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综十年》系列  制造韩流的《Kpop Star》音乐选秀

 

点击上方蓝字,订阅“传媒1号”...



点击上方蓝字,订阅“传媒1号”



【版权声明:《韩综十年》系传媒1号独家采访手记,著作权归中国传媒大学凤凰学院所有。采访人:朴恩颖  整理:徐驰】

《Kpop Star》是SBS的一档音乐选秀类节目。与世界范围内林林总总、不胜枚举的音乐类选秀节目相比,该节目的核心创意与亮点即在于,有效地利用了韩国繁荣而极具影响力的娱乐产业及其附属的造星体系,以韩国三大艺人公司作为选秀主,面向世界选拔具有成为新一代韩流明星潜力的新人。在最后一期中,选秀冠军将在三大艺人公司中选取一家作为东家出道,并获得三亿韩币与豪车奖励。在优胜冠军之外,其他在节目中表现出众的选手(往往是前十名)也有望与此三家艺人公司或其他艺人公司签约。节目自2011年12月4日开播以来,已成功举办了五季。

在至今的比赛中,参与的评委及其所代表的公司共有4个。在第一、二季,三名评委及其所代表公司分别为:JYP Entertainment的朴振英,YG Entertainment的杨贤硕以及SM Entertainment的宝儿。这三家公司都是在韩国范围内知名度最大、造型能力最强的一线艺人经纪公司,对参与此赛事的选手自然是最大的诱惑力:不但能在比赛进程中进入到自己心中的理想殿堂,与知名制作人、一线偶像零距离接触,还有机会亲身体验三大公司不同的艺人培训体制,甚至,他们还有可能被三大公司相中,成为明日之星。

在节目中三足鼎立的格局,也反映出三个评委所代表的气质与需求的不同。JYP的朴振英自身唱作实力惊人,专业素养扎实,而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感情极其丰富、感性甚至夸张的评委,在挑选选手方面就更偏向于能打动他内心的选手。YG的杨贤硕则是相对冷峻的评委,他更多地刨除掉主观的、个人的喜好,而以选手自身特色角度出发,结合市场可能性进行择取。SM一贯的风格自然是具备十足的偶像气质,从他们派出的代言人宝儿也可见一斑。然而,由于SM自身练习生储备量非常丰富,在前两季也并未实质上签约选手,本节目对他们并无太多增益,再加上宝儿认为参加这个节目让她犀利的一面过度放大,不利于自己的个人定位,于是在第三季之后SM退出《Kpop Star》,接替这一位置的则是Antenna music的柳熙烈。

相对于SM,Antenna music在韩国只是一个小众的音乐公司,它的加入也破坏了节目原本三大艺人经纪公司的总体设计,然而凭借柳熙烈个人的魅力却并未将这一因素放大为撼动节目根基的败笔。非常欣慰地是他似乎给《Kpop Star》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即节目并不只局限于制造传统外形抢眼而音乐大众的偶像,而让小众音乐有了走向大众接受的可能。在第四季中观众也得以大饱耳福,聆听到更多种形态的音乐风格,看到更多元态度的音乐人。

1

赛制设计:七轮选拔锻造冠军
作为一档音乐选秀类节目,除了其核心创意点之外,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就是其赛制设计。从第一季到第五季,节目赛制的板块基本保持一致。以第一季为例,赛制设计如下:

第一轮:海选(第1-3期)规则:每期诸多选手登台表演,但可能在演唱中途就被评委打断,若两名评委不通过则遭到淘汰。

第二轮:1:1近距离考核(第4期前半部分)规则:进入第二轮的选手可选择自己喜欢的评委,得到在他面前表演的机会,然而若评委给出黄牌,则可能面临淘汰危机。这一轮不在演播室中播出,三个公司分三个房间各自考核,且评委会与其所在公司的知名艺人一起评判。

第三轮:序位争夺战(第4期后半部分-第6期前半部分)规则:评委们将同一类型的选手们分组,如分成吉他组、感性声乐组、少儿组等,让他们同组竞技。同组演出结束之后,评委将公布本组内排名,但淘汰多少人是不定的。

第四轮:show casting(第6期后半部分-第8期)规则:评委们将选手们进行组合,并展开两两PK。两组分别表演结束之后,三大公司按顺序进行选拔。首先选出一组获胜,再在获胜组中,选拔全组或者单人进入各自公司以练习生身份进行培训。最终,每个公司将入选11-12名成员。

第五轮:cast选秀决战(第9-10期)规则:评委们根据选手们在各自公司培训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进行分组,如高音困难组,将会在cast选秀决战比赛中挑战高音的歌曲。在本轮中,每位评委只有6张通关卡,即在比赛结束之后将有半数的选手被淘汰。

