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题】香尘:心中有山名青城

 

心中有山名青城文|香尘山一程,水一程,从还珠楼主,梁羽生,金庸到后来的萧鼎,只要是喜欢看武侠小说的,就没有不...




心中有山名青城

文|香尘
山一程,水一程,从还珠楼主,梁羽生,金庸到后来的萧鼎,只要是喜欢看武侠小说的,就没有不知道青城山青城派的,那就是名门正派,是黑白两道的白道代表,是大侠辈出的浩然之地。

我是从小学四年级开始看武侠小说,第一本便是金庸的《书剑恩仇录》,香港的繁体竖版,即便看得很费力,之后还是对武侠迷恋得一发不可收拾。甚至兴起时,还会披个纱巾在草帽外,把竹竿当作打狗棒,奔窜于家附近的竹林里,假装有轻功,假装是侠女,也时常会幻想自己将来能行走于山水江湖,行侠仗义,餐风饮露,并有情义可肝胆,知己可托付。青城山自然也成了这年少幻想中的一席圣地,后来读到苏东坡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之句,觉得形容书里那些青城山中子弟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初中时,《新白娘子传奇》热播,最开始,白蛇幻化人形,赵雅芝演的白素贞对观世音菩萨唱起:青城山下白素贞,洞中千年修此身,勤修苦练来得道,脱胎换骨变成人,一心向道无杂念,皈依三宝弃红尘,望求菩萨来点化,渡我素贞出凡尘。那时候我看着就觉得这白娘子真正是好看至极,柔美至极,不愧出自我憧憬的青城山下呀。

读大学那会儿,宿舍常闲聊,睡我上铺的女生向我们许多次诉说其与男友暑假里在青城山小住并一起看完金庸的《笑傲江湖》才携手下了山这桩事情。要知道,这样浪漫的爱情插曲对年轻人的杀伤力是非常强大的,让大家听了简直有点羡慕嫉妒恨,所以连我也一直念念不忘,即便毕业后再没见过她,到如今将近二十年了,我还能清晰记得她述说这件事情时那轻柔带笑的语速,那闪闪发亮的眼神,那略微发红的两颊,分明是一付青春年华里沉醉于浪漫爱情的神色。

因此,对于远隔千里的青城山,尚未谋面时,在我心里,便已经是可亲可近可想象的了。

如今,我也终于有了机会一堵青城山的真面目,算是有缘千里终得相会。可惜因时间的关系,行色匆匆如蜻蜓点水,只爬了前山,没有去东道主好友文君和玫瑰之冢一夸再夸并再三推崇可休闲小住的青城后山,所以,也只能继续任凭这山在我眼里犹抱琵琶半遮面了。即便这样,由远及近,还是第一眼就觉得它如同兀立于俗世之上的一枚至纯青玉,温润,静好,闪烁着波澜不惊的岁月福泽。



文君和玫瑰之冢已经进出青城山许多次,加上文君身体抱恙,两人就决定留在山脚的茶寮里喝茶聊天,用以打发等候我们上山下山的这段辰光。如此,便只得我和我小侄女还有特地从重庆赶来相聚的维山兄三个人从青城山脚下进了山门。

果然,青城天下幽。踏入山门之后,顷刻就能感觉七月的暑热悄然退去,扑面而来是山林的清新幽凉,人走在其中仿佛受着一份格外的眷顾,也巧,一路上正好听得半山腰亭子里有人在吹笛,不知是何曲子,让走路的我们听来清爽悠扬,心怀畅意之下,脚底便也轻快起来,甚至看着路边一些再平常不过的景物亦都觉得有股说不出来的美。所以,一座山的好不仅仅在于树绿花娇流水清泉天光云影,画龙点睛的还须是有阳春白雪的声,虫声鸟声乐曲声。有声有色,方是大自然造化的真谛。

先到的月城湖。月城湖不大,但有船可行,此岸到彼岸,不过四五分钟的事情。我和维山兄商议了下还是决定沿着湖边绕路而行。路途中见对面湖岸一处树丛下有大片白雾喷薄而出,缭绕湖面,飘飘渺渺,便说有点仙境的意思了,维山兄说那应该是人工造雾。虽然这真相恁煞风景,但不管怎样,看着这缓缓而出行云流水的气韵,便如一个人的精神有了蕴藉,想着从此一叶轻舟,布衣素履,再不做那红尘浑浊的俗人,披上这一身仙风道骨,由了岁月无为静去,坐山化水,将魂魄寄存于此,便是世间至净至美的好。

还看到湖边浅滩有个鸭棚,几只鸭子嬉戏周围。维山兄道若把鸭子换成鸳鸯多好,配合雾境就是只羡鸳鸯不羡仙了。我笑着打击他,修道的地方寓意直白着男欢女爱终归有点违和呀,其实鸭子挺好,让我等俗人看了增添一份亲近心,春江水暖鸭先知,在这里便是道门冷暖看鸭知。

