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某工程地基基础工程事故处理分享(一)-地基基础设计交流28

 

本项目工程设计:赵晓光、郭金雪;工程计算:朱春明、郭金雪、赵晓光;方案及审定:刘金波(老卡);本文写作:李...



本项目工程设计:赵晓光、 郭金雪;

工程计算:朱春明、郭金雪、赵晓光;

方案及审定:刘金波(老卡);

本文写作:李冰、张寒、刘金波(老卡);

现场施工指导:王也宜、赵晓光。

本文为 地基基础设计咨询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欢迎大家转发。
一、工程概况

该工程位于广东某地,主要建筑物楼高1~4层,无地下室,框架结构,采用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梁筏基础。建筑平面图、剖面图见图1。



二、场地地质条件

1、场区地形、地貌

拟建项目场地原为耕地或鱼塘,现已基本填平,地貌属河流冲积平原地貌,地势较平坦,场内高程3.00~4.18m。

2、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根据1:5000地质图及说明书资料(见图2),区内分布地层主要为第三系(E)、泥盆系(D),区内北面分布有燕山期侵入岩();主要断裂为四会——吴川走向深大断裂带与高要——惠来走向(纬向)构造带,距本场地较远(大于15km)。
图2  区域地质图截图


3、土岩层结构及工程地质特征

据钻孔揭露,场地揭露地层为第四系冲基层(Qal)、残基层(Qel),表层为人工填土层(Qml),下伏基岩为石炭系期粉砂岩及灰岩(C),据其成因及物理力学性质,可划分为8个工程地质层,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①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ml)

场内第四系人工填土层为素填土,呈灰褐、黄褐色,由粉质粘土及粉土及强至中风

化粉砂岩组成,其中碎石径大2~8cm不等,含量25%~30%,夹植物根茎。稍湿~湿,松散。结构疏松,欠压实。

该层场内所有钻孔均见分布,厚度变化较大。层底标高-5.30~2.79m,层底埋深及厚度1.10~8.30m,平均厚2.95m。该层结构较疏松,稳定性较差。

综合土性特征,该层推荐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fak=80kPa。

②第四系冲积层(Qal)

第四系冲积层厚为18.80~44.10m,根据物理力学性质,可划分为5个工程地质层。

②1粉质粘土

灰黄色,褐黄色,很湿至饱和,可塑偏软塑,局部夹薄层粘土,湿土粘性较好。

②2淤泥

灰黑色,饱和,流塑。具腐臭味及缩径现象,偶夹朽木碎片,干土强度低。

②3粉质粘土

灰,灰黄色,可塑偏软塑。粘粒含量为主,湿土粘性强。局部夹薄层粉土,粉土层厚10~45cm不等。

②4粗砂

灰黄色,灰色,饱和,稍~中密。颗粒不均匀,质较纯,约含15%石英细砾。局部夹薄层粉砂或中砂,偶见薄层粉土。局部地段偶夹卵石,径大2~8cm不等,亚圆状,成分以微风化石英或石英砂岩为主。

②5粉质粘土

灰黄色,可塑。粘粒含量为主,粘粒含量为主。局部夹薄层粉土,粉土层厚10~30cm不等。

③石炭系粉砂岩和灰岩(C)

场地揭露基岩为石炭系下统(C)粉砂岩和灰岩,根据风化程度和岩性,可划分为2个工程地质层。

③1强风化粉砂岩

褐黄色,灰黄色,夹灰白色。岩石风化强烈,原岩结构可辨,岩芯呈坚硬土柱状,浸水易软化、崩解。岩石风化程度不均匀,局部夹强风化岩角砾,砾石径大2~10mm不等。

③2微风化灰岩

灰色,灰白色,隐晶结构,巨厚层状构造,岩石闭合状裂隙稍发育,多为方解石脉及钙质充填。岩芯较完整,呈10~35cm柱状为主,局部较破碎,呈块状~柱状,主要为机械破碎,岩质新鲜、坚硬,致密坚硬,锤击声脆。岩面溶蚀较明显。

4、场地不良地质作用及特殊性岩土特征

场地主要不良地质为岩溶。下伏基岩岩面起伏较大,岩石溶洞较发育,溶洞发育率为28.8%,岩溶发育中等。

5、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的腐蚀

(1)地下水类型及环境类型

据钻孔揭露,场地内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水、岩石风化裂隙水和岩溶水,孔隙水主要赋存于②4层粗砂中,该层透水较好,为中~强透水性;岩石风化裂隙水和岩溶水主要赋存与③1层强风化粉砂岩及③2层微风化灰岩中,均属承压型水,主要接受上游地下水的侧向补给。①层素填土、②1层粉质粘土、②2层淤泥、②3层粉质粘土、②5层粉质粘土含少量地下水,均属弱透水层,含水微弱,透水性差。场地地下水埋深0.40~0.65m,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区内地下水位变化幅度.3~1.2m。据室内土工试验,综合地区经验,场地环境属Ⅱ类。

(2)地下水的腐蚀性

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均具微腐蚀性。

6、土层物理力学性质主要指标统计成果表

根据《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广东有色工程勘察设计院2013.11,土层参数见表1:
三、存在的问题

该项目建成后发现建筑物上部结构墙体出现较多的裂缝,地基基础出现不均匀沉降。

根据委托方提供的沉降观测记录(观测时间从2014年9月26日至2015年5月14日),目前建筑物平均沉降量70.5mm,建筑物地基基础出现不均匀沉降,南北差异沉降较大,南北最大沉降差为188mm(见图3)。基础整体倾斜值为0.417%,建筑物各沉降点累计平均沉降速率0.306mm/d(见图4、5),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值已超过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的地基变形允许值。
图3  建筑物各点沉降量(图中正数为下沉,负数为翘起)
图4  建筑物各点累计沉降量变化
图5  建筑物各点累计沉降速率变化


明后天我们将发布此工程的事故原因分析以及我们的处理方案,敬请关注!


    关注 地基基础设计咨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