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全球五大顶级电影配乐宗师

 

约翰·威廉姆斯(JohnWilliams)詹姆斯.霍纳(JamesHorner)尼诺·罗塔(NinoRota)汉斯·基默(HansZimmer)久石让(JoeHisaishi)...



全球五大电影配乐宗师



约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

詹姆斯.霍纳(James Horner)

尼诺·罗塔(Nino Rota)

汉斯·基默(Hans Zimmer)

久石让(Joe Hisaishi)

默片时代一结束,音乐就成了电影的灵魂。这一点毋庸置疑,因为就连那位一直认为电影配乐会毁掉电影情绪的法国大导演侯麦(Eric Rohmer),他也会在开心的时候为自己的电影亲自谱写配乐。所以要相信离开了音乐的电影,就不是真正的电影。就如同看电影时,斑斓绚丽的画面之中,只能听见各种嘈杂的声响,你还会有观赏下去的欲望吗?当然,如果电影中只出现一些俗烂无比的电影配乐,那么我们依然会在忿忿不平中抛弃这些电影。

没有音乐灵魂的电影会让人遗憾,而拥有一个与电影身体不和谐的音乐灵魂,那结果只能是可怕了。 但其幸好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隐藏在银幕背后的配乐大师们,正在用自己的激情和梦想,为电影塑造各种各样的灵魂。

1.[ 约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星球大战》三部曲



大家,绝对的大家。身为好莱坞大片音乐教父的约翰·威廉姆斯是世界上名气最大,且最受尊重的作曲家之一。他曾为90多部影片创作音乐并担任音乐总监,先后41此获得奥斯卡提名,捧回了5座奥斯卡奖杯,20余次黄金及白金唱片奖,2次艾美奖,3次金球奖,18次格莱美奖,6次土星奖,7项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等。虽然常常听见有人抱怨,说他的音乐听起来就那么回事儿,但磅礴的气势和内在的深厚,却是无人能比的。

在约翰·威廉姆斯所有的作品中,包揽了金球奖、奥斯卡和格莱美最佳电影配乐殊荣的《星球大战》三部曲,作为电影史上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它的原声音乐甚至都超越了单纯的附属品地位。在《新的希望》中,约翰使古典管弦乐式的编排传统在电影配乐创作领域中得到了复兴;而《帝国反击战》中,压迫感十足的黑武士主题曲则在华丽的钢管乐中,成为了“星战”系列的灵魂之音;在《武士归来》中,他更是另辟蹊径,运用轻描淡写的弦乐将星战的故事定格在了新世纪乐章中。从辉煌壮丽、阴郁沉重到感性唯美和荡气回肠,善于创造主题旋律的电影音乐大师约翰·威廉姆斯,写下了他创作生涯中最漫长也是漂亮的一笔。

部分经典作品:
1

《慕尼黑惨案》

Munich

(2005)


大量使用管弦乐队以及钢琴的低沉对话来进行主旋律的表达以及悲凄的女声吟唱,很好地将影片的主旨引入到了深沉与无奈的尾音之中。2

《哈利·波特》系列

Harry Potter (2001—2004)


结合每一部的不同主题,将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相互糅杂,借用儿童合声、华丽的爵士乐以及悠扬的笛声吹奏出的田园小乐章,打造出了一个中古世纪的魔幻乐园。3

《拯救大兵瑞恩》

Saving Private Ryan (1998)


约翰·威廉姆斯亲自指挥了著名的波士顿交响乐团和泰戈伍德音乐节合唱团,来为本片制作了主题曲。音乐伴随着情节的跌宕而变化,在流转间各种情感一同汇聚,直到最后在一组抑扬顿挫的羊鼓声中,悲壮的心痛才蔓延开来。4

《辛德勒的名单》

Schindler's List

(1993)


