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建议你专题阅读

 

专题阅读为什么重要?构建知识体系很重要。...



英国学者以塞亚·伯林有著名的“狐狸与刺猬”一说。什么意思呢?“狐狸知道很多事情,但是刺猬知道一件大事。”据此,思想家分为两类:刺猬型和狐狸型。所谓刺猬型思想家只对自己关心的问题感兴趣,以自己的问题意识为导向,构建严密的知识体系;狐狸型思想家是发散型的,对很多事物都感兴趣,无意在某一领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历史上的刺猬型思想家有亚里士多德、康德、罗尔斯等,狐狸型思想家有帕斯卡、尼采等,他们都是牛逼哄哄的思想大家。

关于刺猬型和狐狸型孰优孰劣,在此我不作评判。但在阅读这一领域内,我认为你应该做一名刺猬型阅读者,这倒不是排斥狐狸型阅读,而是因为你若想在某一领域的问题上有相对深刻的认知,那你必须进行专题的系统阅读,也就是所谓的做一名刺猬型阅读者。我认为在此基础上,你可以再进行跨学科发散阅读,不妨碍做一名狐狸型阅读者。

为什么要这么说?一名学识广博却不专深之士,有可能流连于表层浅尝辄止的知识层面,并未对某一领域有着系统性深度思考;而一名某一领域的深度专业者,尽管其他方面知识阙如,可能没有广泛的视角,但却在某一问题上能够道出精辟的见解。因此,在我看来,与其做先做一名狐狸型阅读者,还不如先主攻一个领域,做一名刺猬型阅读者。

坦白讲,我受徐复观先生的阅读观影响很大,他在一篇谈论读书方法的文中提到,“非万不得已,不读与自己的研究无关的书”,他以过来人身份告诉大家,“我从前对鲁迅的东西,对河上肇的东西,片纸只字必读。并读了好几本厚厚的经济学的书。中间又读了不少的军事著作;一直到民国四十一年还把日译拉斯基的著作共四种,拿它摘抄一遍。但这些因为与我现时的研究无关,所以等于浪费。我一生的精力,像这样的浪费太多了。垂老之年,希望不再有这种浪费。”

当然,他的阅读观并不一定适合每个人,尤其不适合那种纯粹把阅读当乐趣的人。但我想,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光是某一领域的书籍就能让一个人花费大量时间去钻研,做一名深度钻研者要比浮光掠影式的各领域阅读更容易出效果。所以,我们更应该将时间花费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上,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也正是我目前所做的事情——先努力做一名刺猬型读者,再来谈狐狸型阅读。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非常热衷于谈论政治话题,尤其对民主转型这一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大概在几年前,我还喜欢杂文家那种社论式、时评体的小文章,当然我自己现在依旧写一点这类文章,但已不是主要兴趣点。这种文章如果写得幽默出彩,其实还挺受欢迎的,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然而这种文章一般来说不能给人带来深度思考,有些文章美则美矣,但就像快餐一样没有营养。

于是,这引发了我的思考,我决定:

走出自己的阅读舒适区,先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内进行专题阅读。

很多的大家告诉我们阅读要追随自己的内心,一切以阅读乐趣为至上原则。比如毛姆就在他的随笔中认为阅读应该只为乐趣而读。毛姆的阅读观当然有一定道理,但你若想在某一领域内有专深的见解,那么你必须得走出自己的阅读舒适区,进行大量的专题阅读。

阅读分为两种:一种为纯粹的乐趣而读,一种为获取特定知识而读。专题阅读无疑是后一种阅读方式。走出阅读舒适区,开始你自己的专题阅读之旅,你先得拥有最吸引你的问题是什么?此为最基础的问题意识。

以我自己为例。我之所以对民主理论和民主转型领域很感兴趣,是因为我发现网络上很多人和五毛论战,诸多问题含混不清,争执不下,这激发了我想了解这些议题的欲望。比如,民主是不是必须要高水平经济发展支撑(经济决定论)?有些新兴国家的民主为什么会发生崩溃,是否有共性原因?依照现在形势,此国能否实现和平的博弈转型,理由是什么?为什么不同国家的民主转型方式如此不同?集体暴力为什么在不同国家有不同表现形式?所谓乌合之众、民粹主义是否拥有一定正当性?程序正义是不是无条件的?等等。当然,我所有问题的出发点都是以此国政治现实为关照的。

