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十二因缘:受、爱、取

 

受苦、乐、不苦不乐三种感受,这时候还没有产生爱,仅仅是感受。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只有感受并没有拣择。不苦不乐...





苦、乐、不苦不乐三种感受,这时候还没有产生爱,仅仅是感受。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只有感受并没有拣择。不苦不乐的状态有不同,是类似一种虚无感。不痛不痒,不欢喜也不悲伤,麻木而没有更多的感受可以发出。

虚无感很多时候被表达为并不想获得什么,也不想给予什么,因为它没有极强的索取与占有意识,但它又无法有效的感知自我的身心与外在的生活世界,它处在某种不明朗的受蕴中,不苦不乐的状态伴随着是记忆中的时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扭曲与变形,时间感受无限漫长甚至停滞,空间感受产生自我与世界的巨大隔绝,世界变得很陌生,仿佛无限放大,而自我世界同时因为外在世界的方法而被压缩到无限小。

所以,经常进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训练最直接的感触是舍受的触发,这种虚无感与被动的陷入虚无感不能自拔是迥然不同的。



生命对苦会有厌恶感,希望离开苦,更少的苦,做减法;对乐会有喜悦感,希望靠近快乐,更多的喜悦,做加法;对于不苦不乐的感觉,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保持默然接受的状态,我叫它做零法。爱的产生因为“离苦得乐”的需求。希望多一点喜悦与快乐,少一点痛苦与烦恼。那么,对于白开水一样的舍受,爱同样可以产生,只是这种情况产生的爱无法获得有效的能量供给,因为这样的爱无法增殖,如同无法用一块钱换两块钱一样。

生命对不苦不乐的感受并不是不做加减,而是加减的项目都是零,如同你每天回家都会看到雪白的墙,但那墙在漫长的生活中,既不给你产生喜乐也不产生厌恶,这种无论如何加减都会是零的情况在生命中比比皆是。但这种情况并不是绝对的,某天突然你家的墙被隔壁装修队敲出来一个窟窿的时候,你就会产生烦恼与痛苦,减法就又开始产生。所以,舍受肯定是要跟着苦乐受的变异而流转变异的,它自身并不可能有固定的本性。

言外之意,所谓的超越喜爱与讨厌的超然独立的中性境界这是暂时的,那些柏拉图恋爱之类的,都体现了爱在发展自身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中性倾向,虽然这些情况是完全可能成为现实,但毕竟在根本上不存在独立的自性。

上面还提到能量的“自供给”,这种中性模式无法实现持续的能量自供给,如同零无法在不断的需求零的过程中让自己变成壹一样。有趣的就是,柏拉图恋爱根本上是原则上并不伤害他人的自我欺骗且它永远需要寻找能量供给的来源,进一步说,就是意识那普遍又永恒的作意现象,这个现象或许就是柏拉图恋爱的本质。



有了爱,就会想结婚。男人对爱的女人说:让我取(娶)了你吧!虽然不是一字,但意思是有相通的地方。我们透过现象学来直接看取这个现象,什么是取呢?妈妈说,把酱油给我拿过来,然后你跑去取过来。或妈妈嘱咐你“今天记得取快递”。这都是取。取是取得,最简单的意思是,有个东西在那里你去把它拿过来。酱油不是你的,但快递是你的。你取酱油时候没有那么自我,你取快递时候就比较自我,因为那是你的所有物。而且,我们发现,取总是有一个冥冥中的指令存在,无论是妈妈让你做,还是爸爸提醒你,快递员的短信提醒,总有一个提醒的指令在,你是根据某种说不清楚的指令去做这个事情的。

十二因缘中,因为爱所以就有了取,爱是在受的基础上进行了拣择,通过取实际上是把爱拉出一个方向来,也就是说,试图让爱保留一种长久的能量供给(这是我自己的话,不知道用啥来形容比较好)。这就是说,爱本身并不是自我不断占有的,爱无法自我供给能量,爱必须要通过取得其他的外在才能维持自身那看似永恒的实体性。爱无法仅仅通过爱自身就能让爱增殖的,如同一朵充电的花,没有电能这花就自行枯萎了,永恒的电能不来自于花自身,而一定是来自爱之外的。

因此“取”是在某种指令的指引下,把爱与其自身拉开一段距离,并封闭在一个领域中,让爱能够自我成长,这有点像揠苗助长。取来就说明你仅仅是属于这个时空范围的,你不能属于别的范围,取类似一种划界的活动,是给爱划出一个更加虚假的地带,让它充满自我意识,爱在培养自身增殖的过程中就是爱自我吞噬与占有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爱培养自我意识的过程。当爱自身有了对自己的意识之后,它就会觉得是个存在了。


    关注 紫光凝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