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规教言论》颂词-教证-理证-公案

 

供学习掌握思路,背颂词:第一课《二规教言论》颂词-教证-理证-公案...

第一课
一、颂词

礼赞句
忆念何者能开启,二规智慧宝藏门,
一切诸佛慧藏者,文殊勇士护汝众。


立宗句
于此世间应赞处,即谓圣天与世德,
犹如磁石吸铁屑,诸君若欲得彼二,
则于此说善教言,当阅并思其深义,
思已对此起深信,如理行持彼之义。


总说世间行为
世间行为总分二,高尚以及卑劣行,
高尚之道现来乐,卑劣之道现来苦。


应选择高尚行为
下品高尚世间规,上品高尚圣者道,
世法即是佛法根,若无世间高尚行,
则彼始终不通达,殊胜佛规及证悟,
如无树根即无茎,或如无福即无财。
(这个偈颂非常重要)
世间众生分三类
此等士夫之次第,虽无他人作分析,
然将世间高尚行,分为上中下三品。
世间三类众生都喜欢自己幸福快乐
此等世众爱安乐,恒时唯有求自利,
除圣者外诸士夫,无有其余之所求。
 
然由前世业所感,有人获得胜财富,
有人不幸病所缠,呜呼当观众苦乐。
 
无食空腹之痛苦,等同无誉之意苦,
何人若有名誉德,彼之财食如泉涌。
 


二、教证理证、上师教言、名词解释

佛法的殊胜成就必须建立在人格的基础上,如同播种先要有肥沃的良田,假如土地贫瘠荒芜,要想五谷丰登,那简直是痴人说梦。

1、解释题目:二规教言论

所谓“二规”,就是佛规和世规。将佛教和世间的道理结合起来,以简单的语言教诫世人,就叫做“二规教言论”。

在藏文当中,本论又名《积聚圣天世德之宝》,也就是说,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圆满功德,均是依靠它而积聚。由此,本论的殊胜可见一斑。

2、颂词1:礼赞句:

忆念何者能开启,二规智慧宝藏门,

一切诸佛慧藏者,文殊勇士护汝众。

 

教证1:《文殊根本续》中说:“纵使一刹那间忆念文殊菩萨,此功德亦不可思议。”

教证2;《大忿怒续》中也讲过:“一切菩萨当中,文殊菩萨的加持最大;所有佛母当中,具光佛母的加持最快。”

教证3:《宝积经》十五品的《文殊刹土庄严经》中还说:“念诵千百万佛陀的名号,都不如念文殊菩萨的名号功德大。”

教证4:《释尊广传》中亦言:释迦牟尼佛因地时,也在文殊菩萨面前发菩提心。

 

 

上师教言:所以,大家平时要祈祷文殊菩萨和麦彭仁波切,有了本尊和护法神的加持,自己的所作所为必定如理如法、懂得取舍。

3、颂词2:立宗句
于此世间应赞处,即谓圣天与世德,
犹如磁石吸铁屑,诸君若欲得彼二,
则于此说善教言,当阅并思其深义,
思已对此起深信,如理行持彼之义。


1)、名词解释:

什么是圣天、世德?

在这个世间上,人人极为赞叹的是什么?

就是诸佛菩萨和护法神的加持(圣天),以及世间天尊和世间美德(世德)。

2)、如何迅速获得圣天、世德?

要想如吸铁石吸铁屑般,自相续迅速获得这两种美德,唯一的方法是什么?

首先在善知识面前听闻这些教言;

然后如理如法地反复抉择思维;

认真思考之后,对论中所讲的稳重、智慧、信心等十种道理生起深信不疑的定解;进而在实际行动中身体力行,真正将这些教义落在实处。

上师教言:

因此,希望大家在学习《二规教言论》的时候,尽量像麦彭仁波切所讲的那样:先在上师面前听,听完了以后认真思维,思维过后对每一个道理深信不疑,有了这种见解之后,在实际行动中尽力去行持。

4、颂词3:
世间行为总分二,高尚以及卑劣行,
高尚之道现来乐,卑劣之道现来苦。


公案1: 印光大师讲过这样一个公案:江南有一对双胞胎……

结论1:若贪执美色,丧失自己的高尚行为,且不说来世的果报如何,即生中也会出现不悦意。

公案2:美国著名文学家海明威,最后用自己的猎枪自杀。

他年青的时候,那时的他经常带着猎枪到林中打猎,残杀了无数众生,因果不爽,最后他自己也丧生在这杆猎枪之下。

结论2:今生中不管行善、造恶,果报不一定马上成熟,但因果的裁决迟早是要落到自己头上的。

公案3:有个出家人,明目张胆、肆无忌惮地享用僧众财产。

结论3:尤其对僧众等严厉的对境,行为务必要值得注意。所以,得一世人身很不容易,不敢说每个人都成为了不起的大成就者,但最起码,我们也要做一个好人!

