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套路里的“直男”好友给我的自我认知框架

 

有一个人见证了我职业探索的全过程,看似吊儿郎当的小伙伴用他的积累给了我多方位的指导,也陪我走过焦虑、期待和欣喜。...



如果说前辈们提供的是机会,那帮我抓住机会的,其实是个学弟。看到文章标题,倘若你同时认识我们,一定可以快速定位到他,毕竟,拼了老命用“直男”这个词儿给自己贴标签的人,并不多见。

首先插播下“直男”的来历,大概是因为Z同学(自认)太会穿着打扮,远非清华典型理工男所能理解,那独具一格的花棉袄小西装及其对外貌的专注,让无数的人产生怀疑,从而产生他持续不断的自我论证,“直男”也成为他的代名词。

我和Z同学认识,是在2013年清华大学十佳紫荆志愿者答辩,当时我正忙着和另一个Z同学谈笑风生,并没有太多注意到他,只知道他是电子系9字班的本科生,即将留校读研。我至今不知道我们是怎么慢慢熟悉的,只是发现他常常出现在各种社交场合,乐此不疲地加着各种人的微信,大概可以算是个“交际花”吧。

两个月前,我一直他是要去华为做硬件工程师的,直到他高调地宣布要放弃北京户口投身金融圈。正如昨天文章中讲的第二个故事,当我被源码的师兄问了一堆问题一脸茫然的时候,我把内心的波涛汹涌当段子讲给他听。

当时,“直男”激动坏了:我们就是FA啊!那时候我才知道,他口中的金融圈,是指华兴资本,在国内市场炙手可热。由此,就开始了“直男”指导我找工作的过程。

“直男”并没有面试过VC,但有一份小型FA的实习,校招拿到的又是TOP FA的offer,对于投资圈并不陌生,他给我的帮助不少,当然建议有靠谱的和不靠谱的。

当时,我刚在源码的面试碰了壁,老同学的机构又在终面被财务问题问的摸不着头脑,一度觉得自己只能灰溜溜跑回互联网。“直男”给我出了个主意:你去找清科出的投资机构排名,前50家到他们官网上找邮箱海投,以你的简历基本都可以混个一面拿张名片回来。

实践证明,海投的建议糟糕透了,正如之前一篇推送所说,VC基本都是通过猎头招人,官网上的招聘邮箱,是否有人真的会查收都不知道,空收了一堆挫败感。

然而,这段海投的体验的确让我用忙碌填补了焦虑的时光,同时对这些机构的概况及既往投资的项目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不至于太外行。

如标题所讲,“直男”是活在套路里的人,在他的心里有无数的套路(他自称为“框架”的东西),这些套路小到指导待人接物,大到指导个人信息整理,他自有一套理论,并自信“这适用于我们行业”。

在老牌VC的面试开始之前,我第一家去的是以太资本,创始人是华兴出来的,和“直男”算是一派,所以找了个周末去听他讲故事,那是我第一次认真听“直男”讲话,从FA的工作模式到不同FA的风格如数家珍,囫囵吞枣后,我也能大概讲一讲。

在知识普及之后,“直男”说,“周老师,我要送你一个框架,你就按这个框架给他们讲,不仅适用于FA,也适用于所有的VC。”

他的框架只有三个点:产品经验及行业背景;心理学背景;成就伙伴的动机。

我不得不承认,他说的这三点的确符合我的背景,当然,对于个人细节我了解得要比他深入得多。然而,如果他觉得这三点会是我在投资行业核心的竞争力,为什么不仔细琢磨一下呢?由此,我慢慢形成了面试过程中关于个人经历的介绍体系,从纯粹的产品思维中解脱了出来。

在此,我将这部分内容分享出来,一方面,表达对“直男”的感谢,另一方面,也间接回答很多小伙伴问的,为什么你想做VC,为什么你觉得自己适合做VC(至少在当前这个阶段觉得适合)。

1. 产品经验及行业背景

我学了七年计算机,最终并没有按部就班的成为一名软件工程师,和职业相关的实践都是围绕产品经理这个岗位展开的。

硕士期间,在有道词典的实习长达一年,恰逢有道面临盈利压力的时间点。前半年,我在专心做着在线翻译的改版,安卓词典的可用性研究,熟悉基本的用户产品的思路,有理有据做设计。年中,有道整体面临盈利压力,有道词典作为有道唯一一个成熟阶段(当时的有道云笔记,惠惠购物都还在成长阶段)的产品,肩负了盈利的压力,我看到了一个用户量3亿的工具型产品的转型。

