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  展示正宗北京味儿

 

北京市西城区是北京建城和建都的肇始之地,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  展示正宗北京味儿》/原题

《北京》杂志/原载

非遗

展示正宗北京味儿

北京市西城区是北京建城和建都的肇始之地,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资源。自2005年全国非遗普查保护工作开展以来,西城区逐步建立并完善非遗保护项目名录体系,截止2015年10月,共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36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1人,北京市级非遗保护项目67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77人,区级非遗保护项目162项、区级代表性传承人206人,项目资源及代表性传承人数量在全市各区位居首位。这些项目突出体现了北京的皇城文化、市井民俗文化、老字号商贾文化的特色和底蕴。在本届京交会上,传统药香制作技艺、刻瓷、砖雕、鬃人、彩绘脸谱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将精彩亮相,集中展现西城区在服务贸易领域的文化实力和产业前景。
01

香烟缭绕

传统药香制作技艺
中国香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六千年前的“燎祭”是中国用香历史的萌芽。宋元时期达到鼎盛,明清时期广为流传普及,形成了包括燃香仪轨、祭祀用香、仪礼用香、生活用香、治疗药香在内的完整的香文化,品香更是与斗茶、插花、挂画一起,并称为怡情养性的“四般闲事”。

药香既有香的温馨,还有养生保健之效。传统药香制作工艺包括:煮、蒸、炒、炙、炮等几十道工序,全部由手工制作而成,以此保证香品品质的纯正。在原料选择方面,传统药香全部采用纯天然、无污染的植物和可再生的珍贵树木及部分传统动物香;在加工方法上,药香严格按古法手工炮制加工。其种类丰富多样,造型丰富,适合各种使用方式,如饮、燃、熏、蒸、洗、抹、内服、悬挂、佩戴等等。

传统药香具有祛病除邪、防病保健、促进人体健康、增强免疫功能、养神益智、杀菌消毒、灭霉驱虫、净化空气等功效。由于药香品质洁净、无毒无害、经久不坏不腐,所以适合多种场合使用,也适合所有年龄段人群使用。
02

“金刚钻”和“瓷器活”

北京刻瓷
中国有句俗话叫“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刻瓷,便是一个艺人用“金刚钻”在瓷器上下功夫的一门艺术。一般来说,艺人会在瓷器的釉面上用金刚刀或合金刀进行镌錾,以刀代笔进行书法、绘画,通过镌刻痕迹的深、浅、浓、淡表现艺术手法,以线条部位的韵律性显现画面内容的形象和姿态。可以说,刻瓷是集绘画、书法、刻镂于一身,集笔、墨、色、刀为一体的汉族传统艺术。相传刻瓷艺术起源于秦汉时期的剥玉,后来随着陶瓷业的发展,大量精美优质的瓷器不断问世,帝王和文人墨客喜好玩赏瓷器,时常在瓷器的釉面上咏诗题文。为保存笔痕墨迹,人们用刀在瓷面上刻画出轮廓外形,形成了早期的刻瓷。



(赵德春作品)

北京刻瓷普遍认为是在清末真正发展起来。《北京志·工业卷·工艺美术志》记载:“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顺天府尹在宣武门外下斜街设立农工学堂,又称工艺学堂,内设各种工艺科教徒习艺,其中镌瓷科有学生20余人。”北京刻瓷一般以水墨画为主,题材多为山水、人物、花鸟、禽兽、诗文等。在质感与视觉上,一件好的刻瓷品要有中国画的功力气韵,即使是在薄如白纸的瓷胎上錾刻,也必须具备“触有手感、观有笔墨”的艺术效果。刻瓷以瓷为载体,易于保存与传承,持久不损,发挥瓷釉晶莹光洁的特色,从刀刻与瓷面相得益彰,展示、欣赏镌刻的金石技巧。
03

砖墙上的“硬花活”

北京砖雕
砖雕是中国源远流长的一种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其制作技艺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砖雕多用于建筑物的雕刻装饰,是用钢凿等工具在水磨的青砖上钻打雕琢出各种人物、花卉、动物、书法等图案的雕刻作品。过去人们把砖雕称为“雕花砖”“老砖花”,各地的砖雕都有着不同的风格特点。