在这次的配乐中,约翰·威廉姆斯舍弃了以往的磅礴气势和华丽恢宏,只是采用了以情入乐的形式,在小提琴独奏中将浪漫乐派的传统手法和犹太民族音乐的旋律相互融合在了一起。














2. [ 詹姆斯.霍纳(James Horner)]——《泰坦尼克号》


“我是个爱尔兰音乐的追随者,我喜爱它的忧郁气息和永恒品质,我和其他作曲家不同,因为我不把音乐看作是一种工作,而把他看成艺术。”

—— 詹姆斯·霍纳(James Horner)



作为新一代的电影配乐大师,詹姆斯·霍顿擅长运用英格兰、苏格兰等欧洲民间音乐的素材来创作音乐。这或许和他的的个人经历有关,虽然出生在美国的繁华都市洛杉矶,但却在英国伦敦的古典音乐教育下得到了成长。在进入皇家音乐学院攻读音乐作曲后,师从古典音乐大师郭吉·李各逖(Gyorgi Ligeti)。他的音乐作品曲风高贵、情节充实、旋律优美,而且还擅长使用各种华丽的配器,充满了英国学院派的古典唯美风格。

1997年,由他创作的《泰坦尼克号》原声大碟,不仅雄踞各大排行榜榜首位置长达6个月之久,而且其主题曲《我心依旧》还在1998年3月下旬举办的第70界奥斯卡颁奖典礼现场先后响起11之多。在悠扬浪漫的旋律中,他摘得了奥斯卡和金球两项大奖。詹姆斯·霍纳的创作风格唯美华丽、充满诗意。在《泰坦尼克号》中极具地域特色的苏格兰风笛,在将主题曲以纯乐器演奏的形式为这段悲情故事拉开了帷幕的同时,也在片尾杰克浸泡在冰冷的海水中和露丝诀别时出现了。首尾的相互贯穿,将看似和谐的情感乐章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意味——是希望,亦是绝望。部分经典作品:1

《特洛伊》

Troy (2004)


118位音乐家编制的管弦乐团和20人编制的伦敦保加利亚唱诗班以及马其顿女歌手的加盟,让本片的音乐有了质的保障。而在拥有史诗般气势的交响乐中,悲凉的英雄情怀展露无疑。2

《兵临城下》

Enemy at the Gates

(2001)


柔顺丰沛的旋律和紧凑加快的管弦乐,让你能够在战争的残酷中,看见爱情的美好。而越来越温暖的曲调,更能让人在气势磅礴的旋律中找到希望。3

《勇敢的心》

Braveheart

(1995)


苏格兰的风笛加上世界顶级乐团(伦敦交响乐团)的配器组合,将全篇的恢宏气势和跌宕起伏的情感表现的真挚而又缠绵。4

《秋日传奇》

Legends of the Fall

(1994)


作为詹姆士·霍纳最经典的作品,充满了浪漫色彩的《秋日传奇》中,极有分寸感的长线条抒情旋律,和同样充满了传奇情调的电影相得益彰。








3.

[ 尼诺·罗塔(Nino Rota)]——《教父》三部曲




在歌剧、管弦乐等方面均有较高造诣的意大利音乐教父尼诺·罗塔,也是一位优秀的电影配乐大师,仅电影配乐方面的作品就达到了150部之多,其中有许多电影音乐经典。出身于音乐世家的他,在11岁时就有作品正式上演,随后毕业于米兰音乐学院,和意大利名导费里尼合作长达三年。以过人的天份和意大利民谣及强悍的民风而著称。

