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哭了!这一锅煮了三十二年的古早味卤大肠,没吃过的人怎么在深夜里谈人生?

 

你和这锅卤大肠比,年纪谁更大?...





时间变换就像历经了一场战乱

巷弄消失,摊贩四散。

旧时多少味道,你从此再也无法尝到。

虽然在岁月更迭中,很多传统味道已消失在人烟,但是总有人,默默的坚持着,用最传统的手工技艺,守着这一份让人潸然的古早味。

今天云儿找寻的手艺人,就隐于这闹市之中。

午后时分的东菜市场十分热闹,不常下厨的人可能很少能感受到这么浓厚的市井气息。
陈叔
陈叔在市场里小有名气,在路口随便一问,就有人能在人头攒动的市场里指出了陈叔。


▲陈叔的摊子
陈叔的卤大肠吸引过很多媒体的采访,也有很多食客热情地在网上推荐他家的卤大肠。因此,对于云儿的到来,他习以为常。

“我从退伍那年开始做卤大肠,到今年,整整32年了”

对于很多古早味的料理,年限成了评判是否正宗的标准。32年太长,长到也许屏幕前的你诞生于这个世界还未够32年。

能延续32年的味道,不仅仅是陈叔自己的坚持,也是食客们的一种依赖。
陈叔的摊子只煮一锅的卤大肠。

虽然只有一锅,但是内容还是大有讲究的。



大肠头和大肠尾,肉质饱满,咸香弹脆。



大肠中段是我们比较常见的,比较薄,更Q一些。



脆肠可能更少见一点,口感如其名,脆!

“不是祖传,也没有人教,都是我自己试出来的”
退伍后的陈叔,决定了做卤大肠后,自己不断的摸索尝试,才有今天这个被争相抢购的老味道。

无须祖传秘方,32年的沉淀里,陈叔的卤大肠最有资格被称之为正宗古早味。

每日透早起来采买,和老婆两人开始大肠的清洗。一直要忙活到下午三点多钟,赶在夕阳沉落前把摊子推到菜市场里。

“来,你自己夹,自己挑”

对于初次来购买的顾客,陈叔热情地让客人自己挑选,不时翻动锅里的大肠,以便食客找到适合的分量。

至于为什么要让客人自己挑,陈叔说,斤两说出来也夹不准嘛。

这个自助购物的习惯大概已经持续很多年了。





采访的过程中,不断有老顾客停在摊位前,熟练地拿起夹子,在锅中翻找,挑中满意的分量后,陈叔快速的剪碎大肠,称重,询问客人加不加辣酱或者蒜蓉。

都是老顾客在买,他们都说这是正宗古早味

如同大部分手艺人一样,陈叔无论刮风下雨,都会出来摆摊,很少有不出摊的情况。

每天下午三点多钟出摊,五点左右下班高峰期是生意最好的时候,等到傍晚六七点就基本卖完了。陈叔绝对不会卖隔夜的大肠给顾客,每一天都是现做现卖。

也有酒馆酒楼来进货,可是手工制作程序繁琐费时,忙不过来,就不供应了,想吃的话,还是得赶早到陈叔的摊位买。



时间逼近下班高峰期,陈叔的摊位前聚集了一个又一个前来购买卤大肠的顾客。

对于我们询问是否会将手艺传给女儿时,陈叔是这样回答的:

“不要了,太辛苦了。洗大肠费时又费劲,不想她受这个苦了”

摊位前的人越聚越多,锅边的夹子已经不够顾客分了,大家焦急又耐心的等待着。我们的卤大肠之旅只能到此结束了。

陈叔知道云儿是来寻访传统手艺人,就把同在东菜市场里的另一位老手艺人引荐给我们。
孟阿姨
在陈叔的指引下,我们在市场的一角找到了孟阿姨。

孟阿姨的摊位比较不显眼,一张矮矮的小方桌,摆满了她亲手制作的老味道。
▲孟阿姨的摊子


孟阿姨热情的给我们介绍她桌上的手作美食。

我在[/b]这个市场也十几年了,最早从元宵圆开始卖的”

孟阿姨十几年前开始,在市场里摆卖自己手作的元宵圆,元宵圆平日里需求量不大,手巧的阿姨就做了其他自己擅长的小食,每天下午三点多来赶市场里的晚集。

小桌上,最让我双眼放光,口水飞流的,就是大家小时候都吃过的——麦豆!



豌豆做成的麦豆,软绵咸香,小时候多少白米粥是配着这个吃下去了。

撒上胡椒或者五香粉食用也是一种特别的吃法。

拿它下酒也别有一番滋味。

除了麦豆,孟阿姨还做了炒蚬,甜豆腐干、萝卜干和咸鸭蛋等家常小菜。








当我们提出要给孟阿姨拍一张人物肖像时,阿姨害羞的说。

“我不上相,你们拍吃的就好啦”

然后阿姨抱着手头上理着的货,小碎步跑远了。

等阿姨再跑回来的时候,手里抱着一包咸鸭蛋,轻轻的倒进卖空了的铁盒里,继续等待下一个顾客。


夜幕降临的市场
忙碌的一天的手艺人们
得到了最好的回报——售空。
这些被买回家中的食物
这些被坚持的古早味道
就像是海边的灯塔,
指引着我们疲惫返航时归家的方向。
东菜市古早味


营业时间:下午三点半左右

地址:泉州市鲤城区东街第三巷东菜市场口
手作·故事  Vol.3
舌尖上的泉州出品
—— 往 期 回 顾 ——
Vol.1| 每天限量200份,南俊巷这位家喻户晓的阿姨,你买过她的单吗?

Vol.2| 泉州这两家不起眼的街边小摊竟暗藏美味!人均10元,来晚就没啦!


    关注 舌尖上的泉州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