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一个很认真的爱好

 

“胶片”控,三年玩家经验,江湖人称“万象”...





△ 哈苏500CM+portra160拍摄摄影/万象 采访/少聪

“胶片”控,三年玩家经验,江湖人称“万象”,我习惯称他“万老师”。他说自己是大叔,反正我不信,从拍的照片来看分明就是一个文艺青年。摄影于他来说不是职业,只是一个爱好,一个很认真的爱好,正式职业是在一家央企做管理。三年前,他从一张120胶片作品中感受到了那种与数码截然不同的质感和色彩,从此沉迷,一发而不可收拾。





△ 哈苏500CM+portra160拍摄

万老师拥有大大小小的胶片相机大约五六十台。就喜欢的机器而言,他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双反控”,收集了许多台双反。其中最喜欢的是美能达Autocord,曾一度达到痴迷的程度。网上有一篇文章叫《我收集Autocord的历程》,详细地介绍了发烧的全过程。他痴迷精雕细作的“高大上”机器,也对三十元钱买来的“地摊货”情有独钟。有时候,甚至同款但不同颜色的相机,他一个也不会放过。







△ 这些只是他收藏的冰山一角



△ 30元入手的相机,下班的路上随走随拍

万老师收集的这些相机对他来说,简直就像人间“尤物”。在接触胶片之前,对“器材党”这个称谓,万老师相当抵触,他一直坚定地认为自己是技术控或者说唯作品论者。但接触胶片相机后,多多少少发生了一些改变,他觉得胶片相机本身往往就是一件可以被独立欣赏的艺术品,代表了当时工业、机械美学的巅峰。

“我依然不认为自己是器材党,我要求自己用每一台胶片相机都拍摄作品,而不是仅仅把玩或者谈论它们。”

一起来看看万老师这几年拍过哪些照片:



△ 哈苏500CM+portra400拍摄



△ 奥林巴斯u2拍摄



Autocord+ILFORD DELTA100拍摄

除了拍妹子,万老师有时候也拍点婚纱照。





△ Pentax645n+Ektar+Portra160拍摄

他喜欢拍摄环境人像,觉得当一幅作品带入环境的时候,观看者可以获得更加丰富的视觉信息。而与此同时,对于拍摄者画面掌控、调度能力的考验也会提升,考虑更多的问题,环境人像更能看出拍摄者之间的差距。
♦ 经验小集 ♦
一、取景

环境并非简单的把取景范围扩大,而是要让环境中的色彩、线条、结构与人物和谐共存,彼此关照。一些初学者很容易盲目的扩大取景,而没有对环境进行有效的提炼和取舍,虽然环境被带入拍摄,但没有重点,没有趣味,最后得到的画面不是平淡空洞就是琐碎凌乱。

二、曝光

胶片在弱光拍摄的表现远远逊色于数码,所以胶片要尽量在光照充足的环境下拍摄,或者说,最好的光线给胶片。负片的拍摄要宁过勿欠,而反转片是宁欠务过。这两个原则能让两种不同类型的胶片更充分的彰显各自的特色。

三、估光

多拍,不要拍失败。拍摄负片尽可能快的学习和掌握估光拍摄(不用测光表和数码相机等测光设备,用经验估计光圈快门组合拍摄)。实际上,由于负片非常强的宽容度,估光拍摄远比想象的容易,而掌握估光可以让你更全心的关注于拍摄本身。

四、需要注意的“小错误”

人像初学者最容易犯的“小错误”就是习惯于拍大头照或者半身照,全身照的构图,这个可以参照我之前提到的环境人像原则。其次就是过于依赖于模仿对象,想通过“严谨”的模仿再现看过他人的优秀作品,应该说,每一次拍摄都有其独立性和不可复制性,即使原拍摄者也很难重复上一次的拍摄,所以要相信自己的第一直觉,拍摄具有自己独立思考的作品。最后,就是过于迷恋参数,优秀的拍摄者的参数设定往往具有很强的主观随意性,学习一幅优秀作品更多的是分析他的思路和理念。

更多作品::

































小福利 欣赏下万老师的国画作品



说到这里,我在搜集资料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大秘密。他的确是一个摄影爱好者,但是他出了不少关于人像摄影方面的书,如《唯美人像摄影与后期处理》,《唯美人像摄影必拍的56个场景》、《解密唯美人像摄影》等。2014年,他本已经决定不再写新书,但是由于逐渐痴迷于胶片摄影,写一本胶片摄影书的愿望油然而生。于是他用了将近一年半的时间完成了第四本书《解密胶片数码唯美人像摄影》,他说胶片相对小众,写这本书纯为了情怀,向让更多人了解胶片摄影。


    关注 人像摄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