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妈微课堂:幼儿常见行为讨论之打人丨御宝羊奶

 

针对孩子的一些特殊行为,比如打人、发脾气等,如果遇到孩子有这样的行为,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怎么做,怎么跟孩子...



  针对孩子的一些特殊行为,比如打人、发脾气等,如果遇到孩子有这样的行为,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怎么做,怎么跟孩子相处呢?

打人,在教育心理学上有一个专有名词“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指人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 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幼儿攻击性行为常表现。

首先看0-1.5岁

婴儿时期,孩子一般在家庭中,因此家长更容易全面观察婴儿的行为,并做出及时的反应,但如果教养方式不当,也会适得其反。在这个时期婴儿发生攻击性行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婴儿动作发展迅速;第二尝试交往。

0 至 3 岁的婴儿期是身体动作发展的敏感期,这个时期的儿童学会了随意地独立性行走,手的动作也有了相当的发展,因而可以准确地玩弄和操纵他所熟悉的物体。动作发展扩大了儿童的认识范围,使他们不但能主动地接触物体,还能从各方面来认识物体。当周围的人或物成为他们动作操纵的对象时,常表现为打人、咬人、抓人、踢人、冲撞别人、夺取别人的东西或摔打东西等现象。婴儿出现抓、咬、踢等现象,皆是大动作的发展,在安全许可的范围内,要帮助鼓励婴儿练习各种动作。当发现婴儿的动作出现暴力时,采取转移的方式继续鼓励婴儿的发展,而不是简单阻止。这个阶段的婴儿刚出现攻击性行为,绝大多数属于无意攻击,只是满足自身的动作发展需要。家长可以提供各种替代物满足婴儿的动作发展需要。另外要多带婴儿参加丰富有趣的活动,或在家中变化游戏内容,在新鲜的环境和游戏中婴儿会更专注探索玩乐而不是搞破坏。

婴儿如果用攻击的方式来实现他的交往需求时,就要成人及时干预,切不可也以此为乐,或认为孩子这样做不吃亏而放任自流。积极向善的情感表达需要成人的悉心引导,才能帮助婴儿逐渐学习正确的交往方式。建议⑴学习关心他人⑵增加交往机会。

1.5岁到3岁

1.5 至 3 岁的儿童在行动、思维方面获得了初步的独立能力,从家庭跨入社会化的门槛,逐渐来到集体生活中。很多孩子将家庭中的习性带入集体,造成了相当多的不适应,在或长或短的适应期中,幼儿会表现出诸如哭闹、拒绝来园等行为,也会产生诸多攻击性行为,来到幼儿园里,孩子多大人少,老师不可能象家长一样满足每个婴儿的需要,他们在互相交往的过程中自然会产生各种矛盾,用攻击性行来作为满足自己需要或尝试交往的方式,这是婴儿期的独特现象,也是由他们的年龄特点所造成的。具体来说攻击性行为产生原因有:情绪情感表达不当;以自我为中心;动作先于表达。

下面来看第一个示例:陶陶 33 个月,胖乎乎的,非常聪明,平时反应能力、语言能力都很强。老师发现陶陶喜欢女孩子,他不时会看到某个女孩子就搂住亲一下,搞得小姑娘莫名其妙,因为他的力气大,过于用力就会把同伴搂抱痛。他还对比较调皮的男孩子表现出不喜欢,一次大家都在看电视,陶陶的身边正坐了一个他不喜欢的男孩,他对着男孩的脸狠狠地抓去,留下了一条长长的伤痕。

婴儿期存在一种“非典型性”攻击性行为,如淘淘的攻击表现既不属于工具性、也不属于敌意性攻击,其实在表达自己快乐的情绪,却未意识到传递给他人的并非快乐,因此我们发现婴儿不仅在愤怒的时候会出现侵犯行为,高兴和兴奋时同样会有侵犯行为,这表明婴儿对自己的情绪情感尚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表达的方式也会有不恰当之处,比如同样的动作让这些“大力士”来做就会有一定的危险性,自控能力差的孩子也是成人重点看护的“炮弹”和“坦克车”。通常他们不是故意的,是在表示自己兴奋、喜悦之情时会忘乎所以,例如有的胖孩子冲过来拥抱老师,连大人都会给碰倒。

面对这种情况的出现,家长要反思孩子这些行为的发生是否和家庭有一定关系,例如示例中的淘淘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一套价值观——喜欢女性讨厌男性,当他在家中这种喜好并没有造成不好的后果,家长所能看到的就是他和姐姐妹妹融洽相处,亲吻搂抱也都属于友善行为,因此更不会刻意劝导或阻止。殊不知看似正常的行为表现在换了环境之后变味了,班中的小女孩不喜欢陶陶的示好动作,而他抓伤男孩的原因也使成人匪夷所思。因此要帮助陶陶转变,就必须逐渐让他接受社会主流价值观,寻求温和恰当的表达方式。和老师要共同分析造成孩子行为的原因,共同制定措施:例如陪孩子赔礼道歉;引导孩子注意同伴受到伤害的样子,启发引导如果他碰到这样的攻击会怎样,来激起他的切身感受和同情心;买点小礼物送给受伤害的孩子;适当地取消攻击者游戏或奖励;认真地谈话。