在第一轮选人之后,评委们的通关卡并没有用尽,于是在第10期的后半部分加入了再次选拔,已经淘汰的18名选手获得了再一次的机会。然而,这次机会却不以完整的舞台表演作为评审的标准,选手们各自发表感言,或在评委的引导下再稍加表演,以此博得最后的垂青。

第六轮:top10选拔赛(第11-13期)

规则:三位评委首先各自制定出场顺序的对战表,在本轮比赛之时,三名由三家公司分别派出的选手构成一个竞技小组同组PK,一共分为6组PK小组。经评委们一致讨论后,每组第一名直接晋级Top10,第三名选手直接淘汰,而第二名选手则进入待定。共6名的第二名选手将再次登台表演,争夺最后4名进入Top10的席位。

第七轮:直播赛Top10至决赛(第14-22期)

规则:进入Top10之后,节目就改为了直播形式。每集淘汰1人,最终选出一名冠军。比赛采取依次表演的顺序。在每名选手表演完毕后,评委首先打分。在所有选手完成比赛之后,最终结合评委打分(60%)、直播时段短信投票(30%)、赛前网上投票(10%)的总分,得出最终淘汰名单。
2

节目改版:突破与衰退
四年中,虽然节目在整体创意和形式上并没有出现大的改版,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与节目生命进程的发展,许多改变在所难免,其中有令人惊喜的突破,也有令人叹惋的衰退。在此,以第四季作为比照对象:

首先,在赛制设置上,第四季的比赛取消了第一季的第二轮1:1近距离考核,而在原本的第五轮cast选秀决战后,增加了一轮“突击对决”,其规则是举办一个突击性质的对决比赛(评委知道,选手不知道),三个评委分别派出各自练习生中1名最优秀的选手代表本公司应战。最终的结果由三名评委共同选出,获胜者所代表的公司将在下一轮Top10选拔赛中,拥有将其中一名排位第二的选手直接保送入Top10的特权。这个增改无疑是更具有趣味与悬念的,一方面似乎是三大公司之间相互“刺探”各自培训的进展,另一方面又为下一轮比赛的不确定性埋下悬念。

在进入直播赛后,第四季在前几轮中不再每轮淘汰1名,而是每期淘汰两名,直到进入Top4后才每期淘汰1名,加快了比赛的进程。同时,直播赛也不再设置有主题。此外,在Top10和Top8赛中不再是选手依次上场最终公布结果,而是采用分组两两PK,获胜一方直接进入下一轮,失利一方进入待定,最后由观众支持票数的高低决定谁进入到下一轮。这样既保证了观众投票的公正性,又制造出更多的收视小高点。

其次,在核心创意的完成度上,到了节目的第四季,评委似乎只是评委,而他所代表公司的成分则大打折扣。不再有众多分别代表各自公司的偶像明星串场,向新人们分享他们的成长经历,与他们同台演出,为比赛站台拉票,也不再有大篇幅的培训过程纪录。而这本该是节目最大的创意亮点,若不能把这部分内容做足,恐怕《Kpop Star》将会沦为浩若繁星的一般性质的音乐选秀节目。

再次,在剪辑规范上,到了节目的第四季,许多轮比赛都是结束在一期节目的中间,再进入下一轮无疑为节目的整体性与节奏感造成了一定影响。
3

节目特色:与选手同步的观众共感
相较于其他的音乐选秀节目,《Kpop Star》最大的亮点就是引入艺人经纪公司,抛出节目落幕即出道的噱头。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分析,节目之所以获得巨大的成就正是因为这套机制为观众制造了强烈的“心流”,即他们的确能实实在在地看到他们关注、甚至参与投票的选手实际的签约出道,这种共时的反馈机制无疑为观众的情感投射制造了最浓的一剂强化。其次,制造了韩流神话的幕后功臣——艺人经纪公司,不但是追梦的音乐男女心目中的黄金殿堂,也是每一个在娱乐文化下浸润的普通人向往窥探的秘密花园。本节目无疑满足了观众们亟待解渴的好奇心。

其次,与欧美音乐竞技类节目不同,韩综最大的强项即在于细腻入微的纪录。几乎在每一集中,都会不同程度地穿插入纪录部分,时长会占据整期内容的三分之一。节目在挖掘人物故事、展示成长方面,可谓不遗余力。由于许多选手都是海外背景,节目组还会不惜重本,拍摄他们在海外的家庭纪录短片。而由于这样大量的、细腻的纪录内容的呈现,也让节目在竞争感与人情味,快与慢,竞技与成长之间,找到了恰如其分的平衡之美。而对于观众而言,除了这令人舒服、张弛相间的节目节奏之外,他们也因这部分纪录一路见证了选手的成长。这样类似“养成”的观看体验,无疑也是制造观众共感“心流”的一个妙处。而对于艺人经纪公司而言,这样一档混搭了纪录与竞技的真人秀,无疑已然可以借由一档节目完成了造星的基本任务。


    关注 传媒1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