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永远是你的宝宝

 

论拥有背景音乐的重要性...





  【请自行搜索王英姿的《月亮船》作为背景音乐】

昨天我发跟风发了条朋友圈

“听说别人妈妈6.1开始转账,送礼物,而我——相信我妈看到这条朋友圈了也会给我的”

说实话我20岁的人了腆着脸发这个在朋友圈,我内心是拒绝的,所以我只圈了我妈别人都看不到(微笑)。到教室打开手机一看,麻麻的红包和没接起来的电话,我不太能用文字描述这种心情,不是掉钱眼里那种感觉——强行解释,只是觉得,都成年两年了,无意的撒娇还能意料之外的得到回应,在千里之外的他乡体味到被家人宠着的感觉,雨点都变成了粉红色,那一刹那感觉自己真的,是个宝宝。

我记得很小的时候在奶奶家,我妈说无论你多大在眼里父母眼里你都是孩子,从我记事儿到我上初中高中,再到大学。一直希望早点自己能成为独立的,早点成为能独立解决问题的,能独当一面的人。然而无论如何佯装强大,出个门还是要被叮嘱很多遍注意安全早点回来,骑自行车回家都会被担心。我大概很久之前就知道了为什么那么多人写一些关于自己过去不懂事儿长大后懊悔不已的文章。因为被爱是奢侈的,被唠叨是幸福的;因为人长大了,不在家了,在外面读书,工作,漂泊,真的离开自己的家乡,才能真正感觉到,外面喧嚣的世界里有一种共生的孤独和落寞。如果硬要拿坚强来搪塞这种感情,那么我宁愿是不坚强的,脆弱的,不理性的。

据庙中的人介绍,这位禅师长期参佛,修行高深,而且已经悟透生死,看破红尘,是各方僧人争相请教的对象。

王守仁即刻拜见了禅师,他希望得到更多的启示。

可是他失望了,这位禅师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只是与他谈论一些他早已熟知的佛经禅理,他慢慢地失去了兴趣。而禅师也渐渐无言,双方陷入了沉默。

在这漫长的沉默之中,王守仁突然有了一个念头。他开口发问,打破了沉寂。

“有家吗?”

禅师睁开了眼睛,答:  “有。”  “家中尚有何人?”  “母亲尚在。”  “你想她吗?”  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即刻的回应,空荡荡的庙堂又恢复了寂静,只剩下了窗外凌厉的风声。  良久之后,一声感叹终于响起:  “怎能不想啊!”  然后禅师缓缓地低下了头,在他看来,自己的这个回答并不符合出家人的身份。  王守仁站了起来,看着眼前这个惭愧的人,严肃地说道:  “想念自己的母亲,没有什么好羞愧的,这是人的本性啊!”  听到这句话的禅师并没有回应,却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他庄重地向王守仁行礼,告辞而去。第二天,他收拾行装,舍弃禅师的身份,还俗回家去探望自己的母亲。

这样想来,似乎又言重了,只是作为普通人的我,在许许多多的时候,在许许多多的环境下,在辗转未眠的深夜,我会想起,会梦见,玄关绘满大牡丹的屏风,厨房咕噜咕噜的砂锅,冻在冰箱里的线虫,还有纵我翻来滚去的大床……一年365天,52周,12个月,我只有1个月在家,倒不是如何彻夜难眠的想念,只是在这个时间已经开始感受到危机,未来那些过去的时间再也回不去了,那些早出晚归中午还能看会百家讲坛听听今日说法的时间都回不去了。曾经小时候觉得对爸爸妈妈说我爱你,是很难为情的事情,而今,好吧还是很难为情……我只是想永远做那个爸爸妈妈的小女孩而已。

【也在这解释一下这个订阅号的名字故邸,理解成故人的老宅或者说只是字面意思都可以,只希望这些零碎的回忆构建的房屋,在多年之后也能拿来让我,温存犹昔。】

  二十年湖海常为客,都付与风吹梦杳,雨荒云隔。今日重逢深院里,一种温存犹昔,添多少周旋形迹。      ——郑板桥的调寄苏轼《贺新郎》

世界是变了,从倒映在清澈的瞳孔里,光线越来越复杂,霓虹闪烁,让人眩目。每每迷茫之刻能在想起,在同一片天空下的土地上共享这个世界,感受那种深深地羁绊,be loved,宝宝永远都是宝宝。

我爱你,我一直都很幸福。


    关注 故邸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