 “自我中心”指明儿童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活动和对象的变化,把一切都看作与他自己有关,是他的一部分。“以自我为中心”是这个时期儿童的最大特点,特点不是缺点,需要正确认识并承认、接纳。但“以自我为中心”一旦进入集体,就会造成矛盾和纠纷。最典型的就是这个时期的孩子想要什么东西,就会马上提出或直接占为己有,也就是这个时期工具性攻击现象频繁的主要原因。当孩子们在一起游戏时,有的孩子看到别人手里的玩具好玩,就一把抢过来,两个人争一样玩具,就你打我拉。婴儿不顾他人的感受,首先想到自己,而且在争抢、打斗时都认为自己有理。如果不了解婴儿的年龄特点,成人往往会把这样的孩子定义为“小气”,殊不知这个年龄阶段的婴儿最关心的正是自己,他们开始有了独立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对自己所要的一切最为敏感,所以我们要理解和正确面对他们为自己争取利益的方式。⑴仔细观察,及时介入,在攻击性行为发生之前及时制止,反复几次,就会养成习惯,减少行为发生;⑵引导分享,淡化自我中心,如带小礼物分给同伴、向爸爸表示积极的情感、引导她做大方友好的小朋友等引导幼儿扩大交往圈,学习帮助别人,体验谦让、轮流玩和朋友多的关系等,以此帮助幼儿逐渐走出自我中心圈。

2 岁儿童的心理活动带有明显的直觉行动性,往往先做后想、边做边想。在日常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小年龄的孩子的动作先于表达,说得通俗一些,这些婴儿更象小动物,靠用最原始的本能来解决问题。这些年龄偏小、能力较差的婴儿采取攻击性手段,一是因为当他们无法用语言或手势来让他人理解时,就采用咬、抓等最简单的达到目的的方法。二是因为也有小年龄幼儿将攻击性行为作为一种保护自己的手段,为防止别人侵犯到自己的利益。同时这个时期的幼儿没有一定的是非观,为此呢家长要强化是非观婴儿记忆力不强,特别是对其不感兴趣的事情做过或说过就忘,会出现“虚心接受,屡教不改”的现象,大人不能怕麻烦,认为“搞不好了”而放弃,要反复强化,告诉孩子“不打人还正确的越是强调孩子就记得越牢,逐步形成正确的是非观。

学习表达。小年龄的儿童攻击他人,往往是因为他不知道遇到矛盾该怎么解决,特别是不太会说话的孩子,他和别人的交流方式就是靠肢体语言。所以对待这样的孩子当务之急是教会说话,而不是讲大道理。因此,家长要经常利用各种机会让他开口,学着和小朋友说“让开”、“给我玩玩”等,学习正确的交流方式。当这些孩子能用交往的方式让需要得到满足后,攻击性行为也随之大大减少。

3-6岁

幼儿时期基本集中在3-6岁,都已进入了集体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攻击性行为存在更为复杂的社会性或心理原因。总结起来,原因有:缺乏沟通技巧;不信任感;挫折经历;被重视;观察与模仿;言语攻击关系攻击。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示例:缺乏沟通技巧

幼儿期、青少年期至成年期出现攻击性甚至暴力行为基本都产生自交往问题,被称为人际适应不良。孩子比较缺乏好的解决策略来处理人际冲突和人际矛盾,如果不善于与他人交往,而是以自身的身体优势来处理人际矛盾和冲突,则会导致与同伴之间关系紧张、冲突不断。特别是性格比较固执或急躁的幼儿往往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关系处理不当,造成争执、骂人甚至打人的结果。

解决交往问题最关键的是引导幼儿从自我中心意识圈中走出来,学习良好的合作方法和合作态度,并体会合作的成功与愉快。教育者可以多让孩子了解一些成功的合作例子,启发他们模仿迁移。如果教育者在幼儿出现合作失败、情绪低落,甚至出现交往冲突后再去解决纷争就要花更多的精力与口舌,而且可能事倍功半。所以营造一个谦让、协商、合作的集体氛围,强化幼儿良好的交往态度,教给幼儿有效的交往方式,是减少矛盾和攻击性行为的最好办法,往往事半功倍。

内容来自:王琳


微信ID:yubaojt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更多线下活动预约    点击阅读原文


    关注 御宝羊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