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镜湖】芜湖浆染与范氏“青年格”

 

早在明朝,松江棉纺织业、芜湖浆染业、苏杭丝织业、铅山造纸业和景德镇的制瓷业并称为中国五大手工业区。明代之后,随着色布和色纸远销海内外,芜湖浆染业的先进技术和熟练工人亦逐渐被引进上海、苏州等地。...

早在明朝,松江棉纺织业、芜湖浆染业、苏杭丝织业、铅山造纸业和景德镇的制瓷业并称为中国五大手工业区。明代之后,随着色布和色纸远销海内外,芜湖浆染业的先进技术和熟练工人亦逐渐被引进上海、苏州等地。据(苏州)明清碑刻资料记载,苏州织布业最盛时,其中主要为芜湖人。另据《安徽省六十县经济调查简表》统计,抗战前,芜湖有织布机5000余架,解放前夕尚有2000余架。与织布相关的工作不仅有纺纱、浆纱、染纱、纺锭,还有织布、碾布、印花等诸多工种。五千余架织布机得有三万多人就业,再加上外出人员,芜湖操持此业的人就更多了。



由于芜湖具有先进的浆染技术,各地商人纷纷将布帛运往芜湖加工,这又迅速带动了染料生产技术,与其印染业相辅相成的“铜绿”、“银朱”等颜料生产迅速扩大并远销全国各地。中国民间历来有用槐花、桑果染布的传统,而那时的芜湖已能合成化工原料,可见其技术成就已是无与伦比。

其时,芜湖花布品种繁多,以蓝花布和“青年格”最为出名。蓝花布的制作工艺有点类似云南蜡染,主要区别是在白布上绘制图案时所用的材料不是蜂蜡,而是经济实用的石灰膏,也无需蜡染那般用手工绘制,而是用花板托模一次完成,所以更便于大规模生产。芜湖人浆染这种蓝白相间的花布,其方法虽然简单但效果却不能不令人叫绝。

“青年格”的生产技术与蓝花布截然不同。“青年格”属于色织布,那些色彩艳丽的格子图案是用不同颜色的棉纱织出来的。为什么叫“青年格”呢?据业内几位健在的老人说:由于此布特别适用于做垫单、头巾、围腰,年轻妇女尤其青睐;清末民初,男青年用小格子花布制作西装比较流行,故统称为“青年格”。

解放前,在众多的家庭机坊中,高韦王鲁四姓是芜湖业内有名的四大家族。然而,在俗称“下江”的江浙沪一带市场上,范氏色织布的名气却很大,尤其是范家的“青年格”更是各路商家的抢手货。范氏先辈早年从江北老家来到芜湖,住在东外街以南的小塘沿,是个小型机坊。据说,范家染纱必用“铜绿”,虽说“铜绿”可保持染料的稳定性,然而,如果把握不准也是不行的,范家高人一筹的绝技正在此处。“铜绿”是芜湖人研制成功的化学染料。民国八年《芜湖县志》记载,早在明代中期,阮弻所经营的染坊就能大量生产。相传范氏在染纱过程中,还非常讲究水温和浸泡方法,因此,范氏“青年格”才具有不同于一般的效果,色泽也更加迷人。

范长茂是范氏“青年格”的最后一代传人,解放初期曾任棉织联社主任。范长茂曾写过《芜湖手工棉织业简史》,收录在《芜湖文史资料》第一辑中。

解放后,芜湖所有的家庭机坊合并为十三个棉织合作社、两个针织社,后来逐渐发展到三十多家轻纺企业,并因色织布技术在全国遥遥领先而闻名于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芜湖与常州同属我国重要的轻纺城市。在笔者采访时,芜湖浆染与范氏“青年格”依然是一些老人记忆中的骄傲。
■   ■   ■


觉得不错,请留言或点赞↓↓↓


    关注 芜湖镜湖城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芜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