说起鸳鸯,倒是上清宫那边张大千故居有鸳鸯井。去观赏时,正值一小孩在问为什么要叫鸳鸯井?工作人员答你走过去一看就知道那是鸳鸯井了。我随小孩一起走过去,见是两口井,一井外圆内方,一井外方内圆,倒可看出两井之间是有泉涌相通的。小孩看了问我还是不知道为什么要叫鸳鸯井呀?其母回答说因为一个是方的一个是圆的所以叫鸳鸯井。维山兄大概实在听不下去了就忍不住在一边补充说因为天方地圆天为父地为母,父母乃鸳鸯,阴阳有交汇。我就笑说,太深奥了,还不如拿个古代的铜钱给孩子看,圆中有方,方中有圆,便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更来得直观,毕竟钱这阿堵物还真是古往今来最能让人记住的事物了。



由月城湖上走,有一处丈人泉。特设接水的石槽内泉水清澈,游人可自行取用,我掬了一捧饮下,甘甜清凉,落入腹中,似可涤洗胸中块垒,平心静气。维山兄见状提议,不若用空瓶子接上两瓶,待回去后做茶饮,据说此处泉水泡茶绝佳。想着此刻方上山,担心后面行路不堪负重,到底放弃了此举。

我们是选择直接乘的索道,索道之后再慢慢沿着石阶向上而行。路上有很多滑竿兜揽生意,不过生意清淡,我是没有看见人去坐的。每每爬台阶爬到喘息时,一抬眼看前面有女子穿十厘米的高跟鞋照样在湿滑的石阶上稳如磐石,一步一步把高跟鞋穿成了钉子鞋,就心生钦佩,再低首看看自己的平底鞋,登阶的士气不由倍增。

其实光看沿路风景或临峰远眺,青城前山的风光在我眼里不算出色,这样的山头景致就中国的名山来论几乎可用泯然于众来形容。它的特色还是在于处处浓郁的道家人文景观,比如上清宫,老君阁,天师洞等,听听都是道家文化里大有来头的称谓,所以余秋雨也为之题词“问道青城山”。

路上倒是有见不少穿白衣白裤束发之人,细看下大多是山中经营店铺摆噱头的,所以白色衣裤有的不齐整,有的皱巴巴,甚至有的还油迹斑斑,头发亦都束得凌乱毛糙。直至在上清宫里见着一位道姑,衣裤平白如新,走动飘拂有姿,发髻光洁齐整并有一支银簪素白,横插其间,看上去不过四十多,但听旁人说她已有六十多。我觉得这才是我心目中道家弟子该有的仙风道骨之姿,有净气,而这净气是出自一颗草木素心且归属于清静灵魂的。

以前看汪曾琪在散文中有写到秋葵,他说:“秋葵不是名花,然而风致楚楚。古人诗说秋葵似女道士,我觉得很像,虽然我从未见过一个女道士。”如今我见着了女道士,而我爱吃鲜美的秋葵,母亲每年会种十几棵,故秋葵的花我亦见过,在脑中比了比,确实神韵挺像,都是属于平和、本然、清亮、干净的模样。

山峰绝顶处,据说顶上古有一座呼应亭,取“登高一呼,众山皆应”之意,后来改亭建阁,是为老君阁。阁的外观呈塔状,顶尖,中堆三圆宝,寓天地人三才之意。阁内分六层,下方上圆,层有八角,意蕴天圆地方、太极八卦之道。登上阁顶,看山色接天,风云际会,忽然想起古人有游仙,“烁烁雾上景,懵懵云外山”,便也无非于面对此番胜景吧。道可道,非常道,世事苍茫,浮生清浅,又有谁的心能大得过高得过美得过这一派端严呢?

从另一条路,拾阶而下,经朝阳洞,祖师殿,至天师洞。我喜欢天师洞处的那株千年银杏,高五十余米,五六人牵手方能合围,据说还是张天师当年亲植,已有一千八百余年的树龄。站在树冠下,抬首只见饱经时光后黝黑的枝干,其上浓荫蔽天,绵绵不绝的生机,正穿过历史厚重的尘埃,绿成一树的明净自在。维山兄说真是有点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况味。确实,天师已去,树依在,白云千载空悠悠。

天然图画,我原以为是以景为胜,到了才知是一座牌坊,因牌坊匾额题“天然图画”方以此为名。倒是还有一个天然阁,看到它我才突然惊觉,这一路上的那些亭台廊阁多是极其简朴,不假雕饰,仅仅是由树木、藤条及树皮建成,多年风霜雪雨下来顶上皆已附满厚厚青苔,还有落叶,不知是否是恰合了道家的那份清心无为返朴归真之理念,而天然,天然,此乃真天然也。

下得山来,路边都是波斯菊,偶有蝉鸣,虽然干扰不了心里的静,但还是让人生出了从天上至凡间的落地感,不过有了这五个多小时青城山内的清气拂身,倒觉得一切都可安然领受,那么,且把心留于青城,肉身重回民间,如此,倒应了胡兰成写的“上与星辰近,下与世间亲”了。

茶寮里,与相谈正欢的两友汇合时,文君问走了五个多小时热不热呀?我才惊觉,这七月盛夏的奥热,一路上居然是遗忘的一干二净的,根本没觉得热,甚至连一点汗都没出。大概是我光顾着领略青城山的山水,青城山的人文,青城山的幽静,便不记人间的冷暖了罢。


    关注 山西国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