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人深省:两个讲给父母听的“慢”故事

 

等待是美丽的,等待之后就是奇迹!...

点击上方“哈佛家训精选”可以读到更多美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哈佛家训精选(lanzhiwen888)


我曾经读过两个故事,一直很喜欢,今天讲给大家听。

曾有人问过德川家康:“杜鹃不啼,而要听它啼,有什么办法?”德川家康的回答是:“等待它啼。”

大仲马的巨著《基督山伯爵》的最后一句话令人刻骨铭心:“人类的全部智慧都包含在这两个词中:等待和希望……”

在南美洲安第斯高原海拔4000米人迹罕至的地方,生长一种花,名字叫普雅花。普雅花的花期仅有两个月,花开之时极为美丽。

谁能想到,普雅花为了两个月的花期竟等了100年。

用100年等待一次花开,等待一次两个月的美丽,值吗?神奇的普雅花也许从来不曾思考这个问题。

它只是静静地伫立在高原上,默默地用叶儿采集阳光的芬芳,默默地用根汲取大地的养料,默默地营造自己的花事,默默地等待100年,只是为了用百年一次的花开来证明生命的美丽与价值。

希米的《希望井》中有这样一段话:“掉落深井,我大声呼喊,等待救援……天黑了,黯然低头,发现水面满是闪烁的星光。我在最深的绝望里,遇见最美丽的惊喜。”

他用诗意盎然的语言写出了耐人寻味的哲理:人生不会风平浪静,生活不会一帆风顺,任何时候都有可能遇到困境,这时候你应该学会等待,在等待中你也许会发现生活的另一个出口,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时,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雨什么时候下?风什么时候起?一个字……等!等,是一种勇气,是一种智慧。

这个故事讲的是“等”。等待是美丽的坚持,只要等待就有希望,而希望是生活的源泉和动力。

希望到来之前是等待,希望到来之后还是等待,因为那时又有一个新的希望。

其实,生命就是一个等待的过程,我们的一生就是在等待中度过,在等待中享受生活的光华。

可是,现实中,有多少人愿意“等”呢?



不过现在,请你等一下,等我讲另一个故事。

这第二个故事,也许很多人读过,但是,我们一起再读一遍,或许会有新的感悟。

上帝交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可是蜗牛爬得实在太慢了,所以,我也不能走得快。

蜗牛“哼哧哼哧”地朝前爬,但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

我又是催促又是吓唬又是责备,蜗牛只是用抱歉的目光看着我,仿佛在说:“我已经尽力了,我不能走得更快……”

我又气又急,对蜗牛又拉又扯又踢,蜗牛受了伤,爬得越发慢了。它流着汗,喘着气,头昏眼花,可是,它没有停下来,继续向前……

“真奇怪,为什么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散步?上帝啊!为什么?”我在心里不停地抱怨,不停地生气。

天上一片安静,上帝没有回答我。“唉,也许上帝又去抓蜗牛去了!”好吧,松手了!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

我让蜗牛慢慢往前爬,自己跟在后面慢慢向前移步。“我何不像蜗牛那样呢?”于是,我不再生气,也不再催促。

咦?突然,我闻到一缕花香,原来这边还有个花园。我又感觉到了微风,原来夜里的风这么温柔!慢着!还有鸟叫,我又听到了虫鸣!看那满天的星斗,多亮丽啊!

“我以前怎么没有这般细腻的体会?”我恍然醒悟,“莫非是我错了?是上帝派一只蜗牛带着我去散步吗?”

这个故事讲的是“耐心”,凡事有了耐心,就会看见奇迹。

如其说这是一个故事,不如说是一首诗,也可以算是一篇童话。很美,很动人,很有深意。

在蜗牛的世界里,速度从来不是生命的首要选择。它们不慌不忙地行走,不慌不忙地思考,不慌不忙地望着世界上的一切。它们重视的不是前面得路,而是眼下的路,而是眼下的时光。

蜗牛为什么这么慢?因为,它们喜欢,因为它不想快。或许它们是在用慢的生活,嘲笑我们的浮躁。



这两个故事,前一个是一位叫李愚的朋友写的,后一个是一位叫张文亮的朋友写的,他们很了不起,他们写出了我们忽略了的一种人生体验。

这两个故事都有很深的内涵,可以让我们浮想联翩。那么,我读完之后想到的是什么呢?

是孩子的成长,是父母的态度。

我们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人是大器,需要晚成。那么,父母就要舍得花费“等”的功夫。

一株玉米,撒上种,到收割,不到一年就可以了;一头小牛,生下来就可以走路,一岁多就可以耕田、犁地、拉磨;可是,一个人,养一年都还站不起来,两年才慢慢学会说话,四五岁才能够自如地吃饭穿衣,要到十七八岁才能懂得一些人生道理,二十几岁才具备养活自己的能力……

孩子需要更多的时间长大,那么,父母就需要更多的耐心。

孩子路走得慢了,我们不妨等一等;作业写得慢了,我们不妨等一等;衣服穿得慢了,我们不妨等一等……等待他们准备好力气,等待他们调整好节凑,等待他们学会快一点,等着他们和我们一样好……

我们不是学习了几十年才能够这样的吗?为什么就容不了他们的一小会儿?,

“杜鹃不啼,而要听它啼,有什么办法?”德川家康的回答是:“等待它啼。”

可是,换了我们有些父母,会怎么做呢?我们会——逼着让它啼!

你为什么还不啼?别人家的鸟都啼了,你还像哑巴一样,你有什么出息!快点啼,不啼老子打死你!

