问》。

致力于情感、处世、心理的研究与训练,让学生成为情感与处世高手!成就事业、快乐生活!

微信公众号:上大李晨(sdlc2011)。

关注后回复“目录”可看到所有文章目录与代码。回复文章前面的3位数字代码可看到全文。

经常有学生问:在火车站、地铁站、机场等地遇到以“回家买票钱不够”为理由借钱的,是骗子吗?

还有的学生会问,已经借钱给对方了,对方还留了手机号码,会被骗吗?(这是肯定的,因为稍后学生就会说手机联系不上了,但是又会问,难道不能帮助陌生人吗?)

实例

今天正好在上海虹桥火车站遇到了一个。

女,28岁左右,155cm左右,齐耳短发,椭圆形大脸庞,体型微胖,穿着比较干净整齐,斜跨一个小包,从手与皮肤上看有曾经从事体力劳动的痕迹,讲普通话带北方尾音,貌似忠厚但有一对“贼眉”(细长而轻佻,让其他忠厚的部分有了貌似的效果)。

开口是“问一下”(这样人会让人以为是问路,更容易把人截下来),我以为是问路的,就停下来。接着她盯着我(这是要用眼神把我罩住,不让我分神起疑。但这反而引起了我的疑心:问个路,为什么这么“直勾勾”有很强控制感的眼神?这完全是走江湖的眼神。江湖黒话把眼睛叫“招子”,就是这个用意,眼睛是招揽买卖的利器),用较快的语速(这样会显得比较“着急”或“急切”),较重的语音(这样会显得比较“老实可靠”)说“我买票钱不够了,还差13块钱。”我一听要钱,转身就走。走出几步后回头观察了一下,发现该选手丝毫没有正常人被粗暴拒绝后的尴尬、羞愧与愤怒,而是背向我的方向站着,眼睛四处扫着。这就基本可以判断是骗子了。

喜欢被骗的心理机制

关于这类街头骗术,媒体揭露的很多了,但为什么还会有人被骗?

回答这个问题先要从什么人会被骗讲起。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不能获得足够外部关注”的人被骗的概率最大。

每个人都需要心理兴奋,心理兴奋的来源一是物质收益,二是精神收益,三是自我制造。前二个是能使人受益的正向的心理兴奋,会与主流的文化、观念、舆论和社会标准相结合,而从心理兴奋升华为快乐。这二者可以互补但不能相互替代。其中精神收益的主要来源是外部关注。比如外部的普遍认可,是良好的人际交往中的关键人物,出色的成就获得的他人羡慕,舞台表演获得的掌声喝彩,等等。

第三个是在前两个无法获得或获得较少的情况下,尤其是在精神收益获得较少的情况下(因为只有工作,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收入,就可以有物质收益的心理兴奋。但是同等收入条件下的人的精神状态可以差异很大,原因就是精神收益的差别),心理、精神与情感缺乏支撑,迫切需要心理兴奋但又无法获得,因此只能通过“自己折腾自己”来自我制造心理兴奋。但是由于这种心理兴奋是自我制造的,并没有真正收益,因此得不到主流文化、观念、舆论和社会标准的认可与支持,而只能停留在心理兴奋层面,形成不了快乐。但是人又是需要快乐的,而这种快乐又得不到,所以就会经常反复的“自己折腾自己”来制造心理兴奋,以起到实际上并不可能起到的替代作用。

“不能获得足够外部关注”的人,就会缺乏精神收益与相应的心理兴奋及相应的快乐。因此一直处于“强自我兴奋”、“缺外部精神收益”、“不快乐”、“强烈渴望获得快乐”的心理与思维状态中。而由于在正常环境中快乐一直不可得,就会形成越来越大的心理势能与压力。

这种情况下,如果遇到文章一开始介绍的骗子,就成了一个爆发点。骗子杜撰的窘迫与困难,仿佛使你有一种“救世主”般的存在感。骗子在大庭广众下“只”找到你并用“直勾勾”的眼神盯住你,会让你感受到一种极大的外部关注。骗子装出的“可怜兮兮”会极大的迎合你由于极少做好事而极缺的将心理兴奋升华为快乐的“主流文化、观念、舆论和社会标准”的认可与支持。这种骗子提供的,且在你的生活空间里最为强烈的心理兴奋,会一下使长期积蓄的心理势能与压力爆发,而根本无视理性的思维与判断(这也就是为什么往往“事后”明白的原因,因为“当时”根本不想明白)。

因此,从这个角度讲,重要的不是骗子要骗,而是你“想”给。因此被骗过的同学也不要纠结,其实是花钱买了骗子的一次服务。

现在媒体经常报道的老人被电信诈骗的案例也符合这种心理机制。退休多年的老人,及其缺乏外部关注,被骗子一下带入到一种极度心理兴奋的状态中,就完全无视理性判断甚至是警察的当面阻止。

怎么办?

那怎么办呢?光明白事理是不够的,还是要从心理上解决――获得外部关注,练思维、练谈吐、练表演、练领导力,都是办法,但太慢,最快的是帮人忙。马上就可以获得他人的感谢与赞扬,以及随之而来的回报。有了这个获得外部关注的突破,其他的再跟上,就不再需要用“被骗”来满足心理兴奋的需求了。

也许会有同学说,我不是缺乏关注,就是想帮人。其实有个简单的判断标准,就是如文章开始介绍的,一听到钱转身就走,如果对方出现“尴尬、羞愧与愤怒”的表情,就转回去给钱好了。但是这基本是不可能出现的。

还可以理性的想一想,如果你买票时钱不够,会这样做、这样说,脸上是这般表情吗?

联系
知乎:上大李晨

微博:上大李晨

邮箱:willtosay@163.com
处世与心理,参看:

《人情练达的学问》


    关注 上大李晨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