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步天涯:贝加尔湖畔(二)----苏武牧羊之地

 

从伊尔库茨克市区出发,向东行驶60公里,就到了贝加尔湖。对中国人来说,一提起贝加尔湖,再熟悉不过的莫过于苏武...



从伊尔库茨克市区出发,向东行驶60公里,就到了贝加尔湖。对中国人来说,一提起贝加尔湖,再熟悉不过的莫过于苏武牧羊的故事了: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

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

饥吞毡,

牧羊北海边……

西汉时期,大臣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单于使尽各种手段威胁利诱其投降,但苏武始终不肯屈服,最后被流放到北海边牧羊。苏武每天手持汉朝旌节遥望南方,直到19年后才被释放,返回长安。这里所说的“北海”就是今天的贝加尔湖(Baikal)。

1900年过去,今天的人们唱起《苏武牧羊》这首歌时,在对苏武民族气节敬仰的同时,更多的是对那片遥远的“胡天北地”风光的向往。

贝加尔湖水域辽阔,天晴之际,湖水蔚蓝,清澈见底,沿岸有一段长94公里的环湖铁路,原为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一部分,由俄罗斯和意大利工程师设计建造。游人可以乘坐老式列车,走走停停,在一天的时间里游览湖光山色,参观有百年历史的老火车站、隧道、桥梁,了解修建这段铁路的艰辛过程。

隧道旁,一颗白桦树干上挂着一块木牌,上面画着三匹马,上书:Troika Reisen,就在我们几个人揣摩它的意思时,一位头发灰白、手持徕卡相机的老大姐走了过来,看后说,这是德文,意思是“三套车”。是什么人要在这里留下这样的记号呢?或许是当年筑路者的后代,一位喜欢俄罗斯民歌的欧洲青年?

湖畔有一座露天式民俗博物馆,又称塔利茨博物馆,走进馆内,可以看到很多东方游牧民族的用具:埃文基人的兽皮、桦皮帐篷,布里亚特人的蒙古包,俄罗斯小木屋、教堂、草棚、粮仓、纺车、炉灶、澡堂、鸡舍等,生活气息浓郁。埃文基人是当地的土著,在中国被称为鄂温克人,据说目前生活在黑龙江北部的鄂温克人最早就是从贝加尔湖一带迁徙过来的。

快要走出大门时,发现一处方形栅栏,原来是墓地,里面有几个低矮的三角形小木屋,上面均立有十字架。这显然是一个造型,只具有象征意义,供游人参观之用,但它却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这些土著人的生活观念,他们没有忘记给自己的最后归宿留个地方。

来到湖边,登上一艘快艇,向湖面深处驶去。乌云聚拢,雨点飘飘洒洒地落了下来,越走风越猛,越走雨越大,豆大的雨点噼噼啪啪砸在水面上,溅起一个个漩涡。冷风嗖嗖刮过,冻得人发抖,船工扔过来几件军大衣,好歹算挡住了风寒。这时,迎面驶来一艘小舢板,两个像似夫妇的船工各持一个红色水浆,一左一右快速划动,风浪虽大,但舢板很稳,速度极快。也许,他们是想在风浪更大之前赶回温暖的家吧?舢板从我们身边极速驶过,很快消失在烟雨迷蒙的湖面上。

传说贝加尔湖有水怪,当我们向导游叶琳娜女士问起时,她笑着说,经常有人问我这个问题,贝加尔湖水生资源丰富,经常会有各种动物出没湖面,而且平时都是雾茫茫的,看不清楚,难免有各种传说和猜测,科学家们也一直在观测研究,但至今没有确切的证据和足够清晰的照片表明“水怪”的存在。

“反正我是没看见过,”叶琳娜说完又笑着补充了一句。

接着,她话题一转,对我们说,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大最深的淡水湖,清澈透明,没有污染,这里有半年都是冬季,鱼类生长很慢,鱼的味道十分鲜美,你们可以体验一下。

如她所说,我们在湖边有幸品尝到了贝加尔湖的特产——秋白鲑鱼,又叫奥姆雷鱼,果然,吃起来肉鲜刺少,别有一番风味。

作者:刘文军(好望角),欢迎交流:2677018332@qq.com


    关注 老续资讯站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