5、颂词4:
下品高尚世间规,上品高尚圣者道,
世法即是佛法根,若无世间高尚行,
则彼始终不通达,殊胜佛规及证悟,
如无树根即无茎,或如无福即无财。


1)、名词解释

小品行为:指世间的高尚行为,如古代的人文道德、修为教养。是从世间法上来讲的。

圣者之道:指出世间的高尚行为,如发出离心、发菩提心、利益无量众生、行持六度万行。是从佛法上安立的。

学佛的人,不仅要有出世间的高尚行为,世间的高尚行为也不可缺少。

因为世法乃为佛法的根本,如果没有世间的高尚行为,高深的佛法境界是谈不上的。如果要拥有大乘六度四摄、瑜珈行境、神通神变等不可思议的境界,最起码在世间中也要是个好人。

名词解释

大乘:《般若摄颂》浅释: “诸苦由求自乐生,圆满正觉利他成。”
在胜义中一切万法皆不可得。“何名菩提之大乘?乘之令众趋涅槃,此乘如空无量殿,得喜乐安最胜乘。”
若有人问:为什么要取名为菩萨之大乘或菩提之大乘呢?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回答。
第一个是词义——“乘之令众趋涅槃”。其中“乘”是乘骑的意思,意即依靠这样的大乘教法能让无量众生到达究竟涅槃的彼岸。平时很多众生都依靠各种乘骑来到达自己的目的地,诸如车、船、飞机等;同样,依靠大小乘的教法,众生皆能到达解脱的彼岸,只不过它们有究不究竟的区别。
第二个是本体——“此乘如空无量殿”。这以两个比喻来说明:首先是虚空,这是从甚深的角度来讲的,意即大乘教法宣说了二十空性等犹如虚空般甚深的法性,它可以让无数众生趋入解脱的“天堂”。大家都清楚,学大乘的人很容易接受小乘教法或其他教理,其原因就在于大乘教法相当广阔。佛经也讲:佛法如同虚空,它能涵盖一切。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一切众生都有缘分学习佛法。其次是无量殿:大家都清楚,无量殿中有各种各样众生所需的宝藏;同样,大乘教法中,也有很多非常珍贵的广大法门,诸如等持、总持、六波罗蜜多等。所以,众生依靠广大与甚深两者,就完全能得到满足。
第三个是作用——“得喜乐安”。意思是说,依靠这样的大乘能让无量无边的众生暂时获得心里的欢喜和身体的快乐,究竟到达最大安乐的佛地。所以大乘也叫“最胜乘”。

《妙法莲华经》亦云:“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如果我们的所作所为,或平时的起心动念,皆为了让无量众生暂时获得种种人天的快乐,究竟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那我们就可以说是大乘修行人。

《经庄严论》云:“缘行智勤巧,果事皆具足,依此七大义,建立于大乘。”

意思是说,具足七种大义则为大乘:第一是缘大,即大乘的所缘非常广大,它以无量修多罗等广大法为缘;第二是行大,大乘的行为圆满包括自利与他利,也即自己和他人都要度化;第三是智大,即圆满通达人无我和法无我;第四是勤大,即在三大阿僧祇劫当中无间而修;第五是巧大,即既不堕于轮回的边,也不堕于寂灭的边;第六是果大,即让无量众生获得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佛陀的功德;第七是事大(事业大),即在轮回未空之间数数示现大菩提与大涅槃,以让未入道者入道,下下道者趋入上上道,最终获得佛陀的果位。所以大家皆应反观,看自己到底具不具足这些大乘的修行原则?如果具足则应生起欢喜心,若不具足则应想尽一切办法让它们生起来,当然每天都发愿无疑是最佳选择。

《佛子行》诸苦由求自乐生,圆满正觉利他成。

大小乘以发心分,看是否发了菩提心;内外道以皈依分;

六度: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行六度。可观察菩萨行者种性,可分辨菩萨行者的善根,更是步向菩萨果位的法门,六度又称六波罗蜜,唐译「波罗蜜」曰「到彼岸」,即是从娑婆极苦的此岸,依法修行,可至涅盘最乐的彼岸。

四摄: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摄是摄受;这四法能摄化众生,所以叫四摄。

四摄法:四种摄取化导众生的方法,

A以布施的方法:针对众生的需求而使其起亲近之心,如沐春风,和慈悲救苦,感召诱导下,使其信奉三宝,日长月久而终成佛道。

B以爱语的方法化导众生:如父兄般慈悲的善诱,如师友般挚爱的勉励,使其去恶向善,而信奉三宝,终成佛道。

C以利行的方法:「利他」的「行为」运用财力智力去援助,拥护,使其生出感慨之心,体会菩萨行者的伟大,进而信奉三宝,而终成佛道。

D以同事的方法:于人与人之间,去接近、去度化,虽无观音大士随类而化的能为,但六度中的智慧度,如果发挥出来,观察缘境,把握机会,深入广泛平等的作为,何愁不能达到目的。

