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工业化离不开IE?

 

作为工业化发展中的规律性管理技术,工业工程是中国工业化的必然手段。IE的管理特征决定IE的应用必须与本国国情和经济形态相结合,通过本土化方式发挥作用。...

作为工业化发展中的规律性管理技术,工业工程是中国工业化的必然手段。IE的管理特征决定IE的应用必须与本国国情和经济形态相结合,通过本土化方式发挥作用。
题目:
为何工业化离不开IE?


作者:中国式工业工程

来源: http://blog.163.com/lanye_chloe/
先从IE的产生和发展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业迅速发展,生产方式由家庭小作坊方式向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转化,导致劳动力严重不足,而劳动效率又很低下。

当时的工业生产很少有生产计划和组织,生产一线的管理人员对工人作业只是口头上的指导,作业方法很少得到改进和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方法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主要凭经验办事,很少有人注意一个工厂或一种工艺过程的改进和协调,因而效率低,浪费大。

泰勒和吉尔布雷斯为代表的一大批科学管理先驱者,为改变这种状况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开创了科学管理,为工业工程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工业工程20世纪初产生于美国,为了解决资本原始积累完成后,管理成为新工业发展中生产率提高的瓶颈环节的问题。它通过合理生产组织和发挥工人潜力的方法,取得了显著成果。

通过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等管理目标的实现,有效支持和带动了整个西方工业化的进程。汽车技术的产生归功于德国,而福特的贡献在于通过大批量流水作业方式的组织创新,大幅度降低了汽车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因而流水生产改变了作业方式,这种管理技术的创新推动汽车工业的进步,进而推动整个工业化的进步。

丰田汽车和日本制造业的成功则依赖于其独特的日本管理模式----丰田生产方式(TPS)。而TPS的实质则是IE与日本文化有机集成的管理创新成果。

IE的发展又是工业化发展的产物,不仅仅应用IE企业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IE作为管理技术对企业管理支撑能力和应用领域的扩大。

随着这种扩大,工业化不断提升。下图粗略说明了IE发展与工业化进程之间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每一阶段新IE技术的产生与应用都以前一阶段的IE充分发展为基础。所以,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须以应用于IE并提高企业管理基础为前提。

备注:

AMT:先进制造技术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CIMS: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或contemporary的缩写。

经过30余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国际经济发展的实践规律已经证明,工业化过程不可逾越,但可以缩短。英国的实现工业化用了大约200年,日本用了100多年,而韩国仅用了30多年,究其原因,主要是韩国抓住了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新科技革命的机遇。

作为工业化发展中的规律性管理技术,工业工程是中国工业化的必然手段。IE的管理特征决定IE的应用必须与本国国情和经济形态相结合,通过本土化方式发挥作用。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危机后的恢复期,中国的经济处于结构调整期,对于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中国,IE正是解决企业管理基础薄弱和走出经营困境的首要选择。

缺少IE的"两化深度融合""展望"道路是崎岖的

与国外先进国家的IE已经融入到其它学科相比,大部分国内企业对IE的认识还处于萌芽阶段,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一是全然不知,即对工业工程及其内容没有任何概念和需求认识;二是似是而非,即对工业工程技术有一定的感性需求,或对工业工程的部分内容有一定的了解甚至应用。

但这些企业中绝大部分对于工业工程缺乏系统的了解,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于是片面地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

由于近年来工业工程的一些单项技术或成果被人们出于各种目的推广或炒作,如JIT、LP、TPS、TPM、TQM、ERP、6σ等,由于这种形式的推广往往是生搬硬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工业工程整个理论体系和方法的支持,忽略了应用对象的自身背景,甚至有些根本是出于经济利益驱使,不负责任地炒作,因此造成了人们对工业工程认识上的混淆。有不少企业,甚至把一些失败的经验当成了工业工程的真谛。

还有一些企业对工业工程有一定的认识,但不够深刻,把工业工程局限于现场的改善,对工业工程的应用浅尝辄止,在决策管理部分未有工业工程理念,工业工程在系统上和全局上并未起应有的作用。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工业工程在我国的迅速推广。

基于前面章节对IE与工业化进程的分析,提高管理基础是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主要因素,IE作为工业化伴生技术,唯有充分发挥IE的作用,才得以加快中国工业化的步伐。企业对工业工程的无知和不正确认识,无疑让企业的发展道路更为曲折;再放到大的社会中,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同样受到极大的影响。

等死还是求生?

与IE推广的曲折相比,信息化却长驱直入,信息化带有易复制的特点,可以快速地复制到各个企业中,企业认识到信息化的大势所趋,但同时企业对信息化顾虑重重:"不上ERP等死,上了ERP找死。"有此顾虑的企业不无道理,一是上一套ERP价格不菲, 二是维护ERP的成本高。

企业成百上千万甚至上亿购入ERP系统,为了让系统运行起来,不得不安排专人负责数据的录入和维护,但ERP是否能真对企业的运营起到改善作用呢?对于信息化,信息经过处理后会有放大效应,至少对于决策的影响会有放大效果,那么就意味着正确的信息会被放大,错误的信息同样被放大。

针对管理基础水平低的企业,缺少IE的信息化,对企业而言无疑是拔苗助长,如果用得不好,信息化将加速企业的破产,且破产的速度与信息化程度成正比。可能有些人会觉得这是危言耸听,但请试想,购买成千上万ERP系统的决策是不是来自高层?ERP系统是不是带来了一些专门的工作人员?

如果一旦有人说ERP系统不好,是不是有人立马跳出来说,系统是多么地好,而且有哪个决策会承认自己做一个愚蠢的决策,这就是最要命。我曾在之前的博客《IE+IT:企业信息化为何需要工业工程?》进行了分析,在此将不赘述。

面对上面的困局,是否有解法呢?当然有,而且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一定是IE,IE是改善企业土壤的良方,我们对多家企业进行了IE推广的实践证明,原先企业对ERP系统应用的混沌状态得到极大的改善。

不难看出,IE对"两化深度融合"甚至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如此至关重要的作用,可遗憾的是,国内的IE却是踽踽独行,出于对IE的执着,我想在这里呼吁更多的人加入IE队伍中来,相信IE对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都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基于工业化进程的中国工业工程发展策略研究》 齐二石 霍艳芳

《工业工程概论》 薛伟 蒋祖华

本文转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注 工业工程实践者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