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之笑之|独步古今的八大山人
北风岁已晏,秋水人何方?...
微信ID:wrhzzs『与你同行|文人画』

八大山人
1626—1705(约)
国破家亡,他隐姓埋名,遁迹空门,孤寂郁愤,他执笔泼墨寄情山水,独辟蹊径,他前承古人,后启来者。八大山人,中国文人画史上一道不可逾越的高峰,他的大写意花鸟独步古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位亦僧亦道、亦画亦诗的艺术大师。1626—1705(约)
视频时长10分35秒
八大山人,本名朱耷,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的第九世孙。朱耷生长在宗室家庭,祖辈、父辈都是修养深厚的书画家。他少年时就聪慧过人。在家庭的影响下,受过良好的文学、艺术的熏陶,八岁能作诗,十一岁能画青绿山水,还能悬腕行书。

八大山人
莲花鱼乐图
莲花鱼乐图
少年时的朱耷满腔热血,一心想通过科举考试,用自己的真才实学报效国家。然而,明朝的《国典》规定,明宗室子孙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为了参加科举考试,朱耷放弃了爵位,以布衣身份应试,在大约十五岁那年便考取了秀才,正当朱耷满怀信心参加下一轮考试时,明王朝迎来了灭顶之灾。1644年,明亡,不久父亲去世,贵族生活在他19岁这一年戛然而止。朱耷还没有真正展示他的治世才学,明朝这座大厦就就轰然倒塌了。明朝灭亡那一年,不幸接二连三地朝着朱耷袭来。这一年,朱耷的父亲病逝,随后他的妻儿也相继离世。

八大山人
墨兰
作为朱家后人,朱耷这个末路王朝的子孙随时都有着被杀头的危险。为了躲避灭顶之灾,朱耷隐姓埋名,远逃江西奉新县山中藏身。就这样躲了三年,朱耷眼看着大明王朝大势已去,复国无望,于清顺治五年,在奉新县耕香庵落发为僧。到了三十六岁那年,朱耷又弃僧入道,在南昌创建了青云谱道院,并在此隐居,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从而得以专心从事书画创作,这段时期也正是八大山人朱耷后来取得非凡书画造诣的一个关键时期。由于在书画创作上高深造诣,使得八大山人的名号不胫而走。可是人一出名,麻烦也就来了。八大山人五十三岁时,临川县令胡亦堂闻朱耷大名,将其召入府中,想诱使他为清王朝效力。但他仍一心忠心于明室,于是整日佯装疯癫,一会儿大笑,一会儿又大哭。一天傍晚,他突然撕裂自己的道袍,投入火中烧毁,独自走回了南昌。哭之笑之称八大
白眼朝天叹故国

八大山人
双禽
八大有一首题画诗说:“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八大的画古怪,气氛冷漠,大多数是隐喻画,主要传达一种心绪。这种心绪隐喻画与有所指的政治隐喻画有所不同,它更富有美学意义。八大将中国绘画美学中重写神、重写意、重文学趣味的传统发挥到了极限,使隐喻画真正成为中国一个新的画种。 后来“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评价八大的艺术时发出了“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的感慨,实在是中肯之极。墨点无多泪点多
山河仍是旧山河

八大山人
孤禽图

八大山人
孤禽图

八大山人
山水
他画的山石也不像平常画家画那个样子,浑浑圆圆,上大下小,头重脚轻,他想搁在哪里就在哪里,也不管它是不是稳当,立不立得住。他画的树,老干枯枝,仅仅几个杈椰,几片树叶,在森林中几万棵树也挑不出这样一颗树来。他画的风景、山、光秃秃的树,东倒西歪,荒荒凉凉,果真有这么个地方,我想谁也不肯到这里来安家落户。
八大山人从明王爷成为遗民,承受国亡家破之痛,先后沦为僧道,其“哭之、笑之”的人品和画品成为发人深思的画坛传奇。爱国、爱乡的八大山人,对清初的残暴疾恶如仇,终身苦守不阿,人品至上,成为后世为人的风范。跨越时空的八大山人书画艺术,释放出巨大艺术能量,辐射璀璨的艺术之光。

八大山人
游鱼图

八大山人
瓶花|猫

八大山人
静观图

八大山人
鹿观图

八大山人
松鹿图
松鹿图

八大山人
墨鹅图
北风岁已晏,秋水人何方?
- 八大山人 -
-END-

延|伸|阅|读
▼
安晚册
▏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
痛心篇 ▏启功
明月前身|大师吴昌硕
宋代文人怎样生活
从宋画中飞出的珍禽
读一次《枯树赋》,流一次泪。
雨过天晴云破处 这般颜色做将来
清气都归笔底来|傅山《集古梅花诗》
凭云升降,从风飘零。|成亲王《雪赋》
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苏轼《前赤壁赋》

编辑|出品
文人画刊
_____
▍投稿邮箱
wenrenhua@163.com

长按上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我在这里等你|每天喜悦相见

关注 文人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