理证:

六祖也讲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其实真正的高僧大德和修行人,在任何场合中都不会讲这些,那些将“前世”天天挂在嘴上的人,大家应该好好观察。

两个比喻:

1、“如无树根即无茎”, 没有树根的话,树干肯定不会产生。

2、“或如无即无财”, 没有福报的人犹如沦落街头的乞丐,连吃穿等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不可能拥有如意宝或万贯家财。

教证:法王如意宝在《胜利道歌》教言中说:“言行恒时随顺友,秉性正直心善良。”

6、颂词5:
此等士夫之次第,虽无他人作分析,
然将世间高尚行,分为上中下三品。


公案1:格鲁派有种说法:“甘丹[1]的金法座没有主人,谁有本事谁可得。”(甘丹:全称甘丹池巴,也即宗喀巴大师狮子法台的继承人,是格鲁派的最高教主和最高学位。这个职务是全凭个人的闻思修水平考上去的,从它的诞生过程就可看出藏传佛教教育制度的严格与次第性。考取甘丹池巴,首先要获得显宗学院的第一等拉让巴格西学位,再进入甘丹上下密院深造五年以上,学完全部密宗课程、参加密宗立论考试合格后,充任格归四月,担任翁则三年,堪布三年,堪苏若干年,再担任上密院的夏孜却吉或下密院的降孜却吉十四年,若有空缺,才有资格参加竞选甘丹池巴。所以,一个学僧要想登上甘丹池巴的宝座可谓难于上青天。)

结论1:好人和坏人,并不是谁给你刻在头上的,主要取决于自己的行为。反之,倘若一个人行为高尚、智慧超群、道德圆满,世间上的地位财富也会唾手可得。

公案2:对于上中下三等人,人们也有不同的对待。

赵州城的赵王、拜访赵州禅师,

禅师解释道:“你们有所不知,我待客之道有上中下三等:上等人来时,我在床上用本来面目接待他;中等人来时,我下床到客堂里用礼貌接待他;第三等人来时,我用世俗的应酬到门外去迎接他。”

公案3:上师如意宝到印度时拜见大悲上师,当时大悲上师手捧一尊释迦牟尼佛像,亲自到门口来迎接。

那里有些弟子说:“大上师对上等的客人,会到门前去迎接;对中等的客人,专门在接待室单独会见;对一些普通的信众,则让大家在接待室前排队,一加持就过了。”

结论3:我们的行为。好人、坏人、中等人,均由自己的行为决定。

公案4:慈诚罗珠堪布在成都时,有位傲慢的居士在堪布面前说:“我于某地专门闭关六个月修托嘎,今天下来了。”堪布问:“那你修加行了没有?”“没有,我直接观本来清净和任运自成。”“哦,你白修了,徒劳无益!”

结论4:真要修一些高深的法门,基础没打好是不行的。同样,要想获得佛法的境界,没有善良的人格不可能成功。

7、颂词6:
此等世众爱安乐,恒时唯有求自利,
除圣者外诸士夫,无有其余之所求。


教证1:正如《华严经》所讲:“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结论1:在这个世间中,只有真正的圣者,或者虽不是圣者,但内心已生起无伪菩提心的人,才不希求自己的安乐。

教证2:佛陀在经中也说:“不净粪中不会有妙香,凡夫人一定会有自私自利。”

结论2:所以严格来讲,高尚行为在凡夫人中比较难以产生,除极少数发了愿行菩提心的人,会经常思维利益众生并身体力行,其他人只是希望自己过得舒适安乐。

所以,各位也不要太傲慢了,否则,只会成为自己修行的障碍。

8、颂词7:
然由前世业所感,有人获得胜财富,
有人不幸病所缠,呜呼当观众苦乐。


尽管人人都希求安乐,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原因:

一方面是自己前世没有高尚的行为,所以今生感受许许多多的痛苦;

另一方面,也跟即生中的发心和行为有一定关系。

9、颂词8:
无食空腹之痛苦,等同无誉之意苦,
何人若有名誉德,彼之财食如泉涌。


贫穷者由于没有饮食,故常感受食不果腹之苦,而具足财富者虽然家财万贯,却因没有名声地位,内心同样也有难忍之苦。这些皆由前世业力所感,或者今生行为不如法所致。

解决之道:

如果自己行为高尚、积功累德,就会具有名声美誉,进而财产饮食等受用,会如泉水涌出般汩汩而来,用之不尽。

通过现在的行为,也能推测出未来的前途如何。

上师教言:

“尽管我不是真正有利他心的人,但不管怎么样,为自己的吃穿、为明天的生存、为帮助家人,这方面我用的时间几乎没有。

经常想的可能是,佛法非常好,怎样用佛法来帮助众生,这方面想得稍微多一点。”

回向殊胜: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书封面与目录:





    关注 慧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