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温热篇第二段

 

定期更新内容,关注中兽医2.盖伤寒之邪流连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

定期更新内容,关注中兽医



2.盖伤寒之邪流连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和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则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1.“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这里有个疑问就是“温邪上受,逆传心包”,“还是温邪上受,易传心包”。逆与易字音相似,这篇又是划船时叶天士口述,顾景文记录的因此有可能是“易”而不是“逆”,从临床看也确实易传心包。所以这个“逆”我更认为他是着重词。下文似乎也并没有直接提出顺传到那。仅是从卫传气,传营。没有明确说顺传至哪里,仅用若XX。

2.伤寒论中所述的太阳温病是:“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而太阳病提纲是“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温病就应该是“脉浮,头项强痛不恶寒,发热而渴”。这个实际上说的是石膏证,脉浮,病在表(一些伤寒学家认为,脉浮主热,与后世李时珍的脉浮主表不同),但里有热,并且里热较重,因此才会发热而渴,并且不恶寒,发热而渴是胃中津亏的表现,不能上承与口,因此口渴,略干,热耗津所致。这个脉应是脉浮但重按有力,且数。是以里热为主,所以太阳温病与温病卫分证不是一回事,太阳温病与温病气分证吻合类似麻杏石甘汤证。而越婢汤,麻杏石甘汤都是透发里热的方剂,只是外有寒而里有热,里热重于表寒,因此热重寒轻多不恶寒(热重寒轻,这寒其实是指恶寒抖颤而言,是郁或闭所致。里热重与外界温差较大既可以出现恶寒表现,但恶寒表现不能反推表有寒。)。温病中能否使用麻黄主要要看麻黄用量及配药,一般真有表寒闭阻,必须使用麻黄,比如冬季犬瘟热初起,就经常能见到表寒闭阻,这个时候用麻黄就非常合适,麻黄用量一般不超过三克,就有效果,与方剂中的其他发散药物同用开表闭散寒效果很好,比如银翘散中去薄荷换麻黄,薄荷发散力小于麻黄,小剂量使用主要是轻清头目之热,但与寒凉药物同用易伤脾胃。

3.伤寒病在表,使表郁或表闭,阳气不能外透,是由热轻寒重向热重寒轻转变,因此由恶寒至不恶寒。郁久化热,化热则腠理开,邪由表入里。温邪其性温,使腠理开,即可入里,从热入里的速度看温邪入里快,但要说明的是寒邪本身不会化热,是在里的郁热化寒所致。

4.病在肺卫,用辛凉轻剂,而此篇未给出辛凉轻剂方剂,从叶天士的几部医案来看,再结合吴鞠通《温病条辨》和俞根初《通俗伤寒论》看,辛凉轻剂的药物,无非是桑叶,菊花,竹叶,淡豆豉一类,吴鞠通给出的是桑菊饮,俞根初给的是葱豉汤,(目前我没做葱白入药后,煎煮汤药是否会造成狗中毒,仅看蒲辅周先生用蜂蜜拌葱饲喂狗,而狗没有中毒。且葱豉汤中葱白量并不高。有待进一步验证。)均是轻清宣扬的药物,挟风加入薄荷,薄荷辛凉宣肺,醒脾提神,一般用量1-3克足以。牛蒡子从宠物临床看,牛蒡子有对下颌淋巴结消肿的作用,因此牛蒡子具有辛凉疏风,清热消肿的作用。挟湿加入滑石,或六一散均可。目前鲜芦根很少能买到,鲜芦根清热生津利水,具有透散作用因此能透热亦可顾津,而干芦根清热之力明显,而生津利水作用及透散力较差。临床可以考虑用绿豆甘蔗代替芦根,绿豆不可久煎。

5.治热不能都用苦寒折热法,苦寒折热最易损伤中焦脾胃之气,最易造成气机郁遏,需要给热邪出路,通畅气机少佐清热,邪就可去。对于湿热利湿是必要的,但不能太过,我经验是去湿热其药物可以多样,但用量需要减少。不能依仗一两味祛湿药物重用,这样会伤津助热。在祛湿药物中加入一两味活血药能帮助湿邪外透。

见发热就直接用苦寒折热,用一些清热解毒药物往往热不能退而反伤正气。


    关注 中兽医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