《教父》系列作为美国电影史上不可多得的黑帮电影,导演弗朗西斯科·福德·科波拉为了能够表现出意大利黑手党的独特风味,特意邀请了尼诺·罗塔进行合作。他以自己对意大利民谣的无限热情和深刻了解,创作了大量充满着浓厚的西西里风情的音乐。如《迈克主题曲》是以激昂的管弦乐表现了教父次子迈克的的悲剧人生,而《教父华尔兹》则是为了配合父女相拥而舞的场面所作的迷人舞曲,其中《爱的主题曲(the love theme)》更是成为了一代经典中的经典。在经历了《教父1》的“抄袭事件”后, 《教父2》的诞生终于让奥斯卡乖乖地奉上了最佳音乐的奖杯。在第二部中除了大量沿用旧的曲调以外,尼诺·罗塔还全新创作了《The Immigrant》,用来预示片中悲剧的即将发生。《教父3》出现的时候,尼诺·罗塔已经辞世,但由于他近乎完美的配乐,让科波拉依然沿用了他的旧作,并将“教父”二字永远刻在了尼诺·罗塔的身上,让尼诺·罗塔成为了真正的音乐界的教父。部分经典作品:1

《朱丽叶与魔鬼》

Giulietta degli spiriti (1965)


费里尼称尼诺·罗塔为“就像是上帝派来帮我完成电影的人”,所以他们合作的电影《朱丽叶与魔鬼》的电影配乐原声带刚一发行,就创下了300万美元以上的利润,使得电影原声带成为唱片市场上一种很赚钱的重要品种。2

《八部半》



(1963)


《八部半》同样也是尼诺·罗塔和费里尼合作的又一次巅峰之作。大量使用的管弦乐和古典主义的音乐元素,再加上意大利民谣的再创作,使本片的原声古典中又有几分费里尼式的狂欢。3

《卡比里亚之夜》

Le Notti di Cabiria

(1957)


尼诺·罗塔为本片创作的配乐,带有极强的预示性。所以安德烈·巴赞称“这部影片结构的严谨和完美,在于各段插曲的精当布局。每一段插曲都安排成序,而这种秩序总是在事后才显示出自己的绝对必然性”。4

《战争与和平》

War And Peace

(1956)


没有了和费里尼合作时的诡异、迷幻和疯狂,多了的却是在传统古典音乐中,蕴含的勃勃生机。看似传统古板,但却在激情洋溢的展示着主人公内心的向往,如同最开始雷霆般的开场曲一般。






4.

[ 汉斯·基默(Hans Zimmer)]——《珍珠港》




那里有动作片,那里就有汉斯·基默的踪迹,就有他独具一格的电影配乐。

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的汉斯·基默,早年曾受到过电影配乐大师Ennio Morricone的影响。所以他的配乐特点就是能够把握电影故事的情节脉络,运用电子乐器合成技术,营造出一种音乐和电影大共融的气氛,让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在音乐的烘托下丰富饱满,达到煽情的目的。在现今故事情节千篇一律的动作片里,如果没有扣人心弦的音乐作为灵魂加以灌注,那么想要在两个小时的时长里留住观众的心,想必应该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汉斯·基默做到了。

《珍珠港》无疑是部失败的影片,他失败到除了音乐之外,你根本就再也找不到它还有什么可取之处了。作为本片中唯一的成功,汉斯·基默功不可没。从电影开始一段激情澎湃的乐曲——《田纳西》的响起,就像珍珠港上空越飞越远的战斗机一样,无限的高空中是一片豁然开朗的心境。而他将电脑音乐的元素带进了交响管弦音乐的领域中,活络了传统电影音乐的制作方式,并开创了全新的影像视听效果,利用电子键盘器、数码合成器、还有千变万化的电脑录音技术和出神入化的音响声效,全部都与交响管弦编制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通过运用音符瞬间策动影像画面的剧情张力,让我们在气势恢宏中,还能窥见到真挚情感的缠绵。部分经典作品:
1

《达芬奇密码》

The Da Vinci Code (2006)


为了符合影片备受人瞩目的身份,制作方邀请了好莱坞顶级配乐大师汉斯·基默来担任了电影音乐的制作。为了达到音乐与电影相融的境界,他不仅熟读原著,还全程参与了制作,在片中使用了大量的古典元素。2

《角斗士》

Gladiator (2000)