于是,我们会带着可怜的杜鹃去各种培训班,让它学着啼,而且要能啼得高声,啼得符合比赛要求,啼得可以上好的学校。

这样的结果,或许它真的啼了,但不是杜鹃之啼。或许也是,但没有感情,没有个性,没有生命的律动。

而且更可怕的是,它会很快厌倦这种啼,很快久失去啼的兴趣,从此成了一只哑鸟,或者慢慢啼得像乌鸦,像麻雀一样。

杜鹃的啼是很美的,但是,如果我们急匆匆地为了一种目的,违背自然规律,去逼迫它早点啼,其实就等于毁了它。这是不是很残忍,很愚蠢呢?

就像南美洲安第斯高原上的普雅花,那种需要守候100年的美丽,我们愿意等待吗?如果是我们,是不是要用催长素,逼着它们在几天之内繁花似锦?

那么,对于孩子,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对待呢?



我们再来看看蜗牛吧!小时候的孩子就是蜗牛的样子,他们做事很慢,步履蹒跚。于是,性急的父母就会在后面不停地催促,在前面不停地拉扯。快点!你还不快点!你在干什么!你在磨蹭什么!

在这样的怒吼和催促之中,很多孩子变得焦虑,变得神经质,变得心绪凌乱,他们时刻都在错乱之中,越急越找不到章法,越急越慢。

这种催促打乱了孩子成长的心理和生理节奏,破坏了他们的生命生态。于是,他们就像蜗牛那样,“哼哧哼哧”地朝前爬,但每次却只能是那么一点点。

面对父母的怒视,面对催促、吓唬和责备,他们只能像蜗牛一样,用抱歉的可怜的目光看着,仿佛在说:“我已经尽力了,我不能走得更快……”

他们心灵受了伤,他们的情绪被扰乱,爬得越来越苦,越来越累。流着汗,喘着气,头昏眼花,可是,他们不能停下来,只能拼着命继续向前……

我曾经把蜗牛的故事发在一个微信群中,一个母亲读后,说她忍不住哭了。她一下子把人对蜗牛的态度和她对孩子的态度联系起来。她突然觉得自己对孩子好残忍,她觉得自己好自私。

她说,我催孩子的时候,其实,只是为了我自己的感觉好受而已,从来没有想过孩子的心情和感受。

听了一个母亲这样说,我很感动,这是一个多么有觉悟心的母亲啊,她只是不知道这样的结果,当她醒悟的时候,一切就改变了。这是多么好啊!

这个故事的最后情节,实际上给了我们很好的暗示。

我让蜗牛慢慢往前爬,自己跟在后面慢慢向前移步。“我何不像蜗牛那样呢?”于是,我不再生气,也不再催促。

咦?突然,我闻到一缕花香,原来这边还有个花园。我又感觉到了微风,原来夜里的风这么温柔!慢着!还有鸟叫,我又听到了虫鸣!看那满天的星斗,多亮丽啊!



看看,这一段究竟蕴含着什么教育意义呢?

第一,父母要知道放手。放手不是放任,而是给予孩子成长的自觉和自由,而这样的成长才能形成内驱力,而不是被动的屈从。屈就的服从是没有力量的,这就是很多管得越紧的孩子,离开父母后就反弹越厉害的根源!

第二,教育不应该成为一桩任务,而是一种亲子相伴的自然生活。在这种生活中,父母和孩子都应该回归到一种生命本来的状态。

孩子要有自己的生活,父母也要有自己的生活。如果把孩子的读书和父母的监督人为地强行拼挤到常态的生活中,我们本来的人生就会一起遭到破坏,孩子失去了童年的同时,父母也失去了自己的成年。

我们各自做好自己的事情,让学习和劳作相映成趣地存在,亲情与共,鱼水相融,各得其乐,那是多么美好的生活图景啊!

孩子学习的时候,父母也在学习工作,大家都各自努力,彼此为榜样,共同分享喜悦。这和一个像监工一样盯着催逼,一个像劳工一样在那里急匆匆地写字,彼此像敌人一样互相防范仇视着的情景,哪个更为和谐动人?

“我以前怎么没有这般细腻的体会?”我恍然醒悟,“莫非是我错了?是上帝派一只蜗牛带着我去散步吗?”

读这个故事绝对不能忽略这一句话,如果忽略了,就说明我们没有读懂,没有领悟真谛。

孩子来到我们的生活中,不是在给我们找麻烦,不是在让我们受累——上帝把他们派遣到我们身边,是在成全我们,在完善我们,在拯救我们!

不是我们是他们的恩人,而是他们是我们的恩人!不是要他们感激我们,是我们要时刻感激他们!

他们让我们有了新的希望和期待,他们让我们有了抱负和责任感,他们让我们重新感悟到生命的珍贵和人生的美好,他们使浮躁的我们变得优雅淡定,让狭隘的我们学会宽容和接纳,他们使我们渐渐消失的的童真又渐次复苏,他们让我们冷酷的心又变得热烈,让坚硬的灵魂变得柔软,让茫然的视野又有了诗意和远方!



我们要跟着孩子前行,慢慢地,开心地,感激地……一边等待,一边享受——这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有什么比悠闲地看着孩子悠闲地成长,更幸福,更美好?

感谢上帝,把那么美丽的生命赐给我们!愿神赐给我们耐心和智慧,善待他们,与他们一起快乐成长!
 

哈佛家训精选

lanzhiwen888



家长的朋友    孩子的知音

长按二维码
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 关注
加这个微信号:K18162663079

联系我们,和我们一起交流育儿心得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家长和孩子有所帮助

请您转发给您的亲人,还有您的朋友圈

如果你有自己的感想,请给我们留言

我们会定期将读者妙语专题编发


    关注 成都市北站小学校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