北京砖雕以老北京的东、西城区胡同里的四合院建筑最为典型,大多作为京城官吏、富豪宅院的厅堂、大门、照壁、祠堂、戏台、山墙和园林等建筑的装饰,其雕刻精巧,富贵华丽。这种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民间砖雕有严格的构图要求和雕技规则:图案以花卉、珍禽瑞兽、吉祥图案、博古为主;构图严谨、端庄、高雅、富贵、浑厚、大气。北京砖雕图纹坚挺饱满、主次有序、相连不断,以浮雕最具特色。此外,在表现形式上,北京砖雕技艺分为阳雕纹和阴刻纹,其用料考究,选用上等澄浆泥青砖,纯手工精雕而成。由于北京砖雕的风格自成一派,影响广泛,因此北京砖雕艺术又被称为中国砖雕艺术的“四大名旦”(京雕、徽雕、苏雕、晋雕)之一,是古都北京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并在中国砖雕艺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04

铜茶盘子小戏出

北京鬃人
鬃人是北京独有的一项民间手工艺品,产生于清代末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鬃人作品作为北京民间特有的手工艺品,主要以表现京剧人物为主。北京鬃人是用胶泥做头和底座,用秫秸杆做身架,外绷彩纸外衣,并絮少许棉花,然后依据人物故事勾画脸谱,描绘服饰,底座粘一圈约二三厘米长的猪鬃,便制作成一个生动的鬃人。鬃人做好后,利用鬃毛的弹性和击打铜盘产生的共振,人物就转动起来。因此,鬃人也是民间手工艺品中唯一具有动态效果的艺术品。数个鬃人组成一组戏剧人物,置于铜盘中,轻轻敲打铜盘,人物便会舞动,如果再配上京剧的唱腔,就如同真人在舞台上演出,所以北京人也称它为“铜茶盘子戏”。



白大成于1959年开始学习制作鬃人,成为鬃人制作手艺中唯一的传承人。近年来,白大成和他的鬃人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前往世界各地进行艺术交流,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并喜爱中国的民间艺术。
05

三型七彩

泥塑彩绘脸谱
脸谱起源于历史上的“代面”,大约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代面”(即“假面歌舞”)的出现。因为戴面具演出时不利于演员面部表演,艺人们便直接用颜料在面部勾画、化妆,逐渐形成脸谱。

北京的泥塑彩绘脸谱起源于清代末期。北京泥塑彩绘脸谱从形象上大致分为五类:一类是光头脸谱,没有胡须等附加装饰;第二类是泥须脸谱,胡须为泥制并施彩;第三类是绒须脸谱,泥帽为彩绘,上变装饰绒球小珠等,胡须用彩色丝绒制成;第四类是真盔头脸谱,用舞台上的真盔头装饰脸谱;第五类是半身脸谱,更有立体感。泥塑脸谱讲究规整,构图严谨,线条流畅,位置准确,色彩明丽,注重画工,素有“三型七彩”之称。

20世纪70年代末,佟秀芬拜著名脸谱画家唐景耀为师,继承了泥塑脸谱技艺。经过几十年的传承与实践,佟秀芬脸谱勾画技艺日臻成熟,其所画脸谱十万余件,自做模具百余套,能够熟练掌握四五百种谱式,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
06

“拉拉扯扯”也精彩

抖空竹
空竹,以竹木为材料制成,中空,因而得名,俗称“响葫芦”,江南又称之为“扯铃”,以北京、天津所产的最为著名。空竹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明代《帝京景物略》一书中就有空竹玩法和制作方法记述,明定陵亦有出土的文物为证,在庙会开市或者是春节、“二月二”等传统节日时,表演空竹和出售空竹是庙会特色和重要内容之一。



(乔·麦克纳利作品)

空竹为圆盘状,中有木轴,以竹棍系线绳缠绕木轴拽拉抖动。空竹分为单轮(木轴一段为圆盘)和双轮(木轴两端各有一圆盘)两种。圆盘四周有哨口,以一个大哨口为低音孔,若干小哨口为高音孔,分为双响、四响、六响,直至三十六响。拽拉抖动空竹时各哨同时发音,高亢雄浑,声入云霄。

北京抖空竹历史悠久,群众基础稳定,技术技巧成熟完备。如今,抖空竹的技术技巧在继承中又有创新,如“金鸡上架”“彩云追月”“海底捞月”等。这个讲究“拉拉扯扯”的游戏如今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北京民间体育项目,不仅是市民生活中的一景,还是北京胡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07