在没有进行系统思考与阅读之前,所有的问题都是零散的,就像随意洒在地上的珠子,只有将这些珠子用线串联起来,不同珠子之间才有了联系,这就是信息的组块化。当我们在一个领域内阅读大量的书籍之后,大概会发生某种思想蜕变,首先是随着阅读量的提升,博览这一领域众家之长,各种理论眼花缭乱,而且还相互冲突,这时的自己只是信息的收集者;然后接下来就会经过比较,发现自己喜欢和偏爱的理论,并开始思考各种理论的不足点在哪,这一阶段是对信息的挑剔;最后可能会发现,纵使某一理论充满缺陷,但其依旧经久不衰,在宏观框架上或者研究视角上有独特之处,在此基础上再融合自己的思考,这就是对信息的再加工,变为自己的知识。

而这一专题阅读行为注定是一场苦役,大多没什么乐趣可言,尤其是在某一领域大量阅读学术著作。但我想,这一行为是苦尽甘来之举,是另一种别样的乐趣,它始于密集型知识的狂轰滥炸,但当经过知识的汲取、整理、挑剔、加工、整合时,知识不再是原来的知识了,你会拥有更宽广的视角和深度,这或许就是王小波所说的“思维的乐趣”。



当下有些观点认为读书越多会越傻,对于有些人来说,这种观点可能是成立的,就连大名鼎鼎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都说,阅读时自己的脑袋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可别忘了,叔本华读书可不少,阅读尽管不是值得拔高的高贵之举,但阅读量低更不值得炫耀,众所周知,去世不久的杨绛有句话:你的问题在于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所谓“学而不思则罔”,但别忘了还有后半句:“思而不学则殆”。说到底,读书的多少与思考力并无多大的关联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问题。

让我们再回到专题阅读这一话题上来。如果你想进行某一领域的专题阅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那么要怎样做?我在此仅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首先,利用自己的好奇心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注意,不是伪兴趣),只有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后面的一切行动与积累才会成为可能,好奇与兴趣永远是指引你探索知识奥秘的灯塔。如果这点也没有,那神仙也救不了你。

第二,解决兴趣点的问题后,接下来就是如何寻找书籍。在起初,可能你的兴趣点很大,这没有关系,比如你喜欢心理学,但深入之后发现,就算是心理学也还有很多分支,什么精神分析学、发展心理学、人本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等,让人头大。你也不知道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是哪个具体的领域,你内心此时只有一个声音:我很想了解心理学。那么,建议从最基础经典著作开始阅读,尤其需要阅读经典而公认的思想梳理书籍,也就是导读性介绍类书籍,先对这一领域有一个全貌的了解,然后再挑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当你阅读量开始增加之后,你会发现有些内容是想通的,或许你在某一本书的引用部分发现了同类的其他书籍,这又引起了你的兴趣。这其实就是一个过程:只要你谦虚,你发现读得越多,就会越发现自己无知。这也是暗合了苏格拉底的名言: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而阅读知识的散点通过你的思考就可以串起来,书籍一下子就会活起来,书与书之间就像无形被打通一样。可能你在写作某一篇文章时,你曾经读过的一些书籍中的观点可能会突然闪现在你的脑海中,这令你自己也不可思议,对,就是这么神奇。你可以去问问身边那些经常阅读与写作的人,相信他们也会有类似的体验。

那么有哪些途径去寻找书籍呢?上面已经提及通过书籍的引用部分去寻找类似书籍,还有那些方法呢?

1.豆瓣豆列。这是我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我寻找比较政治学、民主转型的书籍都是通过豆瓣豆列找到的。

2.出版社。有些出版社经常喜欢出版某一类型的书籍,广西师大出版社的“理想国”系列、“新民说”系列在文艺青年心中知名度都很高。

3.寻找书系。比如“汉唐阳光人文图书”这个系列就很棒,经常关注政治类的朋友可能不会陌生。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方法去寻找专业领域书籍,其实方法都不重要,现在是网络时代,信息资讯发达,只要你想读,拥有一颗好奇心,你自己会找到很多好书的,也不需要过多的方法去指引,上面的找书方法对于一般人来说也足够了。

这篇文章只是简单说了一下为什么专题阅读重要,为什么要构建知识体系,并粗略谈了下如何开始专题阅读。没有所谓的深度干货,半干半湿吧。重点还是文章的前半部分,至于如何具体操作自己的阅读计划,如何进行深度思考,怎样建立思考的逻辑性,如何做思维导图等具体方法,显然我并未进行回答,不过以后可能会提及自己的一些方法。

以上。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
微信ID:
mmz1003


    关注 明修栈道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