那时候的在线教育才刚刚起步,我和当时的mentor一起调研着在线教育的市场,研究在线教育的潜在机会,并有了一些阶段性的输出。后来有道出来好大一批人去了现在的猿题库,估计这也是一个诱因吧。

硕士毕业之后,我加入阿里巴巴集团,担任大数据业务相关的商业产品经理。当阿里巴巴每年的GMV以一个超预期的速度增长,我们看到了在流量日益昂贵的情况下,增加流量入口的尝试和让流量更具效率的追求。

一方面,阿里的战略代表了电商领域的发展方向,比如最近提的比较多的消费升级,农村电商,海淘,内容导购,媒体矩阵,一些垂直领域的电商企业无不符合这些规律。另一方面,阿里在电商大数据方面的积累,也让流量更高效成为一种可能,由此,我看到了在战略大客户模式下阿里集团和品牌巨头之间的商业交换。

如果说用户产品的经验让我知道如何更好地服务终端用户,商业产品的经验则让我更好地了解了所谓用户需求和商业交换之间的平衡是怎么一回事。

因此,只要是产品层面的事情,我大概不会太外行。我知道优秀的产品是什么样,知道优秀的产品团队是什么样,加上对于电商、大数据、在线教育的行业理解,是VC所需要的竞争力。

2. 心理学背景

大概也是后来才发现,清华本硕的理工科背景并不难,一线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历也不难,难的可能是前两者加上一个擅长社交的沟通状态,尤其是对人性及团队的把握。

我大二的时候接触心理咨询,距离大四开始的专业学习及实践督导,其实也有五六年的时间了。从最开始的李家杰珍惜生命大学生热线,到后来短程长程的团体心理辅导实践,一路学习、实践、反馈、督导,至今虽谈不上专业,也称的上可以独当一面。

心理学对我的影响很多,其中的一些已经内化成我性格的一部分,给我带来的影响很多:

例如,我可以很快感知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可以建立联系及基本信任;

例如,我可以比别人更擅长了解一个人的想法,可以了解冰山之下的波谈汹涌;

例如,我可以快速感知一个团体的内部动力,对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快速洞察……

都说投资,尤其是早期投资,是投人和团队,当然,同时离不开对行业及产品的理解。心理学的背景,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3. 成就伙伴的动机

说实话,我还是挺擅长从成就别人的过程中获得力量的。不过和“直男”交流之前,我还没有特别清晰的认知。

或许,当年选择花那么大的时间和精力去学心理咨询,并且在没有物质回报的情况下坚持服务几百小时,就是冥冥之中的动力。我当然享受帮助别人的快乐,自然也享受通过帮助别人获得对自己的洞察。某种程度上,这和VC其实还挺像,从投资到投后管理,都是通过帮助别人来达成绩效。

同时,毕业之后一直在坚持做线下交流,无论是心理相关的还是产品相关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只要有清华的师弟师妹们愿意尝试产品经理的工作,都会找到我,我也尽我所能帮他们做指导和推荐,给各大互联网公司增加了不少人才。

说来有趣,估计是因为在职业社交网络上很活跃,在正式工作一年左右的样子,有无数的猎头问你是不是在看机会,也有无数的创业者问你我这里的机会特别好你愿不愿意来。或许是出于好奇,我大概每个月会拜访一到两家创业公司,听听他们的产品战略,有时候有从我的角度给他们一些建议。看到一些充满热情的团队,我的确忍不住想帮助他们,可惜当前的状态我不可能离开阿里的平台以产品经理的身份加盟,那或许,通过投资的形式会是一种可能性?

当然,正如一位学长所说,除了成就他人的动机,也需要有一些独立的判断,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产品和团队,都值得花精力……

除了这个自我认知的框架,“直男”几乎见证了我求职的全过程,收到了哪家的面试通知,面试见了什么样的人,又巧遇了哪些行业前辈,求职过程中的焦虑、期待、欣喜,他是全部的见证者(天呐,不要问我为什么会选择他,我也不知道啊!)。

随着我的去向尘埃落定,“直男”也完成了他的硕士答辩,即将开始他的职场生活。虽说平时互黑吐槽甚多,还是要真挚得说一声:“直男”,谢谢你啊!

从PM到VC系列

01:让我来讲一个关于转行的故事

02:那些看似无可奈何的混吃等死

03:你为什么不去创业!

04:转行路上的那些指路明灯们


    关注 卿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