古老技艺的新生

北京仿古瓷
仿古瓷是为了满足现代人对古代瓷器的欣赏、馈赠、日用等需求,由近代人以复杂的工艺临摹仿制前代的精美瓷器而制作的一种高档艺术瓷器。20世纪初,在官窑精品瓷器逐步流入古玩市场,尤其是琉璃厂地区的同时,古玩商发现了清廷内务府北城瓷窑厂里存放着剩下的官窑瓷器未上釉、彩的胎子,于是,陶瓷高手詹远广等开始在官窑瓷器素胎上挂上各种彩色,再架窑烧出各种仿官窑精瓷。由于其胎质、釉色、画面精细,堪媲美官窑,北京仿古瓷雏形就此出现。这一行业在中国陶瓷行业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这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的仿古瓷有一种特别的韵味:仿古意而不拘于形,承古法而不囿于器。釉色饱满亮丽,画工精致大方,呈现出浅浮雕的实体感,拥有皇城气概,倍受人们喜爱。

北京仿古瓷主要仿制对象是清代乾隆以前至明代的彩瓷器物,大多数为官窑中的江西景德镇瓷器,主要以摹仿前人古瓷的装饰手法,以古彩和粉彩技法为主。北京仿古彩瓷蕴含了瓷艺术中金、木、水、火、土五行变化的哲学元素,饱含庄重含蓄的东方之美,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耐人品味。
08

紫禁城里的绝活儿

北京宫毯织造技艺
北京的宫毯即官坊毯,在西汉时期由西域传入中国,到唐朝时期,中原地区地毯制造技术已经成熟,而大规模的织毯活动兴盛于元代。明朝的官营织毯机构织造了一批高质量的官坊毯,到了清代,官坊毯的图案则充分反映出多民族文化相融合的艺术风格。北京宫毯织造技艺因在宫廷长期织造使用而得名,它以羊毛、蚕丝、金线、棉线为主要原料,以经纬线交错为毯身结构,以栽绒、盘金、片剪等技艺为技艺方式,以手工织造方式进行织造的传统技艺。由于其传承与流布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北京地区,技艺来源于宫廷工匠,文化内涵来源于宫廷文化,所以,至今依旧被命名为“宫毯”。



(乔·麦克纳利作品)

宫毯的特点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宫廷文化相结合并向民间拓展,其皇家气派与民间韵味并存。织作北京手工地毯共分为三个工序:前期准备、织毯成型、美化整理。北京手工地毯设计精心、构思完美,选料和配线要求相当高,加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如今,北京地毯五厂生产的宫廷地毯继承了宫毯制作的工艺流程,其制作的宫毯在业内享有很高声誉。北京手工地毯的继承人主要有陈子权、焦殿功以及他们的徒弟—工艺美术大师康玉生。
09

京城有茶香

张一元茉莉花茶制作技艺
张一元茉莉花茶,是绿茶经过多次与茉莉鲜花反复窨制而成的优质的茉莉花茶,是花茶中的珍品。张一元茶庄老店现位于前门大栅栏街内。最早由安徽省歙县定潭村人张文卿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花市大街羊市口开了第一家店,取名“张玉元”。1908年,张文卿在前门外观音寺街开了第二家分店,为了区别,将第一家改名为“张一元”。借“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以此寓意买卖永远兴旺发达,不会衰落。

张一元茉莉花茶的窨制就是茶与茉莉花的混合。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水热作用,一吐一吸,两者结合,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反应。嫩茶与老茶的吸香力强弱主要表现在茶香与花香的协调性上,嫩茶本身香气好,可衬托茉莉花香。其茉莉花茶,以“汤清味浓,入味芳香,回味无穷”为主要特色,受到广大顾客的赞许。又由于“张一元”待客和气,茶叶包足,售价低廉,几十年来,生意始终不衰,名扬全城。

非遗
其他非遗及相关展出项目

兔爷   古琴

传拓   木版年画

雕漆   曹氏风筝

非遗DNA艺术品防伪

93号院博物馆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邮局发行代码:82-939 联系电话:+86 10 6715 2380 转 0
《北京》周刊是北京唯一官方的外宣刊物,
每周出版中、英文版各一期。
秉承“以新闻的立场挖掘和诠释北京文化,
以文化的视角聚焦和解读北京新闻”的理念,
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策划选题,
并逐步形成了特有的融通中外的中国表述,
传递北京声音,讲述北京故事,塑造北京形象。
……到此并未结束……
~~每天奉上不一样的文化北京盛宴~~
据统计
阅读到此的人
100%都会做的事儿
就是
关注、学习、分享


    关注 北京杂志官方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