弥漫着悲情史诗的音乐中,充满了中欧及小亚细亚的音乐特质,而浓厚的宗教色彩在交响乐和民族管乐中达到了统一。在战争场面中,咄咄逼人的音符和丝丝环扣的中东器乐则正是汉斯·基默的拿手好戏。3

《狮子王》The Lion King(1994)


音乐一直是迪斯尼作品的灵魂所在,而汉斯·基默则在为《狮子王》配乐时,再一次印证了这个道理。节奏感强烈的打击乐和改编自莫扎特名作的《安魂曲》,以及汉斯·基默亲自创作的主题曲《Circle of Life(生生不息)》,将一出动物界里的帝王争夺战表现的淋漓精致。4

《雨人》

Rain man

(1989)


这是汉斯·基默创作的第一部好莱坞电影配乐作品,也是他个人第一部入围奥斯卡金像奖的作品。音乐节奏活泼明朗,和剧情的所要表达的温馨感情得到了相互融合。






5.

[ 久石让(Joe Hisaishi)]——《幽灵公主》




作为宫崎骏和北野武的御用作曲,久石让的成就实在不容小觑。本名藤泽守的他为了向自己的偶像——美国黑人音乐家及制作人昆西·琼斯致敬,而将名字改成了接近其英文发音的“久石让”。他早年曾就读于日本国立音乐学院,在那里修习作曲,因此他的身上也具有了学院派的深厚。1981年在推出确立了自己独立风格的第一张专辑《Information》后,久石让就于1983和宫崎骏达成了联盟,成为了宫崎骏动画的音乐监督。随后又渐渐地和北野武形成了新的黄金组合,创作了大批的音乐作品,如《坏孩子的天空》、《菊次郎的夏天》。此外,久石让还经常为其他国家的影视作品创作音乐,如获得了韩国MBC电影奖的韩国电影《欢迎来到东莫村》,以及刘镇伟的《情癫大圣》、许鞍华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和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

《幽灵公主》也许不是久石让最得意的作品,但却是他和宫崎骏饱受赞誉最多的作品。片中久石让对交响乐的理解,拉近了现代观众与古典音乐的距离。让我们少了疏离之感,而多了一些亲切与感动。影片中各种乐器的交相辉映,就如同片中百折千回的剧情,隐隐之中透着生生不息的道理。部分经典作品:
1

《菊次郎的夏天》

Kikujiro No Nastu(1999)


不再追求“突发性之暴力”的北野武,这次追求的是“回归温柔”。因此久石让就跟随着北野武的转变而转变,制作出了“高纯度”的心灵之歌,结合钢琴展现着和影片主题一样的宁夏之美。2

《魔女宅急便》

Kiki's Delivery Service (1989)


欧洲风情是宫崎骏动画电影中一贯的坚持。但在《魔女宅急便》中,久石让却让民谣与美国乡村音乐得到了相互糅合,使得管乐声中始终洋溢着明朗轻快的曲调。其中以乐感流畅的《The changing seasons》最为动听。3

《天空之城》

Laputa: Castle in the Sky (1986)


如果没有久石让的音乐,宫崎骏的动画电影就会失去灵魂。片中音乐略带苏格兰风格,其主题曲也是有民歌曲调改编而来。结尾曲《君をのせて》是由宫崎骏本人非常欣赏的日本歌手井上杏美演唱,她的音域宽广而又柔和,很适合演唱这种略带欧洲民谣风格的歌曲。4

《风之谷》Nausicaä of the Valley of the Winds

(1983)


作为宫崎骏的成名作,同样也是久石让的成名作。音乐风格精美绝伦,空旷、寂静增添了片中,那个遥远世界的虚幻之感。而片中著名的《娜乌西卡安魂曲》,则是由久石让当时年仅四岁的小女儿所演唱。













——

图片和音乐由“freedom艺术”搜集整理,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信号:Freedom66ziyou


    关